資深演員的終極宿命就是拍短劇?當古天樂接受采訪時自稱現在自己降片酬也沒有人邀請時,當劉濤直播中表示很多劇聊著聊著就沒下文時,74歲的劉曉慶在《萌寶助攻:五十歲婚寵》中詮釋職場與家庭雙重困境的女性,58歲李若彤的《午后玫瑰》以衛(wèi)視黃金檔收視率碾壓同期長劇,這種行業(yè)“奇觀”正成為新常態(tài),也正是影視文娛產業(yè)生態(tài)重構的縮影。
在資本與流量主導的市場環(huán)境中,資深演員正面臨雙重困境:傳統(tǒng)影視劇里固化在“婆婆媽媽”類配角,年輕觀眾群體中認知度與商業(yè)價值持續(xù)衰減。市場的轉舵比想象中更決絕,當95后制片人開始掌握選角話語權,他們更傾向用大數據篩選出的新生代面孔。那些承載著時代記憶的面孔,已經在算法世界里逐漸褪色——年輕觀眾不認識這些"前朝元老",而見證過他們輝煌的70、80后,早已過了為偶像打榜應援的年紀。
微短劇賽道意外成為中老年演員的諾亞方舟——15天拍攝周期、千萬級用戶觸達效率、類型化角色突破,讓演技派重獲創(chuàng)作主動權。正如李若彤坦言:“59歲正是闖的年齡”,短劇提供的不僅是曝光渠道,更是撕掉刻板標簽的突圍機會。相比動輒數億投資的長劇集,這些單集成本控制在20萬以內的項目,反而給予實力派更多生存空間。不需要扛票房壓力,不必配合流量明星檔期,在碎片化的敘事節(jié)奏里,老戲骨們用三十年磨礪的演技,精準擊中每集結尾的情緒爆點。
而且區(qū)別于長劇的工業(yè)化制作體系,微短劇呈現出“貨找人”的靈活特性。劉曉慶主動要求增加“一鏡到底”戲份,何賽飛在非遺題材《龍鳳又呈祥》中融合戲曲功底,這些選擇折射出資深演員對創(chuàng)作主導權的珍視。中央戲劇學院劉天池提出的“雙槳理論”在短劇領域得到驗證:演員既需把握角色生存訴求,又要傳遞精神追求,這種高濃度表演恰恰是實力派的優(yōu)勢戰(zhàn)場。
誠然,站在行業(yè)變革的十字路口,資深演員的短劇之路既是適者生存的市場選擇,不過這場遷徙終究帶著悲壯色彩。在豎屏框住的表演空間里,那些曾駕馭過家國天下的演技,如今只能用來演繹"戰(zhàn)神歸來發(fā)現女兒住狗窩"的極致橋段。當影視記憶被切割成每分鐘一個反轉的碎片,不知這是老演員們的新生,還是整個行業(yè)的困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