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一本院校的女教授,怒批 6 名調劑的學生放她鴿子,該教授稱這些學生在最初聯系的時候態度十分積極,各種甜言蜜語,表示出強烈的求學意愿,就差簽賣身契了。
但當學生們手握多個錄取offer后,態度立馬轉變,完全不顧及這樣做給招生單位和老師帶來的麻煩,直接爽約。這件事引起了網絡上的廣泛關注,女教授對這種行為表示憤怒并進行了批評 。
但在網友對此事的討論中,還有一些相關信息被扒出,有網友稱該教授去年課題組就被學生掛上 “學術 PUA 黑名單”,質疑其今年還想用老套路招收學生。
看似老師和學生之間信任出了問題,但深入了解,這就像現實版的 “羅生門” 一樣,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去思考考研調劑現在是什么情況,以后又該怎么發展。
現如今考研競爭特別激烈,就像千軍萬馬擠一座獨木橋,調劑這環節更是充滿了不確定性。要是第一志愿沒希望考上,多聯系幾所學校,就像撒大網一樣,也是沒辦法的事,就是想給自己多爭取點機會。
誰都不想把寶全押在一所學校、一個導師身上,畢竟要是失敗了,這一年的努力可能就白費了。就像這 6 個考生,他們當時很誠懇地跟導師表達了自己想上學的意愿,可到復試的時候卻沒來,看著好像不講信用,但在這么復雜的調劑環境里,他們也是想給自己的未來找個更好的出路。
導師們要是遇到考生爽約,日子也不好過。他們精心挑選學生,提前跟學生溝通,滿心盼著學生能加入自己的研究團隊,結果卻被放鴿子了。這不僅打亂了招生計劃,說不定還會影響科研項目的進展。就拿某高校的教授來說,專門為調劑的學生建了指導群,在群里分享資料,還安排學長學姐給學生答疑。結果快到復試的時候,大部分學生都沒來,這一番心血算是白搭了。
不過導師們自己也不是一點問題都沒有。有些導師在招生的時候,為了能多儲備一些優質生源,給考生許下太多承諾,給一些模棱兩可的錄取暗示,可到最后又沒辦法保證一定能錄取。還有些導師,考生選了別的院校之后,就指責考生“不守信”,卻忘了自己在招生過程中也給學生帶來了很多不確定性。
在這場看似簡單的師生信任危機背后,其實藏著好多調劑環節的問題。
第一個大問題就是信息不對稱。調劑信息發布的平臺太多太雜,而且信息更新還不及時。考生很難找到全面又準確的調劑名額和要求。比如說,有的院校官網發的調劑信息模模糊糊的,考生打電話過去一問,才發現名額早就內定了,或者自己根本不符合條件。反過來,導師對考生本科的真實情況、科研能力怎么樣,也只能通過郵件和簡歷大概了解一下,很難深入考察。
第二個問題就是調劑里的“潛規則”太多了。有些院校有“本校優先”的原則,優先錄取本校的調劑生,外校考生就算成績再好,也可能沒機會。部分導師喜歡有科研經驗,或者研究方向跟自己特別契合的學生,這樣一來,其他考生競爭的時候就很吃虧。還有那種“熟人推薦”的情況,如果有校內老師或者學長學姐推薦,考生調劑成功的機會就大多了,普通考生只能干著急沒辦法。
第三個問題就是調劑流程不夠規范。現在對于考生和導師在調劑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沒有特別明確、有力的約束機制。考生隨便爽約,導師臨時變卦,都不用承擔什么嚴重后果。這就導致雙方在這場博弈里,都為了保護自己選擇多線操作,最后陷入了“互鴿”的惡性循環。
各位網友,對于考研調劑里這種雙向 “養魚” 的現象,你們怎么看?是制度有問題,還是老師和學生雙方都有責任?要是你是考生或者導師,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做?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們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