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國愛群:光華大學建校100周年檔案文獻展”,今天上午在華東師范大學博物館開幕,由此拉開了華東師大紀念前身學校光華大學建校百年系列活動的序幕。
1925年6月,圣約翰大學及附中的中國籍師生,因聲援“五卅”運動與美籍校長發生激烈沖突,宣誓離校后創辦了中國人自己的大學——光華大學,辦學二十六載,培養各類人才14000余名。1951年,光華大學與大夏大學合并組建成華東師范大學。華東師大檔案館館長湯濤介紹,在發掘整理上萬卷光華歷史檔案后,此次文獻展精選了北洋政府批準建校的批文、抗戰時期“一校兩地”辦學記錄等130余件檔案,還有校園老建筑、魯迅演講等350余幅圖片,重點反映光華大學在軍閥混戰、遍地狼煙的艱難歲月中堅守為國儲才的“教育救國”精神。今年是“五卅”運動爆發100周年,也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為全面展示光華大學作為“民族脊梁型愛國學府”曲折而輝煌的辦學歷程,相當一部分珍稀檔案史料為首次對外公布。
展覽現場
獨特辦學章程
1925年8月,光華大學建校之初發布《光華大學章程》,明確學校辦學宗旨是“提倡高等教育、造就專門人材、培養高尚人格、振刷愛國精神,裨益國家社會人群”。當時的中國大學大多把自己的辦學理念鎖定在“研究高深學問”和“培養專門人才”上,而以“振刷愛國精神”作為辦學宗旨的,在當時的全國各所大學里是極其少見的。
走向抗戰前線
1930年代初,一批“左聯”成員在光華大學就讀,開展進步活動。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具有反帝愛國傳統的光華學子成立了抗日救國會,出版《抗日旬刊》,積極宣傳抗日,籌募抗日經費,喚起全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光華校友姚依林在給華東師大歷史學系1982級同學的信中說:“我在光華附中讀書,參加了向國民黨政府請愿的群眾游行,開始萌芽了愛國主義思想。”
上海師資之首
光華大學吸引了一批淹博之士紛紛前來加盟,以示對反帝愛國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的支持,如呂思勉(歷史學)、何炳松(歷史學)、徐志摩(英文)、李石岑(哲學)、廖世承(教育學)、朱公謹(數學)、顏任光(物理學)、張江樹(化學)等。一些美英德法籍的學者專家也被納入光華旗下,如德文和歷史教授張亨年、數理教授班樂夫、匯兌專家肯迪德以及英語教師柏蘭萊等。光華大學因大師云集,贏得了“上海各大學之師資,以光華為首”的美譽。
教授創作國歌
田漢的名字與光華大學同輝。1934年冬,光華教授田漢創作了《風云兒女》電影故事,覺得意猶未盡,決定再寫一首主題歌《義勇軍進行曲》。作曲家聶耳主動請纓譜曲,將“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化為鏗鏘有力的戰鼓。電影公映后,這首主題曲迅速傳遍全國,新中國成立后被選定為國歌,至今激蕩著中國人的精神力量。
原標題:《建校百年,光華大學珍稀檔案記錄“教育救國”精神》
欄目編輯:王蕾 圖片來源:陶磊 攝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王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