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常見的癌種之一,近年來免疫治療在胃癌領域的地位有所上升,但仍有諸多有待解決的難點與痛點。正值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之際,康迅網有幸邀請到河南省腫瘤醫院陳小兵教授,圍繞“胃癌的免疫治療”進行深入探討,以期對臨床有所幫助。
專家簡介
河南省腫瘤醫院 陳小兵教授
腫瘤內科副主任、消化內科二病區主任,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博士生導師
擔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函審專家,教育部學位論文及優秀論文評審專家,《中華結直腸疾病電子雜志》等編委及《中華腫瘤雜志》等審稿專家,任美國癌癥研究協會會員、國家癌癥中心國家抗腫瘤藥物臨床應用監測專家委員會委員,中華醫學會、中國抗癌協會、中國臨床腫瘤學會等國家級學會委員或常委,河南省抗癌協會等省級學會主任委員或副主任委員等
Q1:中國抗癌協會一直強調“整合診療”的理念。請您說一說,在胃癌領域,如何將這一理念應用于免疫治療?
陳小兵教授:整合診療這一理念最早是由中國抗癌協會理事長樊代明院士在2012年提出的。簡單來說,整合診療像拼圖一樣,將不同學科的醫生(如腫瘤科、營養科、心理科、病理科、影像科等)以患者為中心結合起來,共同為患者制定一個全面的治療方案。
在免疫治療中,這種協作尤其重要。免疫治療會引起不良反應,涉及學科十分廣泛,如免疫相關性腸炎需要消化內科醫生進行會診;免疫相關性肺炎則需要呼吸內科醫生會診……總之,免疫治療在帶來獲益的同時,也會帶來或多或少、或輕或重、或早或晚的不良反應。但這并不可怕,我們將整合多個學科的醫生制定治療方案,解決不良反應。
我們團隊有位老年患者王阿姨,起初不相信免疫治療,后來經過我們的努力勸說,開始積極進行免疫治療。在第二個治療周期結束后,獲得了明顯的療效,但在第三個治療周期開始前,出現了嚴重的腹瀉,通過多學科會診,發現是免疫相關性腸炎。我們治療團隊中的藥師及時調整了治療方案,營養師及時為患者調整了飲食結構,增加了益生菌的攝入,通過食療和藥療,相關癥狀很快得以緩解。
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我們還會關注患者的生活質量,用專門的問卷(QLQ-C30)評估疲勞、疼痛等問題。通過多學科的協作,將藥物手段、非藥物手段、局部手段、軀體手段、心理手段相整合,有望使免疫治療效果最大化,毒性最小化。通過這些措施,患者的治療信心明顯提升,治療效果也更好。
中國抗癌協會倡導的“整合診療”強調多學科協作,將多個學科的專家組成團隊,為患者提供全周期管理。在免疫治療中,這一理念尤為重要。
Q2:免疫治療耐藥是臨床面臨的重大挑戰。針對免疫耐藥患者的后續治療,臨床上是否有突破性進展?
陳小兵教授:免疫治療很多患者一開始有效,但后來失效,即為繼發性耐藥;從開始就無效,即為原發性耐藥。無論哪種耐藥,其發生機制均十分復雜,臨床尚未達成共識,基本概念可歸結為3種,一是腫瘤細胞變化,二是免疫細胞變化,三是腫瘤環境改變。
腫瘤細胞在各種治療方式的“打擊”下,學會了“躲貓貓”,偽裝自己,以逃避藥物的“攻擊”。免疫細胞也可能會在長期治療下,變得“懶惰”或“累壞了”,導致免疫細胞的數量和功能發生改變。腫瘤環境改變導致的免疫耐藥,在臨床上發生率較高,不同位置的腫瘤環境不同(空間異質性),不同時間的腫瘤環境也不同(時間異質性),因此治療方案不能一成不變,需要及時調整。
中國抗癌協會將“克服耐藥”列為重點研究方向,支持多項臨床試驗。目前,為了克服免疫耐藥的問題,提出了以下3大方向。
1.雙抗藥物:雙抗藥物像“雙頭導彈”,同時阻斷PD-1和CTLA-4兩個靶點,代表藥物為卡度尼利單抗,在我國已獲批上市。臨床試驗顯示,卡度尼利單抗對免疫耐藥患者有效率約20%,但可能引起腹瀉等不良反應,需要醫生密切監測。
2.CAR-T細胞療法:將患者的免疫細胞在體外改造后回輸體內,專門攻擊腫瘤。比如針對CLDN 18.2蛋白陽性的胃癌,CAR-T細胞療法對部分患者效果顯著,但價格昂貴,還在試驗階段。
3.表觀遺傳藥物:比如西達本胺,聯合免疫藥物或靶向藥物后,有望“重啟”免疫細胞的功能,使部分免疫耐藥患者的腫瘤縮小。
除了以上3個方向,目前臨床上還有很多靶點在積極探索,如LAG-3、TIGIT、IL-4受體等,我們對這些研究寄予厚望,造福更多腫瘤患者。
Q3:隨著免疫治療在消化道腫瘤治療領域的不斷突破,您認為未來有哪些研究方向值得重點關注?
陳小兵教授:在過去,胃癌的免疫治療已經取得了5大突破:從后線到前線、從單藥到聯合、從泛癌到精準、從姑息到治愈、從晚期到早期,未來還會向這5個方向進行推展。
具體而言,可以用4個詞概括:新靶點、強聯合、調菌群、個性化。
1.新靶點:比如LAG-3、TIGIT等,相當于免疫系統的“新開關”,藥物正在研發中。
2.強聯合:免疫藥物+靶向藥物,或者免疫藥物+化學治療,像“組合拳”一樣打擊腫瘤。比如DS-8201(一種抗體偶聯藥物)聯合免疫藥物,有望取得更好的療效。
3.調菌群:腸道里的好細菌可以增強免疫治療的效果。目前,正在進行相關試驗,通過益生菌或糞菌移植改善免疫治療的效果。
4.個性化:用患者的腫瘤細胞培養“類器官”,在體外測試藥物敏感性,量身定制方案。
這些研究可能需要3~10年才能有望普及,但鑒于人工智能時代已經到來,我們對加速研究進展充滿期待。
Q4:近年來,免疫治療已從晚期向早期胃癌擴展。能否結合您的臨床經驗及相關試驗研究,談談如何通過生物標志物優化免疫治療人群篩選?
陳小兵教授:免疫治療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就像鑰匙開鎖一樣,需要找到匹配的“生物標志物”。目前,常用的生物標志物為程序性死亡配體-1(PD-L1)、腫瘤突變負荷(TMB)、微衛星不穩定(MSI)。中國抗癌協會發布的《胃癌免疫治療臨床實踐指南》等一系列指南明確指出:PD-L1、TMB、MSI是指導免疫治療的重要生物標志物。
1.PD-L1:PD-L1是公認的指導免疫治療有效的指標,可以理解為腫瘤細胞的“偽裝蛋白”。PD-L1是否表達、表達水平如何直接與免疫治療療效有關。PD-L1表達越高,免疫藥物越容易識別并攻擊腫瘤。但它的檢測有兩個問題,即空間異質性和時間異質性,這就需要臨床多點取材、多時取材,通過盡可能多的手段彌補檢測的不足。
2.TMB:TMB可以想象成腫瘤的“錯誤代碼”數量。錯誤越多,免疫系統越容易發現異常。但檢測TMB需要做基因測序,費用較高。現在有一種血液檢測,可以檢測bTMB,通過抽血即可預測效果,但目前多家醫院仍未普及。
3.MSI:MSI像腫瘤“漏洞百出的程序”,免疫藥物效果如何與MSI的檢測結果密切相關。MSI-H患者無論PD-L1是否表達,免疫治療通常十分有效。但MSI在胃癌中很少見(5%~10%),而且可能和遺傳有關。我們開發了快速檢測包,24小時就能出結果,幫助患者盡早確定治療方案。
未來,在人工智能的賦能下,我們有望找到更加精準的預測免疫治療療效的生物標志物。通過整合各方力量,才能真正提高免疫治療的療效,使其更加精準、高效。
Q5:您多次強調“早篩早診是提高胃癌生存率的核心”,而核心是基層醫療機構,請您聊一聊,當前我國基層醫院在胃癌診療規范落實中存在哪些難點與改進策略?
陳小兵教授:強基層是我們國家《“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一個重要的抓手。基層醫院實力強,實現“健康中國”將會變得相對簡單;基層醫院實力弱,大部分患者都到省醫院就診,可能會導致國家醫療負擔重,醫保支付也會受到影響。以河南省為例,我們的戰略是足不出“戶”,即小病不出村(社區),大病不出縣(市區),疑難雜癥到省城,這也突出了基層醫院的重要性。
然而,在腫瘤診療方面,基層醫院仍然存在諸多診療難點、痛點。腫瘤屬于疑難慢性病,腫瘤診療的復雜性體現在方方面面。首當其沖的是病理診斷的復雜性,病理檢查是腫瘤診斷的“金標準”,病理醫生的數量與能力直接影響醫療機構的水平。由于基層醫院的設備落后,醫生數量較少、經驗不足,導致腫瘤的確診率低下。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抗癌協會的“基層醫療能力提升計劃”聚焦三大問題:
(1)遠程會診:通過遠程會診,提升基層醫院整體水平。基層醫院將胃鏡圖像傳到省醫院,專家在線會診、指導治療。不僅如此,近年來,中國抗癌協會提出CACA指南走基層、進社區等,使國際專家直接進入基層醫院會診。
(2)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目前,國內多家公司已研發出各種各樣的人工智能設備,有望提高基層醫院對疾病的診療能力。例如,騰訊開發的“覓影”系統,就像為醫生裝了一個“智能放大鏡”,能在胃鏡檢查時實時標注可疑病變。
(3)下鄉培訓:一方面,鼓勵基層醫生到三甲醫院進行學習、培訓,手把手教胃鏡操作和病理判讀;另一方面,鼓勵國家級、省級醫院的大專家到基層醫院進行教學、會診。
目前,眾多縣級醫院已經能夠獨立執行各種腫瘤診療技術,然而,一些發展較落后的地區基層醫院仍無法獨立開展這些技術。在此,我們也呼吁更多的社會團體和學術機構,為基層醫療建設以及“健康中國2030”計劃貢獻自己的力量。
采訪專家丨河南省腫瘤醫院 陳小兵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