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經標注文獻及截圖,請知悉。
4月21日,萬斯攜印度裔妻子對印度開啟了為期四天的訪問。萬斯此次到訪印度可不只是陪妻子“回娘家”那么簡單。
那么,萬斯到印度究竟是干什么的呢?為什么說莫迪妥協會遭大規模抗議呢?
萬斯訪問印度
中方的電話遲遲沒有打來,特朗普也逐漸泄氣了。由于中美的關稅都已經超過了100%,這也讓中美貿易要慢慢走向脫鉤。
中國的貿易非常靈活,就算少了美國這樣一個市場,依舊能夠找到其他市場進行替代。
相比之下,美國則完全不同。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曼就曾對特朗普政府進行過正告。表示中國可以承受出口減少所帶來的損失,但美國不行。
首先,中國的內循環能力非常強。十幾億人口的大市場也完全可以讓我們不用擔心缺少市場。
其次,中方一直都多方下注。除了美國之外,中方這些年來還一直深化和歐盟、東盟以及非洲國家的合作與聯系。
而特朗普實施的“對等關稅”得罪了太多國家和市場,已經引起了全球范圍的不滿。
盡管白宮那邊說已經有70多個國家正在排隊和美國進行談判,但大部分都是不滿特朗普的,談判也不可能順利進行下去,反而會越拖越久。
前不久日本和美國的談判就已經說明了問題所在,雖然美國將日本逼上了談判桌,但第一輪的談判沒有取得一點實質性的成果。
特朗普也知道不能再這樣拖下去了,于是在日前萬斯啟程來到了印度。不過,萬斯此次到訪印度的目的其實很不單純。
萬斯的目的
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實施后,莫迪政府就做出拉攏和服軟姿態。想莫迪不斷強調自己在特朗普第一個任期內和特朗普結下了情誼,美印關系是“巨型伙伴關系”。
印度妥協如此之快,也是不想讓對等關稅波及到印度,所以急于和特朗普政府達成貿易協議。
除此之外,莫迪政府在看到中國和美國的激烈博弈后,也看到了機會。想討好美國,讓美國逐漸將產業鏈轉移到印度。
莫迪政府的想法,其實也和萬斯此次到訪印度的目的差不多。萬斯也希望美印能夠達成貿易協定。
印度人口多,這也決定了印度的勞動力豐富且市場廣闊。對于美國而言,如果美印達成了貿易協定,那就可以承擔與丟失中國市場所帶來的損失。
美國其實也一直在進行布局,很早之前就已經在印度化合物半導體制造廠,有意扶持印度搶占中國在半導體領域的市場份額。除此之外,印度的稀土儲量也非常豐富。
而除了經貿領域之外,萬斯此舉還帶著地緣政治上的野心。
印度在東南亞有著獨特的地緣優勢,美國一直高呼“重返亞太”,每次要和印度進行媾和。萬斯此次前往印度,避免不了要拿邊境問題慫恿印度。
總之,印度是特朗普心中可以用來對抗中國的理想目標。而印度也希望借著這個“東風”來推動印度的貿易發展。
但莫迪也有顧慮,有想要快速和美國快速談好的意圖,但又害怕國內爆發大規模抗議。
因為在美國提出的條件中,有一條就是希望印度給予美國在農產品以及乳制品更大的市場準入權。
美國的農業高度發達,如果讓美國的農產品大規模涌入印度的話,對于印度農民來說就是一個災難,沖擊印度農民的權益,很有可能造成大規模的失業。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印度勢必會掀起大規模的反抗熱潮。
而這也只是表面上的隱患,美國農產品大量涌入印度的話,也可能會帶來更多的隱性隱患。
當美國農產品大規模進入印度后,印度肯定也會依賴美國的農產品。而一旦這個依賴形成之后,印度的糧食安全就徹底掌握在美國手中了。
這些年來,美國一直在糧食領域布局。每次糧食危機的時候,背后都有美國的身影。
印度有十幾億人口,一旦被美國控制命脈的話,所帶來的后果會非常嚴重。因此莫迪政府應該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千萬不要做出傻事來。搞不好就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特朗普多次一舉
前面提到過,美國有意讓印度取代中國。這樣既能填補美國的損失,同時還能“聯印遏華”。
但特朗普完全是多此一舉,首先,印度的制造業先天性不足。不僅基礎設施落后,交通也不便利,缺乏技術工人等等。
其次,印度的產業鏈其實高度依賴中國,所謂的“印度制造”更像是“印度組裝”。也就是所謂的換湯不換藥。
就算美國將產業鏈搬到了印度,但最后只是換了一種方式來使用中國制造而已。
費了這么大力氣,最終使用的還是中國造的產品,特朗普這樣做完全是多此一舉。
參考資料:
萬斯攜妻訪印,可不是“回娘家”那么簡單…… 《北京日報客戶端》
萬斯偕印裔妻子訪問印度,4天行程能否推進美印貿易談判? 《澎湃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