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系KV-2 1939型重型坦克,實際上是在1939年12月開始研發,1940年1月末完成的試制車。戰斗權重為3.7,在更新1.41之前的“地面部隊封閉測試”中引入。
在1939年的蘇芬冬季戰爭中,蘇軍在突破曼納海姆防線時遇到很大阻力,急需一種火力強大、能協助突破堅固防御工事的重型坦克。加上在當時的KV-1已經具備一定的技術基礎和生產經驗,以其為底盤進行改進和升級,可以加快研發進度并降低風險,于是最初在4輛試驗用的KV-1坦克底盤上安裝152毫米的1930型榴彈炮進行試驗。為適應大口徑火炮,制造了一個新型MT-1坦克炮塔,其內部空間較大,能夠容納大口徑火炮的炮尾、裝填機構以及防組成員等。
1940年2月10日,兩輛原型車送至蘇芬戰爭前線進行實戰測試。在測試過程中發現了一些問題,如炮塔過重導致車身傾斜時無法旋轉,裝填手裝填分離式彈藥速度較慢,底盤承受重量過大易出現故障等。但由于其在向已被攻占的碉堡射擊試驗中毀傷效果很好,該項目得以繼續推進,也因此被蘇軍正式采用,并命名為KV-2重型坦克。從1940年開始量產,到1941年,整個KV-2系列的總產量在334輛左右,其中KV-2 1939型(包含加長的試制型)共生產了202輛。
1941年6月德軍發動巴巴羅薩作戰進攻蘇聯時,KV-2坦克已經有一定數量裝備部隊。在戰爭初期,KV-2坦克給德軍帶來了很大的震撼和麻煩,其厚重的裝甲使德軍的37毫米坦克炮和同口徑的Pak 36反坦克炮難以擊穿,德軍甚至給KV-2起了個“俄國移動廁所”的蔑稱。例如在立陶宛的杜比薩河的戰斗中,德軍坦克的主炮對KV-2完全沒有作用,直到使用口徑88毫米的高射炮才將其擊穿。
然而,隨著戰爭的進行,KV-2坦克的一些缺點逐漸暴露,如機動性差、故障頻繁、生產復雜等。而且德軍也逐漸找到了應對KV-2的方法,如使用更大口徑的反坦克炮和專門的反坦克武器。此外,蘇軍在戰爭中期開始將重點轉向更具機動性和火力的喀秋莎火箭炮以及其他自行火炮的研發和生產,KV-2坦克的生產數量逐漸減少,最終在1943年停止生產。但在整個二戰期間,KV-2一直有部分在蘇軍服役,直到戰爭結束。
戰后,已知存世至今的KV-2 1939型坦克已經非常稀少,僅存的部分大多在博物館中,例如俄羅斯的庫賓卡坦克博物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