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是軍人,也是商人,還蹲過看守所。
后來,搖身一變,成了導演,寫劇本、拍電視劇,還一手捧紅了白百何、文章。
他就是葉京。
如今的葉京,不再出現(xiàn)在熱鬧的飯局上,也少了媒體的追訪。
他依舊創(chuàng)作,但作品越來越少,曝光越來越低。
有傳言說他隱居在北京某個小院子里,寫字、喝酒,偶爾見見老友。
也有人說,他這輩子最不甘的,是馮小剛“紅了他還得說謝謝”。
可再怎么不甘,那個“馮褲子”的人物,也成了他作品里的經典。
當年京圈“三駕馬車”——王朔、馮小剛、葉京,缺一不可,如今卻各奔東西。
這個“最不像導演”的導演,過得到底怎么樣?
一、軍隊大院出身,從兵到導演的“野路子”
葉京出生在一個不小的家庭。家住部隊大院,周圍全是開國元勛的后代。
按理說,他算是“紅二代”,命里該順。可他不走尋常路,從小就打架、偷東西、調皮搗蛋,出了名的“混賬”。
他最有名的事,是跟王朔一起偷幼兒園的向日葵,還往樓下路人頭上吐痰。
父親是個講原則的人,母親卻常為他擦屁股。即便如此,還是壓不住他。
大院的孩子們打群架,那是常事。葉京和他哥哥“夜貓子”,打得最狠的時候,一個能追著十個人跑,連隔壁海軍大院的人都不敢惹。
按部隊規(guī)定,這樣的孩子要送進軍營錘煉。18歲那年,葉京進了坦克師。
到了部隊,他還真爭氣,搶著干臟活,軍事訓練也從不含糊。別人嫌熱,他頂著40度練坦克射擊。
三年下來,他還真立了功、入了黨,是那一批北京兵里第一個入黨的。
退伍后,他被安排進了海淀區(qū)政府當干部。可是待了不到三年,他又坐不住了。
覺得沒勁,辭了鐵飯碗,跑去廣州當“倒爺”。
倒騰的東西五花八門,墨鏡、收錄機、喇叭褲。他嘴皮子溜、眼光也毒,做生意很快就賺了錢。
可是1983年,遇上“嚴打”。他因為“投機倒把”被帶去關了半年。
那半年,他吃窩頭,聞著奶油味餓得發(fā)瘋。看著小窗外的鴿子飛過,他第一次知道,什么叫真正的自由。
出來以后,他沒消停。
和發(fā)小王朔、馮小剛合開飯館,一起倒騰服裝、電子表,西單街頭拉姑娘賣衣服的那種。
也正是那段時間,他重新思考人生。
父親去世后,臨終一句“多穿點別著涼”,讓他徹底崩了。
他關起門,啤酒灌了幾十罐,用圓珠筆寫下他人生第一部劇本——《夢開始的地方》。
這不是一部普通的電視劇,是一段記憶的拼圖,是大院孩子成長的回聲。
二、兄弟情、恩怨賬:王朔是兄弟,馮小剛是“冤家”
葉京與王朔是“一個樓上一個樓下”長大的發(fā)小。
小時候一起演英雄電影,一起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戰(zhàn),一起打架、賣衣服、熬過最灰暗的日子。
后來,一個成了“文壇刺頭”,一個成了“最野的導演”。
他們情深義重,互相成就。而馮小剛,是他們中最“會爬”的那個。
當年剛轉業(yè),馮小剛去當美工,一心想進影視圈。
認識鄭曉龍后,主動放棄追女孩子,去跟人家做朋友。后又巴結王朔,嘴甜得像抹了蜜。
王朔帶他進圈,馮小剛天天圍著王老師轉。后來,《甲方乙方》成功,他把自己名字寫大,王朔和葉京的貢獻幾乎沒提。
王朔憤怒了,葉京更氣。
尤其是葉京,當年《夢開始的地方》差點被馮小剛“撬了墻角”,還一聲不吭讓他吃了閉門羹。
后來《與青春有關的日子》里,葉京干脆塑造了個“馮褲子”,又哭又慫、見風使舵,全京圈都知道是在罵馮小剛。
馮小剛不吭聲,在《非誠勿擾》里用一臺詞服軟。
“缺的不是錢,是朋友。”
王朔看懂了,給馮小剛打了電話。兩人重新和好。
葉京呢?嘴上說不在意,其實氣了很多年。
直到《私人訂制》要請王朔寫劇本,王朔推不開,葉京才松了口氣,三人終于冰釋前嫌。
但就算和好了,葉京也沒跟馮小剛再合作過。他從來沒把自己當“馮小剛的人”。
他只認王朔,認兄弟義氣。
三、一手捧紅白百何,最懂青春的導演,卻活成了邊緣人
2006年,《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播出,京圈炸了。
文章、佟大為、白百何全靠這部劇火了。尤其是白百何,那個年代還叫白雪,演活了劇中那個倔強、清澈、帶點野勁兒的女孩。
她演的不是角色,是葉京記憶里的某個姑娘。
那部戲拍得不順。群眾演員罷演、拍攝被圍堵、資金緊張,葉京發(fā)了八次火,炒了六十多個劇組成員。
有一次群演黃了,葉京直接上街找人,甩錢、罵人,甚至打架。最后實在沒人演,他親自下場拍。
有人說他瘋了,也有人說他是認死理。
葉京認準的東西,誰都攔不住。
這部劇原本拍了52集,被硬砍成30集,一度壓了兩年不敢播出。
可就是這樣的劇,一上線,火得一塌糊涂。無數(shù)觀眾說:這是北京人的青春,是一代人的情懷。
而葉京,卻始終不承認被刪減的版本是自己的。
那年媒體問他怎么看當下的電影圈,他冷笑著說:三駕驢車拉不動中國電影。
罵的是誰?大家都心知肚明。
他不拍商業(yè)片,也不湊熱鬧。他不迎合流量,也不管資本。有人說他倔,也有人說他蠢。
可他不在乎。
他說:“我的電影,不給觀眾講道理,我只是把那時候的日子還原出來。”
尾聲:紅了,卻不愿走紅的葉京
葉京曾說,他拍戲就是為了留住那一代人的記憶。
他自己就是那段歷史的一部分。
他經歷了軍營、下海、坐牢、開飯館、寫劇本、拍戲,每一段人生都真實到讓人不敢相信。
有人說他成功,也有人說他沒混明白。
可他從來沒覺得失敗。
白百何火了、文章火了、馮小剛火了,王朔也當過無數(shù)次話題中心。唯獨他,始終在后面,悄悄說話、默默記錄。
他是那個在人群中沉默的導演,記錄青春,拍下父親的一句話,記住兄弟的眼淚,罵出心里的“馮褲子”。
葉京,不完美,卻真實。他像極了那個年代的老北京,張揚、直接、有話就說,有氣就發(fā)。
當那些“京圈”的人都已各奔東西,他還守著一臺機器,拍著屬于自己的青春。
沒人記得他是名門之后,但他用一部劇,證明了他走過的每一步,都有痕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