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氣候轉暖,京郊大地一片繁忙。在房山區長溝鎮西甘池村的高標準農田里,綠油油的麥苗隨風搖曳,田管員趙華正沿著灌溉管道仔細巡查。
“8號地的給水栓有點滲水,得趕緊通知維修。”趙華熟練地撥通鎮里巡田負責人電話。他介紹,每年這樣的巡查都會開展幾次:“冬天要檢查是不是把管道里的水都泄出去了,否則會凍壞管道;春天時要檢查一下管道和電路,看看是不是可以正常運行,出現漏水的地方要及時修上。”
春耕伊始,北京市農業農村系統就啟動了嚴格的農田設施“大體檢”,要求搶抓農時窗口期,全面啟動高標準農田設施運行管護排查整治,為應對冬春連旱風險、保障夏糧豐產夯實基礎。同時,要全面排查高標準農田設施隱患,重點檢查機井通水通電、灌排渠道暢通、泵站電力配套及灌溉設備運行等情況,對發現的問題立查立改,確保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農田水利設施用得上、用得好。
在房山區,農業農村部門行動迅速,由農技專家、田管員組成的“巡田管家”隊伍,對全區4萬余畝高標準農田巡查管護,重點對機井設備、農田輸配電和農田水利工程進行檢修維護。通過實施高標準農田“體檢式”排查,該區已完成200余處機井設備保養、15處灌溉設備檢修,為夏糧豐收筑牢根基。
在高標準農田巡檢管護的基礎上,新裝備的應用則為京郊春耕注入更多的田管“智慧”。在通州區漷縣鎮黃廠鋪村高標準農田地塊,智慧合桿如同忠誠的衛士俯瞰著良田。這些集成了遙感監測、光譜分析、氣象傳感器的“黑科技”,正通過5G網絡將墑情、苗情、設施運行狀態等數據實時回傳云端。
“種植戶通過手機,可以實時看到麥田情況,并及時操作澆水、施肥、管理等。”該地塊種植負責人趙劍峰介紹,他還算了一筆賬:該麥田通過1200套地埋伸縮噴灌和智能化改造,項目區畝均節水20方以上。
而在房山區竇店鎮蘆村,高標準農田建設配備的平行行走式水肥一體機則開啟了春耕加速度。覆蓋寬度617米、運行長度980米、每小時300噸水的大流量、單次作業910畝,讓2000畝春灌周期從25天壓縮至10天。“用工人數從40人減少到8人,節電在50%以上。”一提到該裝備,該地塊負責人張沖滿心歡喜。據介紹,該地塊原為復耕地塊,結合北京市耕保中心土壤改良培肥等新技術應用,今年預計小麥畝產可以穩定在550公斤左右。
高標準農田還要算好“生態賬”。在大興區長子營鎮的高標準農田里,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疊加”了綠色生態種植技術,通過應用節水灌溉、秸稈還田、有機肥替代等,土壤有機質含量得到提升,耕地質量等級平均提升0.22級,去年小麥畝產560公斤。在這里,耕地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良性循環,成為京郊農業“碳中和”的樣板。
今年,北京市將新建15萬畝高標準農田,京郊糧食生產的基石將愈加牢固。北京市農業農村局農田建設管理處副處長方志成表示,將持續加強高標準農田建設,開展高標準農田“回頭看”督導檢查,落實全過程監管要求,發現問題立行立改,推動建立長效機制,確保高標準農田“建好、管好、用好”,同時加快建設進度,把好“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管護”全鏈條關口,持續筑牢首都糧食安全防線。
來源:農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