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戰過程中,四川的參軍人數達302萬,服公役者亦有300萬,貢獻糧食占全國總額的三分之一,其他各類捐獻,四川也絕對占大頭。
說句實在話,在軍閥混戰時期,四川軍閥的實力確實不算突出。但面對日本侵略者,川軍將士血戰到底,從未退縮。川軍的戰果,幾乎都是用生命換來的。
根據《22集團軍出川抗戰概述》記載,當時所有步槍使用已久,質量極差,大多不堪使用。士兵的生存物資極度匱乏,秋風蕭瑟時節,每人僅有粗布單衣兩套、綁腿一雙、單被一條、小草席一張、草鞋兩雙、斗笠一頂,除此之外一無所有。
為何裝備如此簡陋?因為川軍出川倉促。通常情況下,軍隊需先完成整編,籌備軍費,準備妥當后再出征,但淞滬會戰形勢緊迫,川軍只能提前出川。臨近10月,9月的糧餉都沒發放,幾十萬人幾乎陷入斷糧境地。即便如此,川軍出川后,在南北各戰場參加了28場大小會戰,數十萬川軍將士戰死沙場。
在臺兒莊戰役中,122師師長王銘章奉命堅守山東省滕縣。面對裝備精良的日軍磯谷師團的瘋狂轟炸,王銘章臨危不懼,指揮戰士奮勇殺敵。他身中數彈倒地后,仍高呼 “殺敵,抗戰到底”;300多名受傷的川軍官兵不愿做俘虜,毅然選擇自殺,壯烈殉國。李宗仁在其回憶錄中寫道:“若無滕縣之固守,焉有臺兒莊之大捷。”滕縣一戰,川軍以弱敵強,阻敵南下,圓滿完成戰斗任務,書寫了川軍抗戰史上最為光輝的篇章,川軍之功,不可磨滅;軍人如此,百姓亦不遜色。
據方志記載,當時安縣(今四川綿陽)農民王者誠贈給兒子王建堂一面“死”字旗,旗上寫道:“國難當頭,日寇猙獰,國家興亡,匹夫有份。本欲服役,奈過年齡,幸吾有子,自覺請纓。賜旗一面,時刻隨身,傷時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川軍出川后分散作戰,一部分奔赴山西,一部分開赴平漢路。當時川軍副司令鄧錫侯曾說,川軍出川后,猶如沒娘的孩子,被各方隨意調遣,部隊分散凌亂。且因缺乏裝備和作戰地圖,倉促投入戰斗,犧牲慘重。川軍在正面戰場承擔的牽制任務,往往意味著孤軍奮戰、彈盡糧絕,致使川軍常常成建制地被消滅。
駐守滕縣的戰斗總結寫道:“我川軍以絕對劣勢之裝備,抵抗高度機械化敵兵,阻敵銳進達三晝夜之久。彈盡糧絕,繼以白刃,更繼以拳,復濟以齒,終濟以血,以頭顱,以達成鞏固津浦北段,使友軍得以從容布置之任務。”藤縣戰役中,川軍一直盼望著中央軍湯恩伯部的增援,卻始終未能等到,最終只能血戰孤城。
這既是川軍的英雄史實,也是背后的無奈悲情。因非嫡系部隊,裝備差、待遇不公,川軍前期戰績或許不夠耀眼,但他們頑強勇敢,不怕犧牲,敢于刺刀見紅、與敵人同歸于盡。正因如此,才有“無川不成軍,壯士出山三百萬,十戶九戶無兒郎”的說法。
人們常調侃川軍“內戰若雞,外戰如龍”。在落后的裝備條件下,部分川軍的戰斗表現甚至超越了中央軍。比如,26師是淞滬會戰中最能打的5個師之一。在日軍的評價里,川軍作為地方部隊,竟有7到8個甲級評價,最低也是乙級,平均評價都在乙級以上,多為“素質優良”之類的評語,在地方軍中評價最高。
最后,以時任四川主席劉湘的詩作為結尾:
男兒立志出夔關,不滅倭奴誓不還。
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處處有青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