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把“流量”變“留量”,離不開自身的硬實力與軟實力。
“鹵鵝哥”林江(右)與“甲亢哥”(左)
重慶“鹵鵝哥”以一道鄉味,精準“投喂”了洋網紅“甲亢哥”,這出乎意料的聯動,竟撬動了榮昌鹵鵝銷量的驚人增長,也讓重慶引發海外游客關注。眼下,五一長假在即,各地文旅為了爭奪游客可謂是各出奇招,短視頻平臺儼然成了“才藝大賞”的舞臺。
網紅推薦官們摩拳擦掌,更有地方文旅局長、基層干部紛紛“卷”入這場“舞力比拼”。舞姿嫻熟者,惹得網友調侃“一看就是主動報名的”,動作生澀者,則讓本地人哭笑不得,擔憂“這視頻可別傳太遠”。
更令人莞爾的是,一些高顏值的文旅推介官,更是將“卷”字發揮到了極致,什么浴袍風、腹肌秀,乃至對著屏幕上演溫情喂粥,只要粉絲“點單”,各種劇本都能安排上。這種放下身段、擁抱互聯網的熱情,無疑給文旅宣傳吹來了一股新風。
奇招引流有點用
不可否認,在爭當家鄉“最強代言人”的道路上,各位文旅宣傳員可謂不遺余力。他們積極打造個人IP化的網絡推廣模式,試圖以更接地氣、更貼近網民的方式傳遞家鄉之美,其短期效應也確實可見。網友們樂于圍觀這場略帶戲謔的“才藝秀”,將其視為一部追更的“連續劇”,紛紛點贊這種“接地氣”的宣傳方式。
對于一些知名度不高、旅游資源亟待開發的地區而言,這種方式的確能在短時間內迅速聚攏目光,實現從“籍籍無名”到“初具名氣”的轉變。如同追逐明星一般,推薦官們憑借其個人魅力,將大眾的視線引向其所代表的城市,這無疑為地方形象的塑造添了一抹亮色。從營銷角度看,這種略帶“偶像光環”的宣傳,不失為一種快速引流的手段。
“里子”不硬一場空
然而,喧囂的網絡熱度過后,我們更需冷靜審視:屏幕上的“顏值擔當”和“十八般武藝”,最終能否轉化為景區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坦率地說,最終決定游客愿意遠道而來的核心要素,依舊是目的地的風景名副其實、服務專業到位、旅游體驗物超所值。
試想,游客們滿懷期待地抵達被“種草”的目的地,結果卻發現景色平平無奇、酒店服務敷衍了事、餐飲價格虛高離譜,那么此前對地方官員和推薦官積累的好感,很可能瞬間崩塌。一句略帶失望的“也就那么回事”,恐怕會讓地方文旅部門之前的努力顯得本末倒置。
畢竟,網民或許熱衷于圍觀哪個文旅局更“寵粉”、哪個推薦官顏值更高,但最終在敲定旅游目的地時,考量的還是真切的旅游體驗。因此,各地文旅部門在積極鼓勵公務人員“拋頭露面”賺取眼球的同時,更應沉下心來,扎扎實實地提升旅游產業的“內功”。
流量變“留量”很重要
如果說推薦官的個人魅力是吸引游客的“面子”,那么優質的旅游資源與服務體驗才是留住游客的“里子”。過度依賴單一的個人形象和短暫的“吸睛”效應,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遮蔽地方所擁有的獨特文化底蘊和自然風光。
倘若營銷的重心僅僅停留在個人表演層面,而忽略了對旅游產品和服務的精細打磨,那么吸引而來的游客很可能只是抱著獵奇心態,缺乏對當地文化和旅游資源的深度興趣與認同,這種“一次性”流量的轉化率和復購率自然堪憂。
借鑒“爾濱”旅游的成功經驗,我們不難發現,真正能讓一個地方爆火出圈并持續走紅的,絕非僅僅是短視頻營銷的推波助瀾,更在于其獨特的冰雪文化魅力、熱情周到的市民服務以及政府部門積極有效的引導。游客們感受到的是滿滿的誠意與用心,自然會成為“自來水”,主動為當地旅游代言。
因此,各地文旅部門應該更加理性地看待這種“花式”營銷。這固然是順應互聯網時代浪潮的一種創新嘗試,但更應將其視為撬動地方旅游發展的杠桿,而非唯一的制勝法寶。真正能將“潑天的流量”轉化為持續的“留量”,最終實現地方旅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依舊是地方文旅產業自身的硬實力與軟實力。唯有內外兼修,方能行穩致遠,避免曇花一現的尷尬。
作者:趙 玥
圖片:網絡圖
編輯:錢 衛
責任編輯:吳南瑤
欄目主編:朱 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