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1932年12月16日早上9點多鐘,位于東京繁華鬧市區的“白木屋”百貨商場底層突發火災,商場人員紛紛爬到樓頂躲避。
很快,消防車從四面八方趕來,但當時日本消防車的云梯根本上不到八層。
怎么辦?
領導讓一名消防員從外墻爬到樓頂,系一捆安全繩在樓頂,讓受困者攀著繩子下地面。
男人們率先攀繩下降。
可女人們卻扭扭捏捏起來。
為啥?
因為她們沒穿內褲,這個視角,不是全讓人看光了嗎?
于是有些女性剛下去一點,下面的熱浪沖上來,把和服下擺沖得飛起來,情急之下,伸手去捂住和服下擺,結果...啪嘰...啪嘰...
后面的女性一只手捂住下擺,一只手抓繩子,可單手攀繩子的難度可想而知,于是啪嘰...啪嘰...
共有14名女性不幸遇難。
02
為什么這些日本女性不穿內內呢?
答案很簡單:因為穿和服沒法穿內褲。
和服下擺的長度直接到腳脖子,上廁所,兩只手得把下擺高高提起,不然就得沾翔。
不光日本,咱的老祖宗也一樣。
先秦時候,貴族的衣服是“上衣下裳(cháng),也就是上身穿衣服、下身穿裙子,無論男女。
裙子下擺都非常長,甚至拖地——為了顯示貴族身份,突出走路時威嚴端莊。
因為裙子下面光著屁股,坐下時容易“走光”,尤其那時候還沒發明椅子,都是坐地上,那雙腿一分開,嘖嘖…
于是只好采取“跽”的坐姿,也就是跪坐,雙膝著地,屁股壓在腳后跟上。
這種坐姿不會走光,但缺點嘛…就是跪久了腳麻,還容易造成羅圈腿。
后來中國人發明了椅子,又穿上了褲子,不再跪坐,羅圈腿就少多了。
不過日本一直都是跪坐,所以羅圈腿特別多。
當然,這是后話。
03
裙子下面光著屁股,還帶來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冬天冷得受不了。
那年頭又沒有加厚絲襪,怎么辦?
老祖宗發明了“绔”。
什么是“绔”?
《說文解字》里的定義是“脛衣”,也就是穿在小腿上的衣物。
說白了就是兩條褲管,用帶子系在腿上幫助御寒,就暖和多了。
但“绔”是沒有褲襠的,類似今天的開襠褲。
為什么搞成開襠褲的樣子,上面已經說了,為了方便上廁所。
有了“绔”,冬天腿上就暖和多了。
PS:
不知道為什么日本沒把“绔”學了去,一直都那么光著兩條腿?
04
貴族不用干活,穿長袍服問題不大,但普通百姓要每天干活,穿那么長的袍服不方便。
再說也穿不起。
因此都是穿“短褐”的,也就是短短的上衣,方便勞作。
那下身呢?
要是沒有袍服的遮擋,你再穿著“绔”,那可就太社死了。
于是聰明的勞動人民就發明了“犢鼻裈”。
就是把一條三尺長的布做成一條短褲,褲腰中間有一條褲襠用于遮羞。
由于布的長度太短,就沒有褲管了,只能到大腿根部,看起來像今天的三角內褲。
“犢鼻裈”是“下里巴人”的標簽,貴族絕對不穿。
因為這一點,西漢時候的大文豪司馬相如,為了逼老丈人卓王孫接受他和卓王孫的女兒卓文君私奔的事實,讓卓文君負責賣酒,自己則每天光著膀子,只穿著個“犢鼻裈”在爐子上燒酒。后來卓王孫看到了,實在是感覺太社死了,于是只好給了他們兩口子一百萬錢,讓司馬相如這小子別再穿“犢鼻裈”丟人現眼了。
也就是說,司馬相如靠著一條內褲搞到了一百萬。
05
貴族穿開襠褲,打工人穿有褲襠的內褲。
由此又誕生了一個名詞——“紈绔子弟”。
啥是“紈”呢?
就是繡有花紋的錦緞。
您想想,那“绔”穿在大袍子下面,別人根本看不到,完全沒必要用那么高級的錦緞來做“绔”,能用上“紈”來做“绔”的人家,那肯定不是一般的富貴。
因此“紈绔子弟”就專指那些穿著錦緞開襠褲的高級公子哥兒。
日本人其實也有自己的“犢鼻裈”,那就是兜襠布。
因為窮,日本的勞動人民一直也穿不起褲子,很多時候下身就一條兜襠布遮羞。
直到二戰時候,日本兵里面穿的還是兜襠布。
06
老祖宗是怎么不再穿開襠褲的呢?
這事兒得從漢武帝的兒子漢昭帝說起。
漢昭帝繼位的時候十二歲,大權由大將軍霍光主持。
后來霍光把外孫女嫁給了漢昭帝當皇后,可老霍又擔心后宮佳麗太多,讓別的嬪妃生下兒子,那自己的外孫女不就得失寵么?
于是,老霍下了一道命令,讓后宮所有女人都把自己的“绔”縫上褲襠。
褲襠縫上了,加上用帶子系緊褲腰,皇上想辦事兒,也沒那么方便了,萬一半天解不開褲腰帶,皇上的興致肯定就過去了。
時間一長,連襠褲反而成了大家都約定俗成的內褲樣式。
但東漢的漢靈帝上臺以后,這個好色之徒覺得嬪妃和宮女都穿著連襠褲,十分不利于自己辦事兒,于是又把褲襠拆開,穿回了開襠褲。
這事成了漢靈帝的洗刷不掉的黑點。
這種連檔內褲,被稱為“褻绔”,成了中國女性身體最后的底線。
就算官府處死女犯人,按例都要扒了上衣,露出胸部,但保留“褻绔”。
07
褻绔雖然起到了內褲的作用,但還有兩個不方便的地方:
第一個就是脫褲子不方便。
古代是沒有松緊帶,脫的時候得先解開帶子的扣。
前面說了,古代貴族女性裙子下擺都很長,上廁所都得有仆人幫著提裙子,現在穿上了褻绔,上個廁所還得再有人幫著解褲帶、系褲帶,那叫一個麻煩。
第二個就是褻绔和咱們今天的內褲比起來,因為面料遠沒有今天這么輕軟高彈,褲管又長到小腿,所以下身活動受影響。
尤其是褲襠位置,用絲綢還好,如果用傳統的麻布,一旦扎緊褲帶,襠部就卡得難受。
正因為如此,即使有了褻绔,很多人還是選擇在裙子里面穿開襠褲。
比如:
《清明上河圖》里,船上晾曬的幾條成人開襠褲:
浙江臺州黃巖出土的宋代趙伯澐墓中,也發現了好幾條成人開襠褲:
說明一直到宋代,開襠褲依然流行。
08
元代以后,開襠褲終于消失了。
為什么呢?
兩個因素:
第一個:中國人的服裝樣式變了。
宋代以后,傳統的長下擺的袍服逐漸走向衰落,受到蒙古服飾的影響,下擺明顯縮短,而且兩側出現了開衩,大大方便了活動。
也不能再穿開襠褲了,容易走光。
第二個:衣服的面料變了。
幾千年來,衣服的面料主要就兩種:絲綢和麻布。
絲綢太貴,一般人穿不起;麻布太粗糙,不舒服。
從元代開始,棉紡織技術取得重要突破,棉布比麻布輕軟細膩很多,用來做褲襠就舒服多了,取代麻布成為了新的主流面料。
棉褲帶也要比麻褲帶有彈性、更方便解開。
從此以后,開襠褲就坐小孩那一桌了。
09
到了清朝后期,內褲,尤其女性內褲又悄悄發生了變化。
清朝之前,長褲可以說是男人的專屬物,女人都是穿裙子,即使穿著褲子也是作為內褲的“褻绔”,本質上只是防下身走光的作用,有點類似今天的打底安全褲。
但清兵入關后,漢人發現,原來滿人女性也是穿褲子的。
為啥呢?因為滿女和男人一樣騎馬,騎馬就得穿褲子。
一開始,漢女堅持自己的著裝習慣,清代前期的漢女畫像,基本都還是傳統的襦裙。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漢女發現了穿褲子的各種好處——比裙子方便穿脫,比穿裙子行動方便,同時還不怕走光,冬天還更保暖…
就這樣,到了清中期,漢女也逐漸開始穿上了褲子。
但漢女不用騎馬,因此褲子相對更肥大,有點像裙子的樣子,所以也叫“裙褲”。
穿上了褲子,作為內褲的“褻绔”也就不用搞那么長了,又費布料又不舒服。
于是從晚清到民國,女性內褲開始變短,從小腿漸漸縮短到了大腿上半部,樣式接近今天的四角內褲。
當然,那個年頭能穿得起內褲的起碼都是家境還可以的,因為內褲肯定不能只有一條。
窮人哪有閑錢?正經褲子還少有呢…
10
中國內褲樣式發生變化的時候,西方內褲也在發生變化。
18世紀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西方女性也是不穿內內的,妨礙上廁所。
那個時代的西方人也不愛洗澡(因為基督教的教義認為裸露身體是罪惡的行為),身上臭得很,全靠香水遮蓋。
你要是穿著內褲再長期不洗澡,會臭到你懷疑人生,還會滋生各種細菌。
于是意外走光的事件頻頻發生。
171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訪問巴黎,巴黎市民萬人空巷,爭睹彼得大帝的風采,沒想到有個婦女被人群擠倒在地,摔了個四腳朝天,裙底的“真空地帶”讓彼得大帝大飽眼福;
十年之后,巴黎的一家劇院的芭蕾舞女演員在表演時也是不小心摔倒,“真空地帶”讓全場觀眾看了個干凈……
這樣的走光事件實在過于傷風敗俗,法國政府只好強制干涉,要求芭蕾舞女演員上臺表演時必須穿內褲。
芭蕾舞女演員就成了第一批穿上內褲的西方女性。
但為了上廁所方便,也選擇了和中國人一樣穿開襠褲。
到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婦女被卷入了工業生產之中,以往那種長裙已經非常不合適了,逐漸穿起了專屬于男人的褲子。
隨著科學知識的普及和宗教神學的衰退,大家開始明白了經常洗澡的重要性,就算沒條件洗澡,也要每天洗屁股,這樣再穿著合襠的內褲也就不會那么難受了。
而且,19世紀還誕生了一個重要的發明——尼龍松緊帶。
有了這個神器,內褲的褲腰完全可以根據各人的肥瘦自動進行調節,穿脫內褲,再不用像以往那樣系腰帶解腰帶了,非常方便。
11
到了20年代,尼龍松緊帶的內褲傳入中國,一下子讓中國女性愛上了。
但那個時候中國自己生產不了,全靠進口,價格相當昂貴,擁有一條尼龍松緊帶的絲綢內褲,是那個年代上層社會女性的標志之一。
與尼龍松緊帶一起進入中國的,還有更新潮的內褲樣式。
之前咱們說過,清代到民國初期的內褲基本上是褲腿到大腿的四角褲樣式,可是西式的新潮內褲卻直接把褲腿縮短到了大腿根部。
這個變化,讓內褲不再只是遮羞的玩意兒,一下變得性感起來。
也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內褲和從西方進入中國的胸罩一起,成為了性感的標志。
中國女性此時正處于身體解放運動的高潮中,思想前衛的新女性脫掉了襯褲,直接旗袍露出兩條美腿。
隨著旗袍開衩越來越高,這種到大腿根部的新潮的三角形內褲也更加適合。
取代了傳統的四角形內褲。
當中國傳統男士們還在感慨“人心不古、世風日下”的時候,男士三角內褲也迎面而來了——
1935年,美國JOCKEY公司推出了第一款男士三角內褲。
這款三角內褲一改中國傳統內褲寬松肥大的樣式,采取了緊身貼合肌膚的樣式,褲腿也直接縮短到大腿根部。
這樣設計的好處,就是更加利于平常的行動,冬天還可以讓褲襠更保暖。
但因為這種內褲會讓“兄弟”十分突出,因此也被很多人視為“傷風敗俗”。
在中國新女性們欣然接受三角內褲的時候,中國男人居然極少人能接受三角內褲,甚至一直到80年代,中國男人絕大多數還不能接受這種內褲,依然以四角內褲為主要樣式。
其實,換個角度看,三角內褲不過是祖先的“犢鼻裈”的現代版而已,歷史只是掉了個頭,中國人卻已經接受不了它了。
12
轉眼到了50年代,在蘇聯的大力支持下,中國第一家尼龍生產企業終于得以建立,自己可以生產尼龍松緊帶了,尼龍松緊帶內褲再也不是奢侈品,逐漸成了大眾的日常衣物。
而在式樣上,男士內褲依然保持著四角褲的特點,女士內褲則延續了民國時期高腰三角褲的特點。
到70年代末,隨著改革開放的大潮,中國人發現,這幾十年里,西方內褲已經如此開放——男士內褲變得更加貼身,女士內褲改為低腰三角了,還出現了局部鏤空、蕾絲、豹紋等性感元素。
弄得中國女性都不好意思看電影畫報上的外國女明星的內衣照。
但不好意思歸不好意思,打破身體的束縛就是必然的趨勢。
漸漸地,中國年輕女性也開始接受了...
13
小小一條內褲,折射的是一個民族衣著傳統的巨大變化,以及一個民族走向文明的漫漫歷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