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代,福建地區的人把豌豆苗看做是稀有之物,當時豆苗價格是較為昂貴的,因而花大價錢買回來的豆苗被少量的配在雞湯中,如果在筵席上看到清雞湯里面浮有綠葉數莖,那便是豆苗菜,如此搭配,不僅在視覺上勾起了人的食欲,營養價值也是極高的。
吃齋的人,用冬筍切片與豆苗同炒,味道亦清雋可口。
什么原因讓作為配菜的豆苗提升了菜品的整體價值呢?這都要歸功于它美妙的色味,除此以外,還有很多人并不知道的食療功效。
豆苗作為蔬菜食用的歷史由來已久,它是趁著豌豆剛發芽時摘取的嫩芽,豌豆一名的記載最早出自于《本草拾遺》,而《本草綱目》將它列入卷二十四谷部菽豆類,李時珍說:“豌豆種出西湖,今北土甚多,九月下種,苗生柔弱如蔓,有須,葉似蒺藜葉,兩兩相對,嫩時可食。”
豌豆氣味甘平無毒,主治功效方面,李時珍記載到:“消渴,淡煮食之,良。治寒熱熱中,除吐逆,止泄痢澼下,利小便、腹脹滿。調營衛,益中平氣。煮食,下乳汁……研末,涂癰腫痘瘡。作澡豆,去?黯,令人面部澤潤。”
陳存仁說,所謂澡豆,就是把豌豆放入洗澡盆中,作為去皮膚上油脂之用,因為豌豆中含有幼嫩滑潤的維生素B,可以用來潤澤肌膚。
豆苗對皮膚的作用,也可以參考豆苗在烹飪時的一些特點,豌豆的幼苗用沸油煎炒時,苗葉并不吸收油質,并且豆苗在受熱后顏色依然蒼翠欲滴,顏色更加鮮亮。
在過去化妝品沒有很流行和普遍時,特別是在農村,鄉間女性經常在烈日下工作,極易使皮膚變得黝黑,對于皮膚的護理工作,鄉間有鄉間的辦法,懂行的人用豆苗打汁,然后涂擦肌膚,可以使面部油脂消除,進而保持肌膚幼嫩。
豆苗的護膚作用與李時珍的文獻記錄相一致,從豆苗的護膚作用看,到底是《本草綱目》指導了民間的實踐呢,還是民間經驗促就了《本草綱目》呢?這個問題是可以進一步探討與交流的。
豆苗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鈣質、B族維生素、維生素C、胡蘿卜素等營養物質,適合食用豆苗的人群是很廣泛的,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應當特別指出,在李時珍的豌豆“主治”項目來看,它尤其適合于糖尿病的病患食用。
除此之外,豌豆性味平和,然而豆苗的性質清涼,還是燥熱季節的清涼食品。對于一些不愛吃蔬菜的小朋友來說,豌豆苗因為色澤青嫩、爽脆可口,反而能夠誘導不愛吃蔬菜的小朋友們多吃一些。
【本圖文由“醫者榮耀”新媒體獨家原創出品,作者元御己,未經授權,請勿轉載、復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