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煙臺躋身全國首批12個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城市。
2024年,煙臺先后完成10余宗商住地塊生態價測算,生態價值從“隱性紅利”變為“顯性資產”,為全國生態價值轉化“打了樣”。
今天,第56個世界地球日如約而至,今年活動主題為“珍愛地球,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著眼打造美麗中國先行區示范標桿愿景,“美麗煙臺”如何趕考交卷?
完成全省首例附帶生態價的土地掛牌出讓,獲評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2個項目入選國家級綠色勘查示范,年內至少建成綠色礦山16個……以制度創新、技術賦能、產業升級等多元模式為支點,煙臺持續撬動生態資源價值轉化,在守護自然中創造價值,在創造價值中回饋自然,共同譜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新篇章。
激活“生態價”
生態服務功能有了測算標準
今年1月,萊山區界牌北1號地塊由煙臺城發置業有限公司競得。按照遠期規劃,總面積117.64畝的地塊上,將建起一片容積率1.05的高品質住宅,為市民居住需求“提檔升級”提供更多選擇。伴隨著鳳凰湖片區高品質住宅項目持續“落子”,迎春大街商圈樓宇產業的集聚與孵化,以及周邊初高中、配套路、醫院等規劃次第出爐,地塊蘊蓄的潛力已肉眼可見。
但與其他“土拍”迥異,總成交價3.836億元的地塊中,鮮明地標注了3207.07萬元的“土地生態價”,拿地企業憑借生態地價,與各大金融機構進行融資談判,預計可節省融資成本超百萬元。全省首例附帶生態價的土地掛牌應運而生,“生態有價”就此有了鮮活案例。
去年5月,煙臺躋身全國首批12個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城市。一年來,以往“無價”“低價”的生態服務功能價值,已逐步納入土地評估體系。選取10宗商住地塊開展試點,通過無人機航拍、遙感監測等手段采集生態本底數據,為生態地價評估奠定了數據基礎。組織40名專業評估師運用調查評估法、專家打分法、市場比較法,建立國內首個生態指標修正模型,空氣凈化、水土保持等生態指標,都“有價可算”,土地出讓前,由第三方機構核算地塊生態價值并出具《生態價評估報告》。
有“標”可循,更有“法”可依。近年來,煙臺以土地出讓領域為突破口,系統謀劃、創新實踐,通過顯化生態價值、完善核算機制、探索市場化路徑,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生態價值寫入《地塊招商手冊》,并舉辦了20余場專題推介會全國巡回,吸引了萬科、綠城等10余家頭部房企參與。
去年,煙臺先后完成了10余宗商住地塊的生態價測算,生態價值從“隱性紅利”變為“顯性資產”,為全國生態價值轉化“打了樣”。
深耕“閑置地”
老河溝里“長出”產業園
“春節長假前,我們一直干到臘月二十六;元宵節剛過,復工第一天就有150多人同時上工,沒出正月就開啟了‘會戰’?!痹谥屑闾贾窃飚a業園項目施工現場,吊車巨臂高擎,大塊頭的鋼構件被精準吊裝到位;施工人員同步開展二次結構、機電安裝、消防、幕墻等多工種作業。項目負責人張燕青告訴記者,自年初復工至今,項目施工進度快速推進,今年9月,力爭產業園10棟建筑全面建成。
作為近年來萊山規模體量最大的產業項目,中集零碳智造產業園連續入選2024年、2025年省重大項目,總投資80億元,規劃總用地面積約1500畝,主要建設集研發辦公、共享配套、裝備制造于一體的綠色智造先行示范園區。項目集聚核心技術、新經濟產業、上中下游配套資源等要素,打造北方產業鏈條最全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產業集群。預計完全達產后,可年產船用材料、管路、舾裝等產品30萬臺套,年產值將達300億元以上、利稅50億元以上。
一棟棟標準化廠房崛起之前,這里曾是一處滿目瘡痍的河溝。廢棄空地上為何長出了“產業動脈”?僅以萊山區為例,以獲評全國首批自然資源節約集約示范縣(市)為契機,按“盤活存量,控制增量”的原則,通過用途管制、市場配置,優化資源利用結構和布局,探索更高效的土地利用方式。
同時,建立“三閑”土地數據庫,通過實地走訪、無人機航拍、邀請第三方測繪等方式,將批而未供、城鎮低效用地、閑置土地等沉睡資源上圖入庫、登記造冊。深化“標準地”改革,以“承諾制”+“標準地”方式組織實施重點項目,貫徹落實省、市工業用地提質增效的相關意見,提高土地投入產出比。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用地制度,加速土地利用方式由“增量擴張”向“存量挖潛”轉變。
全程“零打擾”
靜悄悄尋找“地下寶藏”
自2023年6月起,牟平區西王從地區深達千余米的地下,一場聽不見、感不到的“綠色勘查”,在長達5個月的時間里悄然進行。
為將勘探對周邊村民的影響降到最低,負責實施勘探的山東省第三地質礦產勘查院將施工場地設在園地,避免了侵擾樹木尤其是保護性植物。設備搬遷運輸全部利用已有道路,機臺場地采取緊湊式布局,降低了地表占用?,F場開挖的表土進行存儲,并在工程結束后人工恢復。施工場地非硬化開挖區域全部鋪設防塵網。
“不打擾”不只在于設備布局,更在于作業工藝。在鉆機施工圍擋外,金剛石鉆頭在地下全速開動時,現場噪聲低于80分貝,而鉆探施工位置距居民生活區均在500米以上,即使在最近的民房,噪音也不過40分貝,跟常人說話聲音差不多。鉆探作業使用環保泥漿鉆進,泥漿池及沉淀池均做了防滲及隱蔽處理,避免了井液、污水和巖粉外溢,配備廢油回收桶,并現場鋪設防滲布,確保油桶不接觸地面,廢機油、洗件油回收率達到了100%。而在鉆機撤場后,施工方清理了現場施工剩余材料及各類施工垃圾,分類、打包后送到指定地區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對場地進行平整,最大程度地恢復了原貌。
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全面實施綠色勘查,是新時代新征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與自然環境和居民生活相安無事,又能按時保質完成精準找礦,綠色發展理念如今已貫穿于立項、設計、實施、驗收及探礦權日常監管的全過程、各環節。
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地質勘查管理科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大力推進“綠色勘查”,組織駐煙地勘單位、科研院所研發應用一基多孔、鉆探現場油污收集與泥漿不落地等先進工藝,最大限度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記者了解到,截至目前,煙臺市已有2個項目入選國家級綠色勘查示范,6個項目入選省級綠色勘查示范,6個項目入選省地礦局綠色勘查典型案例,入選數量均居全省前列。今年,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還將在市級開展綠色勘查示范項目評選,優中選優,積極推廣應用綠色勘查優秀經驗做法,實現礦產勘查與生態保護和諧共贏。
礦山“繪新妝”
廢石廢水均100%零排放
旭日初升,萊州市三山島金礦的智能化調度中心里已經人頭攢動。工作人員輕點觸屏,井下5G信號覆蓋的無人采礦機沿著既定路線抵達區段,開始精準作業。走出調度中心,以往礦山煙塵彌漫、車輛轟鳴的場面不見蹤影,昔日裸露的山體披上綠裝,與碧海藍天彩云相映成趣。
作為我國最大的海底黃金開采礦山,三山島金礦的“綠色覺醒”,實則是一場綿延15年的“接力長跑”。
2010年,他們率先編制《三山島金礦綠色礦山建設規劃》,綠色理念融入礦山規劃的每個環節。2011年,成為首批“國家級綠色礦山試點單位”;響應國家“向深地進軍”號召,建設亞洲第一深井——三山島副井工程,采用綠色開采方式,開采回采率提升至90.2%,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并開創了海底礦產資源綠色開采的先河;2019年,又投資2200萬元啟動三山島金礦尾礦庫閉庫工程,回填100萬立方米廢石,種植檉柳4萬株,壩體上植被覆蓋率達100%,一道抵御海風侵蝕的綠色屏障傲然屹立。
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昔日面目可憎的廢石廢水,如今成了“香餑餑”。礦山采用“無廢開采”,廢石部分用于井下充填,部分用于建材加工綜合利用,安全處置率達到100%;尾礦經過分級處理,粗顆粒制備充填漿料,細顆粒排入尾礦庫。著眼“雙碳”目標,金礦建設光伏車棚,每年發電量約90.9萬度,可節約標準煤130.66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321.43噸;采用BOT模式建設水處理系統,礦井水處置率達100%,選礦廢水循環利用率100%,廢水實現了“零排放”。
讓金色礦山閃耀綠色光芒,已是煙臺綠色礦山建設的日常。煙臺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礦產資源保護監督科負責人介紹,以夏甸金礦、三山島金礦為代表的綠色礦山典型經驗,已被全省推廣,實現了經濟、社會、生態效益同步提升。僅去年一年,全市建設完成了綠色礦山13家,建成總數達到27家。年內至少建成綠色礦山16座,年底前煙臺市綠色礦山數量將達到85%以上。
YMG全媒體記者 楊健 通訊員 閃爍 姜楠楠 李靖 閻政錕 攝影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