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日本臺灣交流協會發布的最新民調顯示,76%的臺灣民眾將日本列為“最喜歡的國家”,這一比例較2018年的56%大幅上升。更值得關注的是,50-80歲年齡段對日本的親近度增長尤為顯著,超過75%的受訪者認為日臺關系“良好”。同時,韓國以43%的支持率位居第二,這一結果看似意外,實則暗藏玄機。1992年韓中建交導致臺韓“斷交”后,臺灣曾爆發大規模反韓示威,甚至出現焚燒太極旗的過激行為。但近年來,韓韓流在臺的火爆,以及韓國免稅店針對臺灣游客的精準營銷,逐漸化解了歷史積怨。2025年首爾明洞街頭,操著閩南語的臺灣游客與韓國店員用英語交流的場景,已成為常態。
日本對臺灣的文化滲透堪稱“潤物細無聲”,已深度融入臺灣社會。這種文化親近感在年輕群體中尤為明顯,20-39歲受訪者對日本的信賴度首次突破80%。同時日本作為美國在東亞的重要盟友,其對臺政策始終與美國保持同步。2025年4月,日本自衛隊首次參與美軍在南海的聯合軍演,其“出云”號準航母搭載的F-35B戰機,被臺灣防務部門解讀為“對臺安全的間接支持”。
這種戰略默契,讓71%的臺灣民眾認為日本是“值得信賴的國家”。相比之下,韓國的“搖擺”態度讓臺灣民眾愛恨交織。盡管韓國流行文化在臺廣受歡迎,但2025年韓國總統候選人李在明公開表示韓國不應介入臺海議題,這與臺灣當局的“抗中”路線形成沖突。更具諷刺意味的是,臺灣半導體企業在韓國的投資屢遭政策限制,而韓國三星卻通過技術合作深度介入臺積電的研發體系。這種“經濟依賴與政治疏離”的矛盾,成為臺韓關系的真實寫照。
這份民調數據,對兩岸關系的走向提出了新的挑戰。當76%的臺灣民眾將日本視為“最喜歡的國家”時,中國大陸僅以22%的支持率與美國并列第三。這種認知差異,既源于歷史教育的斷層,也與兩岸政治對立密切相關。2025年大陸推出的“臺胞職業資格便利化措施”,雖吸引了3.2萬名臺灣青年赴陸發展,但民進黨當局的“去中國化”政策仍在持續削弱兩岸的文化紐帶。
值得注意的是,50-80歲群體對日本的親近度提升,與他們對大陸的復雜情感形成鮮明對比。這些經歷過戒嚴時期的臺灣民眾,既對國民黨的統治不滿,又對大陸的快速發展感到陌生。這種“認同困境”,在2025年臺灣“九合一”選舉中表現得尤為明顯:藍營候選人試圖以“兩岸和平”為訴求,但年輕選民更關注房價、就業等民生議題。
面對這份民調,中國大陸可以采取更具針對性的策略。在文化層面,應加強對臺文化交流,通過“兩岸故宮文物聯展”“閩南文化節”等活動,重塑臺灣民眾的歷史認知。在經濟層面,可擴大ECFA惠臺清單,將更多臺灣中小企業納入大陸市場體系。在政治層面,需進一步澄清“九二共識”的歷史背景,用事實打破民進黨“抗中保臺”的謊言。
櫻花再美,終究是他鄉的風景。當日本在核污水排放問題上表現出對國際責任的漠視,當韓國在半導體領域與臺灣展開激烈競爭,對臺灣民眾而言,唯有與大陸攜手,才能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局勢中找到真正的歸屬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