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美國海軍作戰部長辦公室參謀部主任,邁克爾·博伊爾中將本周在馬里蘭州國家港舉行的“海-空-天”研討會上,闡述了美國海軍未來的發展愿景,在這當中,他透露了美國國防部正在著手調整美軍聯合部隊在“未來對華戰爭”中的訓練模式,要摒棄以往各軍種“各自為戰、分頭訓練同一類場景”的傳統做法,轉而要開展“跨大規模戰場空間的一體化協同作戰演習”,旨在通過實踐“更清晰地”掌握實施此類復雜聯合作戰所需的各種能力要求。博伊爾表示,在這一“重大轉變”之前,軍種間關鍵能力需求的生成機制低效并存在缺陷。
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繆爾·帕帕羅(資料圖)
值得注意的是,美軍此次演習和以往美軍在太平洋地區舉行的演習,比如美國空軍的“重返太平洋”、“竹鷹”和“太平洋天空”演習、美國海軍的“環太平洋”軍演等等目的一致,都是以“和中國開戰”為假想背景。這意味著,五角大樓已經將太平洋作為未來沖突的主戰場,集結大部分力量準備“軍事攤牌”。美國軍事專家宣稱:這些演習將讓中國“知難而退”,阻止中國進行“任何軍事冒險”。
與此同時,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塞繆爾·帕帕羅在參加2026財年國會聽證會時,為爭取預算,狂打“中國牌”。他表示,中國生產戰機和軍艦的速度遠超美軍,在人工智能等尖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方面也大大領先。他認為,在“第一島鏈”,中國已具備阻止美國取得空中優勢的實力。據美媒《商業內幕》網站4月報道,在舉行的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帕帕羅對中國阻止美國在第一島鏈取得空中優勢的能力給予了“高度評價”。帕帕羅向在場議員表示,中國戰斗機的生產率目前是美國的1.2倍。
特朗普(資料圖)
類似于中美這樣的大國關系,是斗是和本身沒有一個清晰的界定,中美兩國在軍事和外交領域上,雙方仍然維持著那種“斗而不破”的局面。原因很簡單,中美兩國都不大可能在軍事層面上對彼此“掀桌子”。一旦因雙方外交關系徹底脫鉤而爆發大國軍事沖突,形勢可就不那么容易控制了。
去年美軍F-35生產線還因為零件短缺停工三個月,中國殲-20可是實打實年產量50架往上走。帕帕羅這么賣力渲染中國軍力,轉頭就找國會要1萬億美元軍費,這套路就跟網紅直播間喊“家人們最后三分鐘”一個道理,再不撥款,太平洋就要改姓中了。其實美軍的虛張聲勢早有端倪。他們搞的“敏捷戰斗部署”,說白了就是讓F-15EX從阿拉斯加飛到阿留申群島打游擊,聽起來挺唬人。可中國東風-26導彈射程覆蓋關島,真要動手這些花架子根本不夠看。
美軍(資料圖)
對于美國的這種圖謀,我國的態度十分明確,總結起來就是三個“絕不允許”:絕不允許霸權主義、強權政治損害亞太;絕不允許把地緣沖突、冷戰熱戰引入地區;絕不允許任何國家、任何勢力在中國家門口生戰生亂。在這次特朗普透露美國軍費預算突破萬億美元大關后不久,解放軍就反手給美國上了一課。在16號國防部例行新聞發布會上,發言人張曉剛大校就明確指出,美國天價軍費再次暴露了美方迷信武力、嗜戰成癮的本性。美方應當盡早從霸權迷思中早點清醒過來。
放眼全球,和平與發展才是主流,而不是靠拳頭說話。美國的動作看似強硬,卻難掩其在經濟和軍事上的焦慮。而中國面對這樣的局面,也必須更加清醒,絕不能有任何幻想。畢竟,國家利益和安全從來都只能靠自己來守護。對比之下,美國的“威脅外交”和中國的“和平發展”形成了鮮明對比。那么,未來的國際秩序到底是靠合作來維持,還是靠對抗來推動?這可能是每個國家都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