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抗美援朝的歷史長河中,第二次戰役的東西兩線作戰成為重要的篇章。彭德懷分別給東西兩線的部隊發去電報,西線的 38 軍取得清川江戰斗的勝利,被彭德懷稱贊并賦予“萬歲軍”的稱號,而東線的九兵團贏得長津湖戰役的勝利,彭德懷也肯定了他們的付出。然而,這背后的故事遠比表面復雜。
其實在古代的一場戰役中,有兩支軍隊分別在不同的戰場作戰,一方看似戰果輝煌,另一方則艱難重重,但最終對整個戰局的影響卻并非表面所見那般簡單。
1950 年,九兵團原本準備解放臺灣,朝鮮內戰爆發后,他們成為了第一批入朝的部隊。大部分將士都是南方人,宋時輪在 10 月 23 日接到軍委通知,要將部隊訓練改為北方作戰模式并進行入朝作戰動員,同時先派一支部隊去東北做戰略準備。
宋時輪剛剛做好動員工作,于 11 月 3 日派出 20 軍、26 軍去沈陽與遼陽。但到達目的地后,情況突變,11 月 6 日,宋時輪接到命令要直接帶著 9 兵團進入朝鮮。
此時,他們面臨諸多困難。九兵團的戰士雖有棉衣,卻是南方的薄棉衣,無法抵御東北的嚴寒。上火車前也未籌集到足夠的棉衣棉褲,很多戰士穿著單薄入朝。
進入朝鮮時,美軍的轟炸又炸毀了運輸物資,為快速到達目的地,宋時輪只能命令丟掉重武器,輕裝行軍。先遣隊 26 軍與 27 軍未按時到達戰略地點,只有 78 師能派上用場。在這些不利情況下,九兵團依然消滅了美軍的王牌軍,重創東線美軍,迫使麥克阿瑟下令全軍撤退。
長津湖戰斗中,彭德懷有四個不滿意的地方,宋時輪戰后總結出偵察不準確、進攻推遲兩天、26 軍銜接不到位導致傷亡大等問題。但我軍作戰總結向來是直面短處,不炫耀功績。
反觀西線的清川江戰斗,這里是中朝之間的地域,補給線有兩條,能保證后勤供給,且該部隊參加過一次戰役,心理上有準備,戰斗得心應手,戰果也更為顯著,38 軍因此獲得“萬歲軍”的稱呼。
然而,不能單純從戰果和彭德懷的電報內容就斷言西線打得更漂亮。九兵團面臨的困難是超乎想象的,他們在極端惡劣的條件下作戰,付出了巨大的犧牲。
抗美援朝的戰爭是艱苦卓絕的,東西兩線的戰士們都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奮戰。無論是在物資充足、準備充分的西線,還是在條件艱苦、困難重重的東線,志愿軍戰士們都展現出了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
他們的戰斗精神和愛國情懷,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敬仰。對于東西兩線作戰誰更漂亮的評判,不應僅僅局限于表面的戰果和電報的稱贊,而應看到每一位戰士在戰場上的拼搏與奉獻,他們都是最可愛的人,都是這場偉大戰爭中的英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