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看看新聞報道,香港《南華早報》4月15日消息,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宣布暫停“對等關稅”90天后,在越南的中國工廠訂單激增。工廠老板們稱,出于對特朗普政策不確定性的擔憂,美國客戶們要求他們盡快發貨,“在90天內能發多少就發多少”。特朗普不可預測的關稅政策,對越南龐大的出口行業造成巨大沖擊。《南華早報》稱,近年來,許多中國企業在越南建廠,涉及服裝、鞋類、家具和電子產品等各行各業。
當地時間4月2日,特朗普宣布對全世界征收所謂“對等關稅”,引發全球股市巨震。
港口碼頭(資料圖)
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向匠心家居提問:美國關稅戰越南有90天豁免,請問最近越南工廠訂單有沒有暴增?公司回答表示:公司越南工廠此前整體訂單相對飽和。自美國對越南實施90天臨時關稅豁免政策以來,部分持觀望態度的客戶已明確要求公司加快出貨節奏。公司高度重視,正積極優化產線排產,保障生產及交付效率。需要說明的是,制造型企業的有序生產依賴于產能和資源的穩定配置。短期內訂單集中釋放并非最優的運營安排。
而越南紡織服裝協會(VITAS)副秘書長阮氏雪梅女士表示:“目前服裝企業正常運轉,沒有企業停止招工。因為如果沒有美國加征高額關稅的消息,服裝行業現在訂單量大,肯定還是缺工的。”越南寶元有限公司工會主席 Cu Phat Nghiep 先生表示,公司一切活動正常。截至目前,該公司持續需要招聘約3000名工人,以保證公司的訂單。平新縣 Lac Ty 公司副總經理黃秋荷女士是阿迪達斯的鞋類制造商,她表示,通常公司的訂單會提前 6 個月到 1 年收到,因此公司仍在正常生產。
越南制造業(資料圖)
其實這場風波最大的沖擊,不只是訂單的起起落落,更是信心在動搖。有人說,特朗普這一系列騷操作,反倒逼得中國老板們不得不考慮全球布局。原本還心存僥幸的,現在都開始琢磨怎么分散風險,免得再被關稅卡住脖子。90天的窗口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現實就是,美國客戶拼命搶貨,越南工廠拼命生產,雙方都像上了發條一樣爭分奪秒。沒人敢保證90天后會發生什么,大家只能在這有限的時間里,盡可能多賺點,少虧點。
4月第二周,越南對美出口集裝箱數量環比激增42%,其中家具類暴增130%。 但貨代公司發現,運往加州的貨柜里開始混裝滯銷庫存:“有些美國客戶把去年積壓的舊款混在新品里,就為蹭關稅空窗期清倉。 ”政策博弈下的眾生相愈發離奇。 在廣寧省,某美資企業把生產線拆成零件運進越南,組裝好立刻貼上“越南制造”標簽;而一家中越合資企業反其道行之,把半成品運往柬埔寨完成最后工序。雖然物流成本多了15%,但能拿到東盟原產地證明。
東南亞工廠的流水線上,工人正在組裝銷往歐美的智能手表。看似平常的產業鏈,實則暗藏玄機。芯片來自上海張江,液晶屏產自深圳光明,連藍牙模塊都是東莞制造,越南工廠只負責最后的螺絲固定和包裝。這種“中國核心件+東盟組裝廠+歐美消費市場”的模式,讓美國關稅完全打在棉花上。華盛頓對華加稅越高,東南亞對中國的零部件依賴就越深。美國企業為規避關稅在越南設立的組裝線,反而需要額外支付15%-20%的“中國技術特許使用費”。
在越南的中國企業(資料圖)
2021年美國貿易代表戴琪承認“關稅未能迫使中國改變”,但國會仍在爭吵是否取消。民主黨議員拿出沃爾瑪漲價清單當證據,共和黨議員卻甩出“中國威脅論”劇本,雙方在聽證會上演了三天扯皮大戰。底層公務員道出真相。紐約港海關官員麗莎透露:“加征關稅后,我的工作量翻倍,但財政部收的稅根本沒覆蓋執法成本。 ”美國2021年對華關稅收入約850億美元,但同年補貼受害企業和農民的支出超過900億——賠本買賣實錘。
正如美國智庫CSIS警告,若越南2025年對美順差突破800億美元,等待它的將是關稅、匯率干預和供應鏈審查的“組合拳”。而對于中資企業,越南已從“避風港”蛻變為“風險區”。立訊精密等巨頭在越南擴建生產線的同時,正加速布局東南亞多國,甚至考慮回流中國中西部——畢竟,當政治風險超過成本優勢時,“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成為生存鐵律。當政策不確定性成為新常態,供應鏈的每一次震蕩,都在重塑世界經濟的版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