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黔山秀水間,貴州的村寨如星辰散落,這里的一磚一瓦、一針一線,都是民族血脈的呼吸,“村”色不爭春,卻早已滿園關不住。貴州村落正以多元姿態詮釋鄉村振興的深層內涵——這里沒有千篇一律的模板,有的是一村一策的智慧。滿園“村”色關不住的背后,是無數人相信:最美的鄉愁不在遠方,而在腳下這片被創新點亮的熱土。正如雷公山澗流淌的溪水,這些村莊的故事,終匯成新時代的壯美江河。
嘿!你聽說過貴陽永樂鄉嗎?
我聽說,永樂鄉是紅上枝頭的桃花,也是甜進心里的紅桃;是在春天里奔跑的快樂,也是在文化中浸潤的滿足;是阡陌間飄出的咖啡香氣,也是藝術書店里迸發的當代美學……
當春日染紅枝頭時,永樂鄉迎來了新一年的旅游“春天”。
桃,是永樂鄉的代表。
2012年,“永樂艷紅”桃獲地理標志登記保護;2024年末,南明永樂桃已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永樂鄉地處貴陽市郊水源保護地,年平均氣溫14.9℃,日照時數1270小時,降水量1168.2毫米,日照充足、雨水充沛、生態環境優越,為永樂桃的生長提供了絕佳條件。
上萬畝桃樹分布在永樂鄉水塘村、干井村、永樂村、石塘村、羊角村五個村寨,春風漫過,30余萬株桃花陸續綻放至春末,5月中旬到10月陸續有桃子上市。
永樂艷紅桃。
多年來,永樂鄉始終以“做優產業、做強品牌”為目的,持續深耕桃產業,在水塘村江西坡組開展百畝低產桃園升級改造;開展98畝新品黃桃示范種植、5畝寬行高密設施栽培技術示范園(四季水果采摘園)建設,成功引進種植26種新品種桃,極大豐富了永樂桃品種資源,進一步放大本地桃產業發展優勢。
2024年,永樂鄉桃子產業產值達1億元。目前,桃產業已經成為永樂鄉的支柱產業。
永樂鄉在萬畝桃林里醞釀出的不只甜蜜的水果經濟,還有以花為媒、以賽為橋、以歷史人文為魂,鋪展開的“三產”共榮共富新圖景。
2018年至今,南明·永樂桃花跑已成功舉辦了七屆,累計吸引了超過10萬人次跑步健身愛好者參與,成為南明區乃至貴陽市的特色體育品牌賽事IP。
近年來,南明·永樂桃花跑圍繞“體育+旅游+文化+產業”融合發展思路,以花為媒、以賽為橋將非遺國學融入傳統路跑項目中,以多元化項目加強品牌宣傳效果,塑造一個以桃花為主題,涵蓋民族、文創、運動休閑、親子、觀光旅游為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打造南明永樂桃林新印象,帶來新穎沉浸式文化體育創意體驗。
永樂鄉隨之涌現出一批極具本地特色的農家樂,每家都有自己的特色菜,柴火雞、桃膠雞、盜汗雞、豆花雞等。響水巖憑借美味的食物與優美的環境從一個農家樂成長為年收入200余萬元的規上企業;永樂鄉水塘村探索推進村集體經濟“1 1”發展方式的背景下開辦了農家樂——“觀李園”,2024年,水塘村以農家樂為主的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達250.7萬元。
“觀李園”的露營基地。
桃,是發展永樂鄉的靈感之一。
永樂鄉提出,要以打響“端棻故里 桃源永樂”旅居品牌為目的,構建多元化、多層次旅居供應體系,打造“風景美、鄉味濃、美味足、服務佳、品牌強、功能全”的旅游目的地。
永樂鄉有著深厚的人文底蘊,這里是北京大學首倡者李端棻的故里,還有永樂古堡遺址、永樂古柏、劉家大院、方家祠堂等歷史人文景觀。不僅如此,一年一度的羊角村布依歌會、干井村非遺苗繡、苗族打花棍舞等充滿民族風情的文化、活動等也在這里傳承。正因此,吸引了來自四川的夏雪晴,在這里投資建設了雨花親子樂園,“我們找了很多場地,但是只有永樂鄉同時滿足距離市區近、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濃厚這幾個要求。”夏雪晴表示,自2019年開業以來,接待人數保持增長,2024年,共接待了177場定制活動和約1萬個家庭。
雨花親子樂園內。
自開業以來,夏雪晴與團隊開設各類研學課程,以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與人文資源。
同樣在永樂人文中尋找機遇的還有無產藝術書店主理人蘇沐然。
2024年,在南明區文旅局的牽線下,蘇沐然來到了永樂鄉那棟名叫方家祠堂的建筑前,看著這棟古樸的建筑,蘇沐然想象著未來在這里開設藝術書店的模樣。
無產藝術書店內。
2025年,一個集書店、展覽、公共閱讀空間、社群活動、藝術社交空間、非遺體驗課程及工坊、文創藝術書店、飲品及輕食的文化與藝術交織的開放空間在方家祠堂誕生了。
“未來,我們還想和永樂鄉的水果聯名合作。”蘇沐然說,希望通過自身的影響力與號召力,吸引更多人來到永樂鄉,讓永樂鄉變成一個充滿活力的鄉村文旅的典范。
2021年,Arrow Cafe咖啡店的經營者劉丹落腳永樂鄉,細說起這幾年的變化,她說道:“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永樂,平時有不少客人會問這邊還有沒有房子出租,咖啡館附近也剛入駐一個景觀花卉設計的工作室。”劉丹認為,或許,大家都是因為永樂鄉既有“村”味、又有發展活力而選擇這里,“有自己的特色,又不被同質化。”
Arrow Cafe咖啡店。
“我從很早之前就喜歡這邊,這里民風淳樸,一年四季都有水果。”
“從區位上來說,這里比較理想,距離貴陽市區僅20多分鐘車程,而且我很喜歡這邊水果多、植物多。”
“這里有李端棻文化、有劉玉智藏報館,以及這么多桃樹,它的大環境很契合我們的發展。”
游客正在永樂鄉拍照打卡。
在永樂,她們遇見了心中的“桃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當傳統農耕與文旅創意在桃樹下嫁接生長,永樂鄉漫山遍野的粉霞便不再只是春信。昔日的“桃花源”秘境,如今正以生態為墨、以農文體旅融合為筆勾勒出三產融合的活力曲線,這深藏的“村”色正將《桃花源記》的千年暢想化作現代版共富圖景。
來源:天眼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