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領導大家好,今天我們來聊一聊塔里木河的航運夢!
你有沒有想過,在塔克拉瑪干沙漠的邊緣,那條蜿蜒流淌的塔里木河,竟然也曾夢想成為“水上高速公路”?對,就是這條中國最長的內陸河,全長2179公里,從天山和昆侖山交界處出發,穿過干旱的南疆,最終注入臺特瑪湖。
說起它,我們總想到胡楊林、沙漠綠洲,可“航運”這詞兒,咋聽咋覺得不搭??善?,這條河的歷史里,藏著一場轟轟烈烈的航運冒險!
回到100多年前的南疆,那會兒新疆地廣人稀,交通靠駱駝,物資運一趟得幾個月。塔里木河像一條天然動脈,靜靜流淌在沙漠邊,河水清澈,河道寬闊,仿佛在說:“來吧,坐船多快!”1899年,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第一個“吃螃蟹”。
他從莎車出發,乘著簡陋的木船,沿葉爾羌河進入塔里木河,漂了仨月,愣是到了庫爾勒附近。這哥們兒的冒險,像是給塔里木河貼了個標簽:“嘿,這河能通航!”從此,航運的火種被點燃。
說起這火種,燒得最旺的得數民國時期。1943年,水利專家沙玉清帶著一隊人,頂著南疆的烈日,考察了塔里木河。他擲地有聲地說:“這河是南疆的命脈,中下游平緩寬闊,改造一下,汽船都能跑!”這話一出,民國政府坐不住了。當時新疆物資匱乏,糧食運不進來,急需一條水路。
沙玉清
1945年,政府撥款三千萬,啟動航運改造計劃,修河道、建船塢,還野心勃勃地想打通博斯騰湖和孔雀河,讓塔里木河的船能一路開到烏魯木齊。說白了,就是想把塔里木河變成南疆的“長江”!
這計劃聽著就熱血沸騰,可現實卻像沙漠里的風,吹得人有點涼。1948年,從阿克蘇出發的皮筏成功漂到尉犁,試航算是成了。可第二年,機動船剛下水,跑到庫爾勒就擱淺了。
河道太淺,蘆葦密得像堵墻,水流還急,船開不動。計劃只好按下暫停鍵。我在南疆考察時,蹲在塔里木河邊啃著當地的烤馕,跟老鄉聊天,他們說:“那會兒的船啊,就像我這馕,咬一口挺香,嚼久了才發現,硌牙!”
新中國成立后,塔里木河的航運夢又被撿了起來。1959年,糧食“南調北運”成了大問題,政府組建了運糧船隊,造了13艘木船,從阿克蘇出發,硬是用了40多天,把120噸糧食送到尉犁,再轉公路運到烏魯木齊。這次成功,像是給塔里木河打了一針強心劑。
可惜,好景不長。隨著人口增加,灌溉用水暴漲,塔里木河的水被抽得所剩無幾。1970年代,河道開始大面積斷流,2009年,斷流河段竟然長達1100公里,比干流還長!航運夢,就這么被干涸的河床給埋了。
如果換個角度看,塔里木河的“失敗”,其實是另一種成功。就在水運折戟的時候,鐵路來了。1950年代,蘭新鐵路開進新疆,1962年到烏魯木齊,1980年代到庫爾勒,1990年代到喀什和田。南疆鐵路就像塔里木河的“替身”,沿著河的軌跡鋪開,又快又穩。
2019年,南疆鐵路進入萬噸重載時代,徹底把皮筏、木船甩進了歷史博物館。我在庫爾勒吃著路邊攤的羊肉串,望著鐵路呼嘯而過的火車,心想:這鐵路,不就像塔里木河的“現代版”嗎?一樣串起了南疆的命脈!
歷史跟現實一對比,塔里木河的意義就更清楚了。進入21世紀,人們終于明白,這條河的使命不是運糧,而是守護生態。2000年起,國家啟動下游生態輸水工程,胡楊林活了,綠洲回來了,斷流河段的水位也在回升。
從地理視角看,塔里木河就像南疆的“護城河”,南邊擋住塔克拉瑪干沙漠的沙塵暴,北邊滋潤著鐵路和公路的命脈。比起當“水上高速公路”,它更像個默默付出的“生態衛士”。
我更傾向于覺得,塔里木河的航運夢雖然沒成,但它留下的故事,值得我們回味。這條河像個倔強的老大哥,試過、闖過,最后選擇了更適合自己的路。
各位領導,你們覺得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