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國反復無常的關稅政策給全球帶來了巨大的困擾和不確定性,而國內油脂業與全球化供應鏈息息相關,這令行業人士很難判斷油價的運行節奏。
值得關注的是,美國農業部海外農業局(FAS)于今年3月19日發布了《中國油籽及產品年度報告》,對2025/2026年度(10月-9月)的市場供需及價格走勢作出分析預測。
以下為該報告關于植物油市場的主要內容。鑒于關稅戰的最終走向撲朔迷離,突發事件隨時可能影響市場價格和走勢,該報告觀點僅供業內人士參考,建議參照國內權威機構數據去偽存真。
生產:國內增產穩定價格
2025/26年度中國植物油產量預計達3190萬噸,較上年度增長6%,主要受益于大豆和菜籽壓榨量的小幅增加以及對經濟增長預期的改善。
其中,豆油仍占據主導地位,占植物油總產量的60.2%,預計產量將隨大豆壓榨量(1.01億噸,同比增2%)提升至1919萬噸。
菜籽油產量預計768萬噸(同比增2.1%),占植物油總產量的24.1%,主要受菜籽進口量(410萬噸,同比增2.5%)及國內壓榨量(1970萬噸)支撐。
花生油產量預計339萬噸(同比增5.9%),占植物油總產量的10.6%,得益于花生種植面積穩定及單產恢復。
消費:結構分化、增速放緩
2025/26年度中國植物油食用消費量預計為3600萬噸,同比增1.7%。
行業數據顯示,近年來中國人均植物油年消費量約為28公斤,隨著國家提倡健康減油的飲食方式,業內人士估計,中國可能正在接近或已經達到植物油消費峰值,這表明未來幾年的增長空間有限。
分品類看:
豆油:食用消費量約1700萬噸,憑借價格優勢繼續主導食用和餐飲業,尤其在烘焙領域需求強勁(烘焙行業年產值增速9.2%)。
菜籽油:消費量約960萬噸,受高價抑制,但家庭用油需求保持剛性。
棕櫚油:消費總量約490萬噸,其中食用消費量預計降至270萬噸,主要因為進口減少及方便面生產需求放緩(中國2023年消費量420億份方便面,棕櫚油用作油炸)。
花生油:消費量約363萬噸
葵花籽油:消費量約156萬噸
棉籽油:消費量約133萬噸
貿易:貿易戰重塑進口格局
由于國內油籽作物產量強勁和經濟面臨的貿易戰逆風,大多數油籽和產品的進口需求將低于近年來的平均水平,關稅政策成為市場關鍵變量。
中國植物油進口量預計降至900萬噸(2024/25年度為950萬噸),結構呈現以下變化:
棕櫚油:進口量預計490萬噸(同比降15.5%),主要因為中國競爭性食用油產量的增加。
菜籽油:進口量預計200萬噸(同比增5%),加拿大產品受關稅限制后,俄羅斯、阿聯酋等供應國份額擴大。
葵花油:進口量回升至130萬噸(同比增30%),全球葵花油產量恢復緩解供應鏈壓力。
花生油:進口量預計25萬噸,受到國內高壓榨量和較高進口價格的限制。
價格預測:區間震蕩與品類分化
綜合供需與政策因素,2025/26年度中國植物油價格將呈現以下趨勢:
豆油:價格區間8000-10000元/噸。南美大豆豐產壓制國際豆價,但國內壓榨需求回暖及關稅成本傳導支撐底部價格。
菜籽油:價格區間9000-11000元/噸。國內菜籽壓榨量增加緩和進口依賴,但全球菜籽減產預期(加拿大種植面積下滑)可能推升遠期成本。
棕櫚油:價格區間8000-10500元/噸,需關注生物柴油政策變動對國際價格的沖擊。
花生油:價格從高位回落至14500-16000元/噸,國內花生產量增長(1880萬噸,同比增2.2%)緩解供應壓力,但食品端需求剛性限制跌幅。
風險提示
地緣政治與貿易摩擦:中美關稅貿易摩擦、加拿大菜籽貿易波動可能進一步影響供應鏈。
極端天氣:南美大豆與黑海葵花籽產區的氣候波動或引發國際價格異動。
政策調控:國儲植物油輪換節奏及低蛋白飼料推廣政策可能壓制豆油需求。
總體而言,2025/26年度中國植物油市場將呈現“供需雙增、價格分化”格局。豆油憑借供應充裕及成本優勢維持主導地位,菜籽油和棕櫚油受政策與進口結構調整影響波動加劇,特色植物油需突破產能瓶頸方可釋放增長潛力。
建議產業鏈企業關注南美大豆出口節奏、印尼棕櫚油政策及國內儲備調控信號,靈活調整采購與庫存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