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聲明:本文為虛構創作,請勿與現實關聯
"王梅同志,請喝口水,別緊張。"軍官倒了杯水遞給她。
王梅接過水杯,手微微發抖。"同志,我只是想知道我丈夫在哪里,他是不是出了什么事?"
"你丈夫很安全,這點你可以放心。"
"那為什么我三個月沒收到他的信了?為什么這里的人聽到他的名字反應這么奇怪?"
軍官嘆了口氣。"王梅同志,你對你丈夫的過去了解多少?"
"我們是從小一起長大的,我對他的一切都了解。"王梅堅定地說。
"是嗎?那你知道他入伍前曾經..."
"入伍前?"王梅打斷他,"他不就是個農民嗎?和我一樣在地里干活,直到兩年前被征兵入伍。"
軍官的眼神變得復雜起來。"看來,李志國同志向你隱瞞了很多事情。"
王梅愣住了。"我不明白..."
直到首長進來解釋,她才明白自己的丈夫的身份有多令人震驚。
01
王梅站在院子里,望著遠方連綿的青海山脈,手中緊握著一封已經皺了邊的信。
天空還是那么藍,云還是那么白,可她的心卻空了一塊。
兩年前的那個冬天,丈夫李軍被征入伍,從此離開了這個他們一起生活了五年的小院。
"梅子,別擔心,我很快就會回來。"這是他臨走時說的最后一句話,臉上帶著那種讓她安心的笑容。
起初,信件還是定期到來的,雖然內容簡單,但至少證明他平安無事。
三個月前,最后一封信寄來,之后再無音訊,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無影無蹤。
"也許是訓練太忙了,"王梅每天這樣安慰自己,"也許信件在路上丟了。"但心底的不安卻與日俱增。
王梅每天都要走三里山路去村口等郵遞員,希望能收到丈夫的只言片語。
山路崎嶇,夏日的烈陽曬得她皮膚黝黑,雨天的泥濘讓她的布鞋濕透,但她從未間斷過一天。
"梅子,還是沒有。"老趙今天也是這樣說。
"沒關系,明天再來。"王梅低下頭,聲音輕得幾乎聽不見。
"梅子,別天天來了,有信我肯定給你送到家。"老趙這樣勸她,但她還是堅持每天來。
他嘆了口氣,從口袋里掏出一塊水果糖塞到王梅手里,"拿著,甜一點。"
王梅攥緊糖果,對老趙勉強笑了笑,轉身走上回家的山路。
村里的閑言碎語早已傳開,說什么的都有。
街頭巷尾,茶余飯后,人們總有說不完的話。
"聽說李軍在北京找了城里對象,忘了家里這個黃臉婆。"李嬸在井邊洗衣服時這樣說道,聲音故意提高幾分,讓路過的王梅能聽見。
王梅咬緊嘴唇,腳步不停。
"也可能是出了啥事,你們記得張家那小子嗎,當兵沒多久就犧牲了,家里人收到烈士證書。"王大爺抽著旱煙,瞇著眼睛說。
他坐在村口的老槐樹下,每天都能看到王梅來回走過的身影。
"噓,別亂說,"旁邊的趙嬸推了他一把,"那小媳婦聽見多傷心。"
這些話像刀子一樣刺入王梅的心,但她不信,她了解自己的丈夫。
他是個重承諾的人,當年為了娶她,不顧家里反對,獨自蓋起這個小院。他說過的話,一定會做到。
夜深人靜時,王梅撫摸著丈夫留下的那件舊外套,聞著上面早已散去的氣息,淚水浸濕了枕頭。
"軍哥,你到底在哪兒?"她輕聲呢喃,"你說過很快就回來的,可現在都兩年了。"
窗外,月光靜靜地灑在院子里的迎春花上,那是希望的顏色,可此刻在王梅眼中,卻顯得那么蒼白無力。
翻來覆去一整夜,天還沒亮,王梅就做了決定。
她要去北京,親自找到丈夫,再聽他親口解釋這一切。
無論結果如何,總好過這樣日復一日地煎熬等待。
清晨,王梅沒有告訴任何人,拿出藏在罐子里的全部積蓄,收拾了一個簡單的包袱。
她把幾件換洗衣服、一張她和李軍的合影、還有李軍最后一封信都小心翼翼地放進包袱中。
臨走前,她看了一眼這個她和丈夫用汗水建起的小院,眼眶發熱但流不出淚。
對著院子里的迎春花,她輕聲說道:"等我找到他,我們就回來。"
02
省城的火車站比王梅想象中還要擁擠嘈雜。
人流如潮,行李似山,她被擠得東倒西歪,手中緊握著一張硬座票。
這是她第一次坐火車,也是第一次離開青海,心跳快得像要蹦出胸口。
一切都那么陌生,人們說話的口音,穿著的衣服,甚至是空氣中的味道,都讓她感到無所適從。
"同志,請問去北京的火車是哪一趟?"她怯生生地問一位穿制服的工作人員。她的普通話不太標準,帶著濃重的青海口音。
"5號站臺,還有半小時發車,別走錯了。"工作人員頭也不抬地回答,語氣冷淡,手指隨意地指了一個方向。
王梅提著包袱,小心翼翼地穿過人群,尋找著5號站臺。幾次迷路后,終于在一位好心的老大爺幫助下找到了正確的站臺。
"姑娘,你是去北京嗎?一個人?"老大爺和藹地問。
"嗯,我去找我丈夫。"王梅點點頭。
"路上小心點,北京那地方大,人也多,別被騙了。"老大爺叮囑道。
找到車廂后,王梅把包袱放在座位下,坐在靠窗的位置,望著窗外的景色發呆。她從未想過自己會獨自一人踏上這樣的旅程。
火車開動了,緩緩離開站臺,青海的山川漸漸遠去,她的心也跟著顫抖起來。
不知道前方等待她的會是什么,但她知道,無論如何,她都要找到李軍。
車廂里坐滿了各種各樣的人,有帶著公文包的干部,背著行囊的大學生,還有滿臉風霜的務工人員。
空氣中彌漫著煙味、食物的香氣和人體的汗味,混合成一種特殊的氣息。
"姑娘,你一個人去北京啊?"坐在對面的一位中年婦女問道。她看上去五十多歲,身材微胖,臉上布滿皺紋,但眼神和善。
王梅點點頭,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她不習慣和陌生人交談,尤其是在這樣陌生的環境中。
"現在不比以前,改革開放了,城里變化可大了,處處都是新鮮事。"中年婦女自顧自地說著,從包里拿出一盒餅干,遞給王梅一塊,"嘗嘗,我家孩子愛吃這個。"
"大姐,您去過北京嗎?"王梅鼓起勇氣問,接過餅干道了謝。
"去過兩次,探親,我弟弟在那邊當工人,住在單位分的宿舍里,條件可比咱農村好多了。"中年婦女邊說邊從籃子里拿出一個煮雞蛋遞給王梅,"吃點東西,路上還長著呢。"
王梅感激地接過雞蛋,小口咬著。這是第一次有人對她這么友善,讓她緊繃的神經稍微放松了一些。
"大姐,北京是不是特別大?"王梅問道。
"大著呢!到處都是高樓大廈,馬路寬得很,公交車、自行車多得數不清。"中年婦女比劃著、
"第一次去,我愣是迷了路,找了半天才找到弟弟住的地方。"
這一路上,王梅聽到了很多關于城市的故事,有人在北京買了彩電,有人家里裝了電話,還有人說大城市里的人都穿著時髦的喇叭褲。
這些在她的生活中從未接觸過的事物,讓她既向往又忐忑。
"姑娘,你去北京找什么人啊?"中年婦女終于問起王梅的目的。
"我丈夫,"王梅猶豫了一下,還是說了實話,"他當兵去了,在北京,但最近三個月沒收到他的信了。"
中年婦女嘆了口氣:"男人啊,都靠不住。不過既然你都來了,就好好找找吧。要是找不到,也別太難過,日子還得過。"
王梅沒有回答,只是看著窗外飛速掠過的風景,心里想著丈夫的臉。
火車走走停停,經過了無數她叫不上名字的城市和鄉村。
窗外的風景從荒涼的高原變成了綠油油的田野,再變成了密集的房屋和工廠。
三天三夜,王梅幾乎沒合眼。
終于,廣播里傳來了"北京站到了"的提示,王梅的心緊了又緊。她連忙整理好自己的包袱,跟著人流下了車。
下了火車,北京站的繁華讓她目瞪口呆。人山人海,車水馬龍,高樓大廈,一切都那么陌生,那么不真實。
噪音、氣味、人群,所有的一切都沖擊著她的感官,讓她一時不知所措。
站在人潮中,王梅突然意識到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無助。
她甚至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走,該怎么開始尋找丈夫。
初來乍到的恐懼讓她幾乎想要轉身逃回青海的小村。
但想起丈夫的笑容,想起家里的小院,她深吸一口氣,擠進了擁擠的北京街頭。
03
北京的第一個夜晚,王梅在火車站附近的一家簡陋旅館度過。
旅館位于一條小胡同里,房間狹小昏暗,墻壁上的油漆已經剝落,散發著一股霉味。
旅館老板看她是外地來的農村婦女,多收了她五塊錢,但她沒有討價還價。
對于王梅來說,能有一個地方休息已經很滿足了。
"住幾天啊?"老板娘皺著眉頭問道,上下打量著王梅樸素的衣著。
"不知道,可能要幾天。"王梅低聲回答。
"先交三天的錢,住得久再算。"老板娘伸出手,不容置疑地說。
王梅數出十五塊錢,幾乎是她身上錢的一半。看著所剩不多的錢,她默默計劃著接下來的行程。
躺在陌生的床上,她想起了丈夫曾在信中提到的部隊番號。
那是她唯一的線索,也是她來北京的全部依仗。
輾轉反側間,窗外傳來隱約的汽車喇叭聲和陌生人的談笑聲。
北京的夜晚比她想象中還要喧囂。
天剛亮,王梅就出發了,問路,坐公交,走了很久很久。
對于從未坐過公交車的她來說,辨認車站、買票、找路,每一步都充滿了挑戰。
第一次上公交車,她不懂得投幣,被售票員訓斥了一頓。
第一次問路,她的口音太重,對方聽不懂她在說什么。
但她不氣餒,一次次嘗試,終于找到了正確的方向。
到達丈夫信中所說的部隊時,已經是中午時分,太陽炙烤著大地。
王梅站在高大的營區圍墻外,心跳加速。
深吸一口氣,她走向警衛室。
"同志,我找李軍,他是兩年前從青海征兵來的。"
門衛是個年輕的戰士,看上去不過二十出頭。
他翻了翻登記本,搖搖頭:"沒有這個人,你走錯地方了。"
王梅不死心,拿出丈夫的信給門衛看:"可這上面寫的就是這個地址啊。"
門衛看也不看:"走吧走吧,別耽誤我工作。"他不耐煩地揮了揮手,目光已經轉向了別處。
"他叫李軍,是來自青海的,已經兩年了。"王梅急切地解釋,"我是他妻子,從青海來找他。"
"這里沒有你說的這個人,真的。"門衛的語氣稍微軟化了一些,"要不你去人武部問問?"
王梅不知道什么是人武部,但她不想放棄任何可能性。"人武部在哪里?"
"出門左轉,坐44路公交車到終點站,再問問。"門衛簡單指了個方向。
王梅在門口站了一整天,直到傍晚,換班的門衛也給了她同樣的答案。
她坐在營區門口的石階上,看著一輛輛軍車進進出出,希望能看到丈夫的身影,但一無所獲。
饑餓和疲憊讓她幾乎支撐不住,但她不想就這樣回旅館。
萬一李軍就在這個營區里呢?萬一他等會兒就出來了呢?
直到深夜,看門的戰士都換了好幾班,她才不得不離開。"明天我再來。"她在心里暗暗決定。
第二天,她又來了,還是同樣的結果。
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一連幾天,她日復一日地來到這個地方,卻始終得不到任何線索。
"大姐,別來了,這里真的沒有你丈夫。"一位年長些的警衛勸她,"你看你這幾天都瘦了,趕緊回家吧。"
王梅搖搖頭,眼中含淚:"他信上寫的就是這個地址,我相信他。"
她的錢越來越少,糧食也消耗得差不多了,但她不想放棄。
每天晚上回到旅館,她都會對著李軍的照片說話,講述自己這一天的尋找,好像他就在面前一樣。
04
一天傍晚,她在回旅館的路上遇到一位騎自行車的老大爺摔倒了。
路人匆匆走過,沒有人停下來幫忙。
王梅趕緊上前扶起老人,幫他撿起散落的東西。
老人的膝蓋擦破了皮,血跡滲透了褲子。
"大爺,您沒事吧?要不要去醫院?"王梅關切地問。
"沒事沒事,老毛病了。"老人擺擺手,"謝謝你啊,小姑娘。"
"不客氣,大爺。"王梅微微一笑,從口袋里拿出一塊干凈的手帕,"您用這個擦擦傷口吧。"
"謝謝,謝謝。"老人接過手帕,仔細地擦拭傷口,"你不是北京人吧?口音像西北那邊的。"
王梅點點頭,不知為何,她把自己的遭遇告訴了這位素不相識的老人。也許是因為連日來的疲憊和挫折,也許是因為老人慈祥的眼神,她說著說著,眼淚就流了下來。
老人聽后沉思片刻:"這個部隊番號我倒是知道,但不在這個地方,在城東邊,我可以畫張地圖給你。"
王梅激動得手都在發抖,終于有了新的線索。
"真的嗎?大爺,太謝謝您了!"她連忙擦干眼淚,從包里拿出一張皺巴巴的紙和鉛筆。
老人接過紙筆,認真地畫起來,一邊畫一邊解釋:"這條是長安街,往東走,過了這個路口,再左轉..."
王梅小心翼翼地記下每一個細節,生怕遺漏任何一點信息。
"大爺,您怎么這么熟悉部隊的事?"她忍不住問道。
老人笑了笑:"我啊,退休前就在軍區工作,對這些地方熟得很。"
王梅又驚又喜:"那您認識李軍嗎?他是兩年前從青海來的。"
老人搖搖頭:"軍隊那么大,人那么多,我哪能都認識。不過你按這個地址去找,應該能打聽到消息。"
臨別前,老人叮囑道:"姑娘,要有耐心,軍隊的事情,有時候沒那么簡單。如果明天找不到,后天再去。"
王梅鄭重地點頭:"大爺,您放心,我不會放棄的。"
第二天一早,她按照老人畫的地圖,來到了城東的一個軍區大院。這里的規模比前一個地方大得多,圍墻更高,警衛更多。
這里的警衛比前一個地方還要嚴格,連大門都不讓她靠近。他們荷槍實彈,表情嚴肅,讓王梅感到一絲畏懼。
但想起丈夫,想起自己來北京的目的,她鼓起勇氣走上前。
"我是來找人的,我丈夫李軍,兩年前入伍的。"王梅解釋道,聲音盡量保持平穩。
"沒有這個人。"警衛冷冷地回答,目光直視前方,仿佛她不存在一般。
"求求你們了,我從青海來,走了很遠的路。"王梅聲音哽咽,"能不能幫我查一下?"
警衛還是搖頭。"閑雜人等不得入內,請你離開。"
就在這時,從大院里走出一位中年軍官,看到這一幕,走了過來。
他穿著一身整潔的軍裝,肩上的肩章顯示他是一位高級軍官。
"怎么回事?"軍官問警衛。
"首長,這個農村婦女,說要找人,但她找的人不在我們這。"警衛立正回答,態度比對王梅時恭敬得多。
軍官轉向王梅,目光溫和:"你找誰?"
"我找我丈夫,李軍。"王梅說,心中燃起一絲希望。
"只知道這個名字?"軍官問,語氣柔和了一些,"軍隊里同名同姓的很多,你有沒有更詳細的信息?"
王梅想了想:"他叫李軍,小名叫小虎,全名應該是李志國。他從青海的一個小村子應征入伍,今年應該是第三年了。"
這個名字一出口,軍官的表情頓時僵住了,眼中閃過一絲震驚和不可思議。
警衛也猛地抬頭,瞪大了眼睛看著王梅,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李志國。"王梅重復道,不明白為什么這個名字引起這么大的反應。
軍官深吸一口氣,看了看四周,然后用更小的聲音說:"你知道李志國同志是誰嗎?"
王梅搖搖頭:"他是我丈夫啊,兩年前從青海農村應征入伍的。"她頓了頓,聲音里帶著一絲迷惑,"有什么問題嗎?"
軍官的表情變得更加復雜,眉頭緊鎖,嘴角抿成一條直線。他迅速掏出證件向王梅出示:"我是軍區保衛部的,請跟我來一下。"
不等王梅回答,軍官就引導她進入了一輛停在旁邊的黑色轎車。
車門打開時,王梅猶豫了一下,但想到這可能是找到丈夫的唯一機會,還是鼓起勇氣上了車。
車門關上后,車子迅速啟動,駛入軍區深處。
王梅坐在車上,心里疑惑,不知道自己說了什么,竟引起這么大的動靜。
她偷偷瞥了一眼坐在前排的軍官,他正在低聲通過車上的電話講述著什么,聲音壓得很低,她聽不清內容。
05
黑色轎車在北京的街道上疾馳,王梅坐在后座,心中充滿了不安。
窗外的景色飛速后退,高樓大廈、繁華街道、熙熙攘攘的人群,一切都與她熟悉的青海小村形成了鮮明對比。
"同志,我們這是去哪里啊?"她小心翼翼地問道。
"中央警衛局。"軍官簡短地回答,眼睛盯著前方的路。
中央警衛局?那是什么地方?王梅更困惑了。
她的心跳得更快了,各種可能性在腦海中閃過。
難道李軍出了什么事?是不是因為他犯了錯,所以不能回家,也不能寫信?
車子很快駛入一處戒備森嚴的大院,這里的警衛遠比之前那個軍區還要嚴格許多。
高大的圍墻上架設著監控設備,每隔幾十米就有一名全副武裝的警衛站崗。
所有人看到車牌號后都立正敬禮,沒有人查車或檢查證件。
王梅從未見過這樣的陣仗,不由得咽了咽口水。
車子停在一棟氣派的辦公樓前,一隊全副武裝的警衛立刻圍了上來。他們動作迅速而協調,仿佛經過了無數次訓練。
"這位同志是李志國同志的愛人,從青海農村來找他的。"軍官向警衛說明情況,聲音壓得很低,但足以讓周圍的警衛聽清。
聽到這個名字,所有警衛都肅然起敬,表情變得異常嚴肅。
他們互相交換了一個眼神,然后其中一位向王梅點頭示意。
"請跟我來。"一位看起來像是負責人的警衛恭敬地對王梅說。他的態度比起剛才圍墻外的警衛友善多了,甚至帶著一絲敬意。
王梅被帶入辦公樓,穿過長長的走廊,來到一間裝修豪華的會議室。會議室內陳設簡單但高檔,墻上掛著幾幅山水畫,中央是一張寬大的會議桌,桌上擺放著幾杯熱氣騰騰的茶。
"請稍等,我們已經通知了首長。"警衛說完便退了出去,輕輕關上了門。
首長?王梅還沒反應過來,會議室的門就被推開了。她緊張地站了起來,不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么。
走進來的是一位身穿中山裝的老者,看上去至少七十多歲,但精神矍鑠,目光如炬。
他的步伐穩健,背挺得筆直,一看就知道是軍人出身。
他身后跟著幾位身著軍裝的將軍,每個人的肩膀上都閃耀著金色的將星。他們的表情嚴肅而莊重,但眼神中帶著明顯的好奇。
"你就是來找李志國同志的?"老者和藹地問道,聲音中帶著一種長者的威嚴。
王梅點點頭,感到一股前所未有的壓力:"是的,我是他的妻子,王梅。"她的聲音因為緊張而有些發顫。
老者和幾位將軍交換了一個眼神,似乎在確認什么。接著,老者拿出一疊照片,遞給王梅:"這個人,是不是你丈夫?"
王梅接過照片,立刻認出了上面的人:"是的,這是軍哥!"她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幾乎要流出淚來。
照片上的李軍穿著軍裝,站姿筆挺,但表情比她記憶中更加嚴肅。
06
老者聽完,深深地嘆了口氣:"你真的不知道李志國同志的真實身份?"
王梅搖頭:"他不就是一個普通士兵嗎?"她的聲音中充滿了疑惑。
老者笑了:"普通士兵?他告訴你他是普通士兵?"
王梅點點頭,不明白為什么這會引起老者的笑意。
可老者接下來這番話如同一道驚雷,劈在王梅的頭上,她瞬間愣住了
"李志國同志不是普通士兵,他其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