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新中國成立之后,解放軍的威名響徹神州大地,幾乎每一個可以陸路抵達的角落,都有解放軍追殲殘敵的身影。
但是,盤踞在東南亞國家緬甸的一支軍隊,卻在接連兩次遭到解放軍的打擊之后,仍未被徹底肅清。
他們不僅生命力頑強,還憑借一塊得天獨厚的土地,建立了一個龐大的毒品帝國。
這支軍隊,就是國民黨第二十六軍,而這塊土地,就是著名的金三角。
雖然國民黨第二十六軍并非名旅,但畢竟是堂堂的正規軍,即使打仗失敗也有尊嚴在,他們是如何成了割據金三角的毒販子的呢?
為何解放軍連續兩次圍剿,都無法將其根除呢?這背后,還有著一面星條旗的影子。
戰爭爆發的背景
時間回到建國初期,當毛主席于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新中國成立的時候,中國大陸的戰事并未完全結束。
尤其是大西南,情況還很復雜,云南、四川的大片土地,還在國民黨的控制之下。
不過,云南的省主席盧漢,始終是蔣介石的一塊心病。
盧漢并非黃埔系人,與蔣介石貌合而神離,在國民黨大肆打擊我黨地下人員的時候,盧漢卻將已經被捕的數百名黨員保護了起來,并且多次頂住了蔣介石下達的必殺令。
蔣介石知道,這是盧漢在給自己留后路,如果解放軍的壓力足夠大,他隨時可能起義。
云南,是蔣介石留下的“反攻基地”,對他來講意義重大,絕不容有失,于是,他將自己的親信:第八軍的李彌、第二十六軍的余程萬調到了盧漢身邊,準備看住這個人。
李彌是蔣介石的嫡系將領,曾經帶兵參加過淮海戰役。
在杜聿明被圍陳官莊的時候,他也在包圍圈里,在解放軍發動總攻的時候,他本著“越危險的地方就越安全”的原則,換裝之后北逃山東,結果還真找出了一條生路,又逃回了南京。
后來,他在蔣介石的授意下重組軍隊,準備和解放軍最后一搏。
1949年年底,留在云南的大特務沈醉計劃了刺殺盧漢的行動,結果因為時機不密而失敗。
此事,導致了盧漢徹底與國民黨集團翻臉,他以開緊急軍事會議的名義,軟禁了李彌和余程萬,同時通電起義。
蔣介石惱羞成怒,直接命令第八軍、第二十六軍的副軍長,不顧主官的死活,發兵進攻云南的省會昆明。
盧漢的軍隊一時頂不住,而解放軍的援軍還沒來,情況一度非常危險。
此時,李彌和余程萬表示,自己愿意出城,勸手下放下武器,盧漢沒有別的辦法,只能死馬當活馬醫,放了他們。
而二人出城之后,不僅沒有勸降,反而督促軍隊,加緊攻城,正在這個危急時刻,解放軍的援軍從廣西增援而至。
余程萬不敢阻擋解放軍的兵鋒,自己一個人跑了,將二十六軍、第八軍和李彌,全都扔在了昆明城外,李彌知道自己獨木難支,于是便命令部隊,向中緬邊境撤退。
結果,兩支軍隊在撤退途中不斷遭到打擊,部隊不斷分散,最后僅剩下了不到兩三千人。
他們眼看在云南已經無法生存,便跨過了國境,逃入了緬甸,而李彌,則是扔下了隊伍,一個人去了臺灣。
也是該李彌倒霉,他剛一回來,就趕上盛怒的蔣介石為穩固臺灣而殺人立威。
原臺灣省主席陳儀,被他以“通共”的罪名監禁,李彌和陳儀有私交,他害怕受牽連,于是便改名換姓去了香港。
而蔣介石的手令也很快追到,命令李彌趕緊去泰國首都曼谷,伺機進入緬甸,收集殘部,準備等待時間,重掌云南。
當李彌到達緬甸之后,才發現了情況的嚴重性,雖然自己手下的這支殘軍,因為出了國境而躲過了解放軍的追擊,但是情況仍然很不樂觀。
由于思鄉心切,不少人都開了小差,逃回了國內。
同時,由于沒有軍餉,很多士兵都將自己手里的槍給賣了,以換取一些食物,如今,這支部隊頂著一個軍隊的名義,實則與難民無異。
李彌看著這些部下,也是心下慘然,他自己籌集了10萬美金,算是解了燃眉之急。
但是,救急不救窮,想要長遠保持軍隊,靠李彌一個人的積蓄是不夠的,李彌向臺灣的“國防部”申請,看能不能發些軍餉。
結果,對方說了一個讓人絕望的條件:什么時候打回云南了,什么時候發軍餉。
正當李彌無計可施之際,緬甸政府卻派人來交涉了,在新中國成立后,中緬關系開始轉好。
緬甸政府覺得,一支國民黨部隊在自己境內駐扎,實在是一個安全隱患,于是就提出,希望他們繳械之后,離開緬甸。
李彌是政治上的老油條,知道自己一旦繳械,就會成為緬甸人嘴里的肉,而且,如果就這樣回云南,和投降也沒有兩樣。
于是,李彌決定打上一仗,讓緬甸人嘗嘗自己的厲害,就這樣,“大其力之戰”爆發了。
一支神秘部隊
1950年10月,緬甸的政府軍開始進攻第二十六軍709團,他們本以為,一支國民黨的潰軍,能有什么戰斗力。
可沒想到,李彌的軍隊打解放軍不行,但對付緬甸軍隊還是綽綽有余的。
很快,他們這支兩千人的隊伍,就擊潰了緬甸政府軍兩萬多人,還占領了“大其力”地區,一下子,他們從潰兵,轉變為了當地人口中的“軍神”。
這一戰之后,李彌顯得志得意滿,他驕傲地對前來采訪的外國記者說:雖然我做不了云南王,但是相當緬甸王卻是易如反掌。
李彌所說確實不是吹牛,緬甸的政府軍,其實不過是當年日本人手下的一些偽軍,訓練極為荒疏。
而且,東南亞人也缺少中國人的那種尚武精神,這一點從當年中國的軍隊的遠征就可以看出來。
所以,國民黨的軍隊,縱然已經是瘦死的駱駝,但是也比緬甸這匹肥馬要大得多。
但是,這次戰斗,沒有解決根本問題,李彌還是拿不出軍餉,不過,他的手下人,已經開始自己想辦法了。
大其力地區,是緬甸的鴉片集散地,毒品生意十分猖獗,這種毒害人類的魔鬼,隱含著巨大利潤,讓無家可歸的國民黨潰兵眼紅不已。
憑借自己強悍的戰斗力,他們已經對周圍泰國、老撾的販毒組織造成了威壓,讓所有人都不敢和他們動手。
于是,國民黨潰兵在自己的地盤上,建立起了鴉片的種植、初加工以及售賣的一條龍網絡,因此獲得了大量的利潤。
幾位高級將領又將這些利潤用來繼續擴大生產,一個初具規模的“金三角”,便這樣形成了。
很快,這支部隊便從破衣拉撒的潰兵,成了富甲一方的軍閥。
此時,恰逢云南進行土改和“鎮反”,那些地主、惡霸、土豪和老特務,在云南待不下去了,便帶著私人的武裝,投奔“金三角”,周圍山里的土匪,也都前來投奔。
一時間,這支部隊從最早的兩三千人,一下子膨脹到了1.85萬人!此時的蔣介石,絲毫不顧及這支部隊是如何發家的,只覺得他們能打,好用。
他發出電報,對李彌進行鼓勵和嘉獎,并讓他在這支部隊的基礎上,重組二十六軍,日后,自己開始“反攻大陸”了,讓他們予以配合。
此時,一紙來自美國的計劃書,讓這支部隊登上了巔峰,但也讓他們瞬間跌入低谷。
1950年10月底,中國人民志愿軍開始抗美援朝,經過了驚心動魄的前兩次戰役,美國已經很難再突入到清川江以北地區,原定的“圣誕節前結束戰爭”的設想無法完成了。
此時,中情局提出了所謂“白紙計劃”,準備向盤踞在金三角的李彌部隊,提供經濟和軍事的援助,讓他們打回云南,分散中國的注意力。
美國總統杜魯門,對這個提議非常感興趣,于是 ,他把泰國的國王也拉入了計劃之中,利用泰國的海上通道,將自己和臺灣方面東來的補給品,源源不斷地送到了金三角。
李彌當然也知道,援助不是白拿的,于是在幾個月后,他率領部隊,攻入云南境內,一度占領了8個縣。但是,這也引來了解放軍的鐵拳。
兩軍交戰時,解放軍除了陸軍之外,還動用了空軍,李彌手下的國民黨潰軍瞬間被打回了原形,只能灰溜溜地退回了緬甸。
回到緬甸,李彌又一次成了混世魔王,他和與緬甸政府對抗的克倫族和蒙族合作,加入了緬甸的部族斗爭。
緬甸政府軍打不過他們,只能在國際上提起控訴,結果,為了讓自己秘密支援李彌的丑行不敗露,美國只能停掉了對這支部隊的援助。
緬甸政府此時,也改變了策略。克倫族掌握著海上運輸的通道,國民黨潰軍的補給和毒品走私,都需要他們的保障。
于是,政府軍加緊了對克倫族的打擊,關閉了海上通道,這也就意味著,李彌的部隊失去了財路。
李彌對此怒不可遏,立刻集結了三千人的兵力,對緬甸政府軍展開了進攻,緬甸政府軍的兵力比李彌多一倍,但是戰斗力卻仍然低下,結果這一仗,他們又輸了。
無奈之下,緬甸又在國際上發起了控訴,指控臺灣當局“侵略”自己的國土。
而臺灣當局則表示,這支部隊已經脫離了自己的控制,解決他們是緬甸自己的責任,至于美國,這一次卻選擇了袖手旁觀。
為了避嫌,李彌在這段時間回到了臺灣,而國民黨的運兵船也來到了緬北,撤走了一部分軍隊,但是,蔣介石對反攻大陸仍不死心,指使一部分人留了下來。
1955年,緬甸控訴的風波已經平息,蔣介石派遣柳元麟返回緬北,繼續擴大這支部隊的規模。
不久之后,這支部隊又發展到了三萬多人,他們又一次試探性地打回云南,但是又遭到了解放軍的迎頭痛擊。
對于這支軍隊,中緬雙方都感覺十分困擾,于是在1960年,在緬甸的請求下,解放軍出兵進入緬甸。
但是,解放軍表示,自己只進入緬甸境內20公里,這個距離以外的作戰,解放軍不參加。
在這之后,一萬多名解放軍戰士入緬作戰,國民黨的殘兵與解放軍一交手,立刻被打得潰不成軍。
但是他們很快發現,解放軍停在了緬甸邊境20公里處,不再往前追擊,于是,他們便又開始有恃無恐,在解放軍的攻擊范圍之外,繼續狂虐緬軍。
至此,解放軍入緬的第一次作戰,雖然算是勝利了,但是未能給對手毀滅性的打擊。
不過,中國軍隊的“四不”原則,即:不越線戰斗,不干涉緬甸內政、不宣傳己方政治思想;不要緬甸供應物資,贏得了對方的信任。
而且,解放軍還將所有的戰利品,包括毒品,都交給了緬甸,緬甸對解放軍產生了信任,這為下一步的軍事打擊奠定了基礎。
1961年2月,解放軍突破20公里的“紅線”,開始進行深入緬北的第二階段作戰。
這一次,解放軍一路追擊到了緬甸邊境,國民黨殘軍被打得很慘,一部分殘軍逃往泰國與老撾境內,而臺灣覺得這些人戰斗力不錯,便出動飛機,準備將他們接回臺灣。
不過這次撤軍,國民黨當局只接回了四千余人,大部分老兵家在云南,仍然盼望著有一天能回去,所以堅決不走。
還有一部分人,加入了毒梟坤沙的部隊,繼續在金三角作威作福,但是,不管怎么說,這支國民黨殘軍的黃金時期,已經過去了。
剩下來的中國士兵,后來接受了泰國的委托,繼續在金三角一帶,和坤沙爭奪鴉片的生產和售賣權。
同時,他們還以雇傭兵的身份,阻止坤沙的勢力向泰國滲透。他們在這方面,做得也算是盡職盡責,因此在1970年,他們接受了泰國國王的招安。
坤沙
招安儀式,也算是一個盛況,當時這支部隊的指揮者段希文,帶領部下交出了全部武器。
而泰國國王也宣布,從這一刻起,他們和自己的家人都加入了泰國國籍,享受和泰國退伍軍人同等的待遇。
從此之后,這支部隊算是正式解體了,雖然他們在入籍之后,仍然保留著中國人的生活習慣。
但是等到多年之后,他們中的一些人得以重返祖國之時,已經成了他鄉的異客,不知道他們當年被迫離開時,有沒有想到這種結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