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要飯的似的,弄一身灰在這擠唄”“誰穿這么臟到這擠來”“中國有句話叫笑破不笑補” ……近日,一段北京地鐵5號線乘客頻繁辱罵鄰座乘客的視頻流傳網絡,引發網友憤怒。視頻中,一名身著黑色上衣的男子因為嫌棄鄰座乘客的衣著而不斷辱罵。一名女乘客見狀挺身而出,對黑衣男子的惡言進行制止:“你要是不愿跟他挨著,就別坐這兒了,我愿意跟他挨著。”
(4月22日《現代快報》11版)
人美心善。該出手時就出手,該說話時就說話。這位女子的“路見不平一聲吼”,讓我們看到的是她對他人溫柔以待的善意。說出“我愿意跟他挨著”之后,女乘客坐在了被辱罵的乘客身邊,并輕聲安撫他“沒事。”可以說,看到這樣的視頻之后,很多人都是淚光閃爍。那是因為共情,那是因為善良,那是因為我們不少人看到的是父輩的身影。
被罵的乘客應該是一名務工人員,他擺手解釋,表示自己連靠背都沒挨上。就因為身有泥土,就要遭遇別人的白眼?何況還不是白眼,而是辱罵?據北京公交警方通報,違法行為人趙某峰(男,61歲)因座位問題,與鄰座兩名乘客產生糾紛,其間多次辱罵乘客,擾亂乘車秩序,后被其他乘客勸開,已依法對趙某峰行政拘留。要贊美善意,更要懲罰惡意。我們為警方的“斤斤計較”叫好。
“我愿意跟他挨著”,一位普通北京市民的這句話,在網絡空間引發了強烈共鳴與深刻反思。這起事件既揭示了個別人的道德失范,也喚起了公眾對維護社會公德的集體思考——這份善良不應是孤例,而應成為社會常態。
當我們將目光從個案擴展到整個社會,不難發現“我愿意跟他挨著”式的善意亟需制度化、常態化的支撐。單純依靠個體道德自覺,難以形成穩定的文明秩序。北京地鐵上的辱罵事件,折射出部分人在公共生活中缺乏對弱勢群體的基本尊重。這種現象的根除,僅靠個別“我愿意跟他挨著”的公民遠遠不夠,還需建立完善的法治機制與道德規范。文明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制度約束逐步養成的。因此,構建文明社會不僅需要贊美善行,更要建立對惡意的有效懲罰機制。
沒有農民工,就沒有我們社會的發展,就沒有我們社會的進步。他們是城市的建設者,我們享受著農民工用汗水換來的成果的時候,難道不該有感恩的的心,哪怕是一絲一毫?不知道某些人哪來的優越感?衣服雖然破爛,身上雖然臟了,可心卻是純潔的。而反之,衣服光鮮,身上潔凈,而心里卻骯臟不堪,那不就是道貌岸然嗎?
北京地鐵上的一幕,恰如一面社會之鏡,映照出我們共同的價值追求。從個體的善意出發,經由制度的保障,最終形成文明的習慣——這或許才是是從“我愿意跟他挨著”走向“我們愿意跟他挨著”的必然路徑。當這樣的社會公德成為大多數人的自覺選擇,我們才能真正構建一個平等包容、和諧共生的文明社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