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疾控局指出,我國登革熱境外輸入病例數較2024年同期明顯上升,同時南方省份因氣候變暖、降水增多,伊蚊孳生條件改善,本土防控難度加大。隨著夏季即將來臨,采取措施科學防控登革熱成為當務之急。
登革熱是由伊蚊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具有傳播快、人群普遍易感的特點。為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安全,湖北省疾控中心呼吁全社會共同行動,科學防控登革熱,根據不同人群特點精準施策,筑牢防控屏障。
登革熱疾病
相關基本知識
登革熱是由伊蚊(俗稱“麻蚊子”“花蚊子”)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可由病人(隱性感染者)→伊蚊→健康人的途徑不斷傳播。
典型癥狀是發熱、皮疹、“三紅”(面、頸、胸部潮紅)和“三痛”(頭痛、眼眶痛、肌肉骨骼關節痛),可能伴有乏力、惡心、嘔吐等癥狀,少數嚴重者可發展為登革出血熱和登革休克綜合征,導致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流行病學史是幫助診斷的重要信息之一。如果過去2周曾在登革熱流行的國家或地區逗留,或自己生活區域范圍內有登革熱疫情發生,當出現突起發熱(有時可達39℃),同時伴有以上癥狀時,應考慮感染登革熱的可能。
目前登革熱尚無特效的抗病毒治療藥物,亦沒有疫苗可預防此病,主要采取支持及對癥治療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是降低重癥發生率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手段。
不同人群防控要點
1. 社區居民:居家環境是防控第一線
清理積水,消滅蚊蟲孳生地:定期檢查家中花盆托盤、水缸、廢棄容器等,清除積水;水養植物每3-5天換水并清洗根部。
防蚊滅蚊,做好個人防護:安裝紗窗紗門,使用蚊帳或驅蚊劑;戶外活動時穿淺色長袖衣褲,避免蚊蟲叮咬。
主動就醫,警惕早期癥狀:若出現突發高熱(39℃以上)、頭痛、肌肉痛、皮疹或眼痛等癥狀,立即就醫并告知外出史。
2. 學生及家長:校園與家庭需雙管齊下
學校應加強衛生教育,組織清理校園積水容器,定期開展滅蚊行動。
家長需為孩子準備防蚊用品,教育孩子避免在樹蔭、草叢等蚊蟲密集處逗留。
若孩子出現發熱、乏力等癥狀,及時就醫并暫停返校,防止校內傳播。
3. 建筑工地、園林綠化等從業人員:清理積水和滅蚊,作業時做好個人防護
工地、苗圃等場所易積水,需每日清理廢棄輪胎、塑料膜等容器,必要時使用滅蚊藥劑。
作業時穿著長袖工作服,涂抹驅蚊劑,避免蚊蟲叮咬。
工作單位需建立健康監測機制,發現疑似病例立即停工并就醫。
4. 旅游從業者及游客:避免前往高風險疫區
景區、酒店需加強環境整治,清除積水,定期消殺蚊蟲。
導游、司機等應提醒游客做好防蚊措施,避免前往疫區高風險場所。
游客在旅行前要提前了解目的地登革熱疫情情況,避免前往高風險疫區,準備好個人防護用品或蚊蟲趨避劑,若在旅行中或返程后出現癥狀,需主動告知行程史并及時就醫。
5. 醫務人員:提高警惕,早發現、早診斷是關鍵
提高對登革熱的警惕性,接診發熱患者時詳細詢問流行病學史(如疫區旅居史、蚊蟲叮咬史)。
規范開展病例報告和實驗室檢測,避免誤診或漏診。
加強患者健康宣教,指導其居家隔離期間防蚊措施,防止二代傳播。
主動就診意識不可少
登革熱早期癥狀與流感相似,但病情進展可能引發重癥(如登革出血熱),威脅生命健康。以下情況請立即就醫:
1.高熱持續不退,退熱藥物效果不佳。
2.出現劇烈頭痛、嘔吐、腹痛或牙齦出血等癥狀。
3.近期有蚊蟲叮咬史或曾前往登革熱流行地區。
全民參與
共建無蚊健康環境
防控登革熱需要全社會共同行動:
社區:組織愛國衛生運動,動員居民清理公共區域積水,開展滅蚊消殺。
單位:落實主體責任,加強環境衛生管理,提供防蚊物資。
個人:增強防病意識,做好居家防護,出現癥狀及時就醫,對于流行病學史不隱瞞、對于疾病不拖延。
附:防蚊滅蚊小貼士
1. 室內可使用電蚊拍、蚊香或氣霧劑滅蚊;
2. 戶外活動前噴涂含避蚊胺(DEET)成分的驅蚊液;
3. 社區綠化帶可投放生物滅蚊劑(如蘇云金桿菌),安全且環保。
來源:湖北發布、“湖北疾控”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