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舊州古鎮,屯堡婦女身著鳳陽漢裝走在青石板路上;午后,王若飛故居前,紅色講解員正深情講述著王若飛同志“一切要為人民打算”的赤子情懷;夜幕下,黃果樹瀑布旁的布依族村寨里,非遺長桌宴與光影秀交織成文旅新場景……這幅流動的文化長卷,正是安順探索"文化自信與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的生動寫照。
舊州古鎮
習近平總書記在貴州考察調研時強調,貴州歷史底蘊深厚,紅色文化豐富,民族文化多姿多彩,要利用這一優勢,增強文化自信、化風育人,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對民族特色村寨、傳統村落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對革命戰爭時期留下的紅色舊址,要加強系統性保護。
殷殷囑托,字字千鈞。我市緊扣文化建設主線,在保護中傳承、在創新中發展,將歷史文脈轉化為發展動能,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文旅振興之路。
深挖文化富礦,厚植發展根基
安順,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史前巖畫的神秘符號、明清古建筑的飛檐斗拱、屯堡文化的獨特印記、紅色基因的代代相傳,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色。
安順古城
漫步安順古城,62歲的張明德老人每天都會在修復后的明清古街上駐足。撫摸著斑駁的磚墻,他感慨道:"這些老房子又活過來了!"為重現古城風貌,安順投入專項資金,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對12萬平方米明清古建筑進行系統修繕。如今,青磚黛瓦的老房子錯落有致,古色古香的街巷重現昔日繁華,宛如一幅徐徐展開的明清版"清明上河圖"。
“安順是歷史上建屯設堡的核心區,也是今天屯堡文化保存最為完整的地區。”安順市屯堡文化風景名勝區管理處處長韋朝府表示,在屯堡文化保護上,安順構建起"立法+研究+科技"三位一體的保護體系。依托《貴州省屯堡文化保護利用整體規劃》,組建專家團隊開展資源普查,對300余個屯堡村寨進行詳細調研。通過修訂保護條例、制定開發方案。同時,采取“修舊如舊”的方式,對古民居、古巷道、古戲臺等進行修復,并運用大數據、物聯網等現代科技,建設屯堡文化數據庫,對古建筑、傳統技藝等進行數字化存檔。韋朝府形象地比喻:"這些舉措就像給屯堡文化上了一把‘安全鎖’,讓我們能夠更加系統、科學地去保護和傳承這獨特的文化。"
王若飛故居
安順還是一座紅色文化豐富的城市,擁有王若飛故居、紅軍長征過安順遺址等諸多紅色資源。近年來,安順加強紅色舊址保護,紅軍長征途經此地留下的珍貴遺跡,成為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王若飛故居、"弄染結盟"舊址等紅色地標,經過精心修繕保護,不僅重現歷史風貌,還通過場景復原、文物陳列、多媒體展示等方式,讓紅色記憶鮮活可感。
在民族文化保護領域,安順秉持科學規劃、適度開發的理念。鎮寧高蕩千年布依古寨,保留著獨特的石板房建筑風格。當地政府通過實施古寨保護工程,開發生態旅游資源,打造農業觀光帶,讓古老的民族村寨煥發新生。安順還實施"一村一策"保護計劃,為26個民族村寨建立數字檔案,培育18類非遺工坊,讓傳統技藝走出深山,走向世界。
創新傳承路徑,激活文化活力
如何讓古老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活力?安順給出的答案是:創新傳承方式,讓文化融入生活,貼近群眾。
葉守興和他的團隊正在表演地戲《精忠岳傳》
走進舊州鎮詹家屯,響起的鏗鏘鑼鼓打破了古鎮的寧靜。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葉守興戴著精美的彩繪木雕面具,正在表演地戲《精忠岳傳》。只見他身姿矯健,唱腔激昂,引得游客紛紛駐足。為讓更多人了解地戲,葉守興緊跟時代步伐,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將地戲表演融入景區和節慶活動。此外,他通過與學校、社區合作開展地戲表演培訓,培養了一批批年輕傳承人。"時代在變,傳承方式也要與時俱進。"葉守興說,"通過互聯網和旅游融合,越來越多人認識并愛上了地戲。"
地戲表演進校園
在屯堡文化傳承上,安順打出了一套"組合拳"。實施屯堡文化復興計劃,培養非遺傳承人;打造屯堡文化一條街和天龍屯堡文化長廊,讓游客沉浸式體驗六百年前的大明風華;編寫《屯堡少兒地戲讀本》,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傳統文化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如今,在安順的中小學校園里,常常能看到孩子們戴著簡易地戲面具,有模有樣地表演《薛仁貴征東》。
安順IP卡通形象“安安”和“順順”
在文創領域,安順將傳統文化元素與現代設計巧妙融合。以屯堡地戲、鳳陽漢裝為靈感,設計出"安安""順順"等可愛的卡通形象,并推出21個趣味十足的"地戲表情包";開發蠟染、銀飾、木雕等系列文創產品,將安順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用品。
來自廣州的游客陳生育贊嘆道:"這些文創產品太有創意了,既實用又有紀念意義,我要帶回去和朋友們分享。"
"弄染結盟"舊址
在紅色文化傳承方面,安順同樣創新不斷。深挖紅色資源,以紅軍長征過安順、“弄染結盟”為背景,創作紅色題材長篇小說《染花》,打造8條紅色研學線路,并推出“紅色故事宣講”“重走長征路”等主題活動。在王若飛故居,經常能看到系著紅領巾的孩子們,在浮雕前齊聲誦讀《少年中國說》,紅色基因得以代代相傳。
深化文旅體融合,打造文旅新品牌
文旅融合的核心在于讓文化與旅游雙向賦能,安順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推動文旅體深度融合,培育新業態,打造新品牌,讓文化“活”起來、旅游“火”起來。
學生在鮑家屯開展研學活動
在天龍屯堡,游客可以穿上明代服飾,體驗“穿越時空”的屯堡生活;在黃果樹瀑布景區,夜間實景演出《虹湖之夜》將自然景觀與民族文化完美結合,成為文旅新亮點。
為了讓文旅資源轉化為更具吸引力的旅游產品,近年來,安順精心打造特色旅游產品體系。整合云峰八寨、天龍屯堡等資源,推出屯堡文化深度體驗游;開發"屯堡·家國六百年"游學線路,將歷史知識融入旅行體驗;挖掘紅色資源,打造紅色旅游精品線路;依托民族文化,打造了“月月有節慶”活動體系,春節的民俗展演、五一的非遺市集、端午的文化盛宴,以及通過舉辦苗族“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等節慶活動,讓民族文化“活”起來,吸引游客深度感受當地的文化。
布依族“六月六”民族風情節
此外,在文旅體融合方面,安順積極探索“文旅+電競”“文旅+體育”“文旅+農業”等多產業融合模式。舉辦電競比賽,吸引電競愛好者前來參賽觀賽,為文旅市場注入新的活力;依托喀斯特地貌,發展攀巖、徒步、露營等戶外運動,打造了格凸河攀巖節、壩陵河大橋低空跳傘等體育旅游IP,吸引國內外愛好者前來挑戰。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將農業產業與旅游觀光相結合,推出田園采摘、農事體驗等項目,讓游客感受鄉村生活的樂趣。
從屯堡古寨到紅色舊址,從民族風情到體育探險,安順正以文化為紐帶,推動文旅產業向更高層次發展。未來,安順將繼續深化文化保護與創新,培育更多文旅新業態,讓這座歷史文化名城在新時代綻放更加奪目的光彩。
安順日報融媒體中心記者羅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