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1936年,紅一軍團正在陜北開會,研究渡河抗日的對策,會議還沒結束,毛主席的煙就抽完了,正好鄧華就在旁邊,胸前口袋鼓囊囊的。
主席隨即問道:
“你的白金龍還有沒有?”
毛主席的話一出口,所有與會的指戰員,便都看著鄧華笑。
有的指戰員叫道:
“鄧華,你打完仗又發財了!”
鄧華不回答,只是磨磨蹭蹭掏出一根煙,遞給毛主席。
指戰員們又故意嚷道:
“你一定又搶老蔣物資了!”
鄧華睜大眼睛說:
“你們怎么憑空污人清白?”
鄧華
“什么清白?我前陣子親眼看見你打界石鋪,搶了蔣介石的后勤!”
鄧華眼見躲不過去,便把煙一根一根遞出去,卻又爭辯道:
“戰利品!不能算搶,這是戰利品!讀書人的事能算搶么?”
接著便是難懂的話,什么“國共合作”,什么“細水長流”之類,引得眾人都哄笑起來,會場充滿了快活的空氣。
指戰員們點了煙,仍然起哄,眼睛都望著鄧華。
鄧華著了慌,伸手捂著胸口,低下頭又看一看口袋,搖搖頭說:
“多乎哉,不多矣!”
于是指戰員們在笑聲里繼續開始了研究,經過白金龍的熏陶,最后的決策階段非常順利。
那么,鄧華和毛主席到底是什么關系?
正經讀書人
1910年4月的一個清晨,湖南寧鄉的書香世家鄧氏,傳來了嬰兒的啼哭聲,這個嬰兒,就是日后在我黨我軍赫赫有名的鄧華。
鄧氏是一個典型的儒學世家,因此鄧華自小就讀書識字,博覽群書,對古籍尤為鐘愛。
鄧華的父輩都是讀書人,從小就注重對鄧華進行教育,為他打下了扎實的根基。他也不負父母期望,勤奮好學,經常泡在書房里研讀。
幾年后,隨著新思想的廣泛傳播,父母把他送入了寧鄉縣高等小學。
在寧鄉縣高小學習期間,鄧華的視野被進一步開拓,他開始關注時事民生,對社會上的不平等現象感到萬分不解。
在這里學習到的新知識,和接觸到的新思想,都使年幼的鄧華意識到:要改變舊中國的面貌,不僅需要經過長期浴血奮戰,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覺醒。
他暗自發誓,即便是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也要為這個苦難民族的前程而奮斗終生。
1928年,鄧華來到省城長沙,考入了著名的岳云中學。
當時正值國民黨反動派采取血腥高壓政策,殘酷鎮壓人民的愛國運動。
長沙是愛國運動的中心,岳云中學更是進步青年的活動據點,鄧華很快和同志們聯絡在一起,組織開展愛國宣傳活動。
同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動五卅運動,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帝愛國風暴。
長沙學生聞訊即刻響應,紛紛走上街頭請愿示威,高呼口號,渴望祖國趕走帝國主義,重獲獨立。
當時岳云中學的鄧華同學,也是示威游行的積極分子,他在運動中表現出的勇敢與膽識,令同行的同學們也大受震撼。
這些經歷使鄧華的思想又上了一個大臺階,他下定決心找到一條真正救國的道路。
通過這次革命實踐的激勵,鄧華確信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1927年秋,在幾位好友介紹下,17歲的鄧華終于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這個他夢寐以求的組織,正式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
一心向往革命生涯的鄧華,開心得幾個晚上都睡不著覺,他覺得終于找到人生的方向和目標。
第二年,也就是1928年,國民黨反動派發動首次圍剿革命根據地,湘南爆發了著名的湘南起義。
18歲的鄧華懷著熱血和勇氣,他決心加入革命事業,為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出一份力。
第二天清早就跟著同志們離開學校,前往湘南革命根據地,正式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剛參加革命軍隊時,由于鄧華學識淵博,能說會道,上級便安排他擔任湘贛農軍的宣傳隊隊長。
鄧華和戰友們騎著毛驢,穿過大山深林,來到一個個鄉村,向群眾宣傳革命道理,號召他們支持革命事業。
起初,不少群眾對他們還抱有戒心,但聽完鄧華慷慨激昂演說后,一致表示擁護和支持,還自發為革命軍捐獻糧食。
不久后,起義以失敗告終,鄧華依依不舍地告別了湘贛邊界的群眾。
不久,陳毅率部失敗,被迫轉移,在一片混亂中,鄧華憑著過硬的思想覺悟和一腔熱血,成功跟隨陳毅突出重圍來到井岡山,投奔以毛澤東同志為首的中國工農紅軍。
當時,鄧華對這個“井岡山”還沒有太多了解,只偶然聽說這里有一支打著共產黨旗號的紅色武裝。
來到這里后,鄧華逐漸意識到,這就是自己夢寐以求的革命圣地。
與毛主席的緣分
1928年初夏,剛到井岡山區的鄧華得到組織安排,編入紅四軍,擔任政治教導員,這里風景秀麗、空氣清新,鄧華對井岡山的生活十分滿意。
起初,鄧華與主席只能算是點頭之交。
當時,主力紅軍在毛澤東、朱德同志的率領下,對外線敵軍發動猛烈進攻。
敵軍已近乎甕中之鱉,紅軍將士都摩拳擦掌,時刻準備接受總攻命令,一舉殲滅敵人。
沒想到,就在此時,毛主席與朱德同志下達了一個出人意料的命令:紅軍暫停攻勢,在礱市、大攏一線集結。
如此戰機當前,放過敵人不打,這令許多紅軍包括鄧華都難以理解。
為平復軍心疑慮,毛主席特意召開會議解釋戰略用意。
會上,主席語重心長地說,放過敵軍只是虛晃一槍,目的就是引出大批敵軍,一次殲滅。
聽完解釋,鄧華豁然開朗,明白主席的部署高瞻遠矚。由于初次見識主席的指揮藝術,鄧華不禁對自己之前的質疑感到慚愧。
他意識到,像自己這樣出身地主階級,僅有點皮毛革命經驗的青年,與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還差得很遠很遠。
果然,隨后我軍依照毛主席部署,大敗敵軍,全殲一個旅。
這場勝利進一步增強了鄧華對主席的敬仰之情,他暗自發誓,今后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決執行主席的命令,絕不胡思亂想。
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開始了著名的戰略轉移。
在轉移途中,奉命鑿穿西蘭防線的鄧華所部遭遇敵人阻擊,經過幾天高強度戰斗,鄧華終于率部擊潰對方三個師的包圍。
這場勝利對整個戰略轉移起到極其關鍵的作用,戰斗結束后,鄧華的紅軍戰士從敗退的敵軍陣地中搜出大量的物資。
當晚,戰士們接收戰利品時,驚喜地發現里面整整齊齊碼放著好幾箱香煙,而且還都是當時上流社會才有條件抽的“白金龍”牌子。
看到這批奢侈戰利品,作為一個小煙民,鄧華高興極了,但他沒有截留下來獨享,而是立即將五大箱卷煙如數上交。
沒過幾天,軍需部卻給鄧華退回來一些。
本來,按照既定的配額,毛主席也分配了幾盒白金龍,在了解到鄧華把物資全數上交之后,主席還特意囑咐軍需部,給鄧華留些“白金龍”抽。
當時條件有限,這些白金龍香煙鄧華可舍不得拿來抽個過癮,要等到每逢開會或待客時,才會用來充充門面。
1936年2月,中央紅軍主力來到陜甘邊區的延長縣。
這里距離黃河僅有一線之隔,毛主席與朱德同志決定召開軍事會議,商討東渡黃河的對策。鄧華作為紅軍一師的政治委員,也應邀前來參加。
渡河問題的商討進度有些慢,時間一點一點過去,毛主席帶的煙都抽完了。
看到與會的鄧華,毛主席便打趣道:
“小鄧啊,你的白金龍抽完沒有?”
鄧華看著在座的諸位老煙槍,只好一臉心疼地把煙掏出來,磨磨蹭蹭地一根一根遞出去。
一時間,會場充滿了快活的氣氛。
會上,毛主席聽取了各方面對東渡作戰的意見,隨后他捏著一支白金龍,吞云吐霧之間說道:
“涉遠祁連外,來從晉地游。這次東渡黃河,就看你們幾個軍團的了。”
眾人面面相覷,不解主席這句話什么意思,這時毛主席笑著看向鄧華說:“讓我們軍中的秀才給大家翻譯翻譯。”
原來主席是用李白的詩句表達對東渡作戰的期待。
鄧華會意地笑了,他立刻回應道:
“主席是用李白的《渡荊門送別》給我們這次東渡注入信心,我們一定不辱使命!”
說罷,他邊說邊從記憶中背誦出整首古詩,昂揚的聲音響徹會場,在場的將領們這才恍然大悟,紛紛稱贊鄧華是個活脫脫的才子。
通過這次會議上的小插曲,毛主席與鄧華的關系達到了新的高度。主席不僅欣賞鄧華的才華,更看重他的忠誠和能力。
軍中儒將
在曲折迂回的長征途中,鄧華不斷汲取紅軍的優秀作風,從一個連政委成長為軍政治部主任。
他深受主席的器重和賞識,被譽為“難得的儒將”。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鄧華的工作重點也逐漸轉向軍事指揮方面,由政工干部成功轉型為可堪大任的軍事統帥。
盧溝橋事變
抗日戰爭伊始,鄧華奉命協助林彪部配合主力紅軍,在平型關迎頭痛擊日寇,此戰我軍以初創之勢擊潰敵人兩萬人,獲得全勝。
隨后百團大戰中,鄧華又與彭老總合作,縱隊頻出突圍,給日寇以重創,立下汗馬功勞的鄧華,開始真正嶄露頭角,得到主席的關注和提拔。
鄧華也沒有辜負主席的期望,他在回憶起主席的囑托后,更加刻苦鉆研軍事知識,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
很快,他就成長為一名獨當一面的指揮官。
抗戰勝利后,國民黨反動派企圖重新奪取東北。
屢立戰功的鄧華被任命為東北民主聯軍遼吉縱隊司令員兼第44軍軍長,率部東渡長江,解放東北。
1946年春,東北野戰軍發起全面反攻。
這場戰役對國民黨軍隊具有決定性意義,直接影響著新中國的誕生。而鄧華正是此役的主要統帥之一。
2月,鄧華奉命對四平城發動進攻。
經過激烈戰斗,鄧華成功率部攻占四平全城。這場勝利打通了東北野戰軍直達長春、沈陽的交通要道。
隨后,遼沈戰役打響,東北全境解放在望,奪取四平對整體戰局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鄧華以44軍的勇猛、果敢及時奪下四平,不僅粉碎了敵人的阻擊部署,而且直接威脅長春,迫使長春守敵主動棄城突圍。
東北民主聯軍總部充分肯定了鄧華的決定及指揮藝術,給予他高度評價。
隨后幾年間,鄧華繼續擔任重要的野戰軍職務,率部攻占了涼城、五原等地。
在指揮遼西戰役時,他根據豐富的實戰經驗,避開了與國軍正面對壘,這一判斷再次被證實是完全正確的。
1949年初,鄧華奉命帶領海南島的解放戰役。
面對艱巨的渡海作戰任務,他憑借過人的膽識與勇氣,以出其不意的戰術渡海并迅速登陸。
隨后,鄧華指揮所部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進行發起攻勢,僅用15天時間就攻占全島。
此戰役的勝利,徹底結束了國民黨在南大陸的殘余武裝勢力。
1950年韓戰爆發后,毛主席果斷決定由鄧華擔任邊防軍司令員,率部赴朝作戰。
在朝鮮的戰場上,鄧華更好地發揮了自己的指揮才能,他根據敵我雙方的特點,提出以運動戰消耗美軍的方針,受到主席的充分肯定。
在隨后的上甘嶺戰役中,鄧華臨危受命,對手是號稱“全世界第一強軍”的美軍。
面對百萬大軍,他沉著冷靜,多次提出巧妙的作戰方案,終于在上甘嶺大敗美軍,為志愿軍立下汗馬功勞。
結語
可以說,從抗戰到解放戰爭,再到抗美援朝,鄧華都以自己傲人的軍事指揮才能,立下赫赫戰功。
他也從一個連級政治委員,成長為人民解放軍開國少將,受到主席的親切關懷和重用。
毛主席說過,像鄧華這樣的軍事秀才,可遇而不可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