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雄安新區雄縣七間房鄉大樹劉莊村,河北益農園食品有限公司內,工人們正在加工冰糖葫蘆網紅“小串”。本報記者 劉光昱攝
“老辛,今天出貨量怎么樣?”
“一天出貨將近兩萬串!大多是訂迷你小串的。今天還得加會兒班。這不,山東又來了新訂單。”4月21日,記者來到“冰糖葫蘆村”——雄安新區雄縣七間房鄉大樹劉莊村,跟著七間房鄉鄉長李小亮尋找他們用迷你糖葫蘆闖出大市場的秘訣。在河北益農園食品有限公司門口,李小亮遇到了該公司負責人辛愛青,剛聊了沒兩句,辛愛青的手機鈴聲就不斷響起,微信訂單紛至沓來。
大串變小串,產品種類多達40余種,成品通過冷鏈儲運銷往各地,這個白洋淀邊的小村莊甚至將冰糖葫蘆賣到了國外。
辛愛青口中的迷你小串,是眼下正在市場熱銷的冰糖葫蘆“新寵兒”。短短10厘米長的竹簽上,穿起兩三個山楂、草莓、青提等水果,均勻裹上金黃的糖漿,咬上一口,酸甜交織,直沖味蕾。
記者走進河北益農園食品有限公司,水果庫存區、冰糖葫蘆半成品加工區、餡料儲存區、冷藏區等分區設置合理,環境干凈整潔。
半成品加工區內,20多位村民正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兩顆飽滿圓潤的紅果去核切口,填上芋泥、紫薯、豆沙、糯米等餡料,再穿到一根短簽上,擺進透明分裝盒。
“現在迷你版冰糖葫蘆銷路越來越廣,占到我們出貨量的六成以上。”辛愛青滿臉笑容地說,干了20多年冰糖葫蘆買賣,打開銷路的轉機就是從研發迷你版冰糖葫蘆開始的。
2019年,大樹劉莊村的冰糖葫蘆產業發展遇到了瓶頸。“當時都在賣大串的。在北方市場,一根簽子上串8個山楂;南方市場,一根簽子上串6個山楂。”辛愛青發現,很多人根本吃不完一整串。銷售攤位旁的垃圾桶里總有吃不了被扔掉的糖葫蘆。產品銷量也一直往下掉。
轉機,出現在辛愛青和幾個同行一次逛超市購物過程中。“當時我們看到超市冰柜里有一種雪糕,一個紙盒包裝里有五根不同口味的產品。”辛愛青拿著雪糕盒跟朋友仔細打量,大家不約而同冒出一個想法:冰糖葫蘆也能做出不同口味的迷你小串,裝盒“混搭”銷售。
回到廠里,辛愛青就開始了創新。他以兩到三顆山楂或水果組合為一串,單支的價格賣3元左右,不同的種類價格略有差別。顧客可以成盒購買,自行選擇心儀的口味。
“大串變小串,不僅便攜干凈,還讓消費者單次消費就能體驗多種口味。”辛愛青說,不久之后銷路慢慢打開了。
在餡料儲存區的貨架上,糯米、香芋、紅豆等20多種餡料分裝袋整齊擺放。“在產品口味上,我們也不斷推陳出新。比如,進入南方市場后,冰糖葫蘆的夾心餡料新增了糯米、香芋、榴蓮、桂花等口味,適應了當地消費者的口味。”對于南北方消費者的口味差異,辛愛青了然于心。
迎著市場需求走,才能賣得火。辛愛青發現,東北地區的消費者偏愛個頭大、顏色紅的冰糖葫蘆,京津冀地區的消費者注重口感,于是他們主要選用燕山山脈種植的山楂,南方消費者口味偏甜,他們就選用改良后的山楂品種。
現在,河北益農園食品有限公司注冊的“籽呈”商標冰糖葫蘆產品品種已多達40余種。
“你看,這是內蒙古一家門店訂的貨,山楂中間夾著奶皮子、干噎酸奶。”跟隨辛愛青走進零下18攝氏度的產品冷藏庫,成箱的冷凍冰糖葫蘆“碼”到了屋頂。冷庫外停放著冷鏈運輸車,正在等待裝貨發往京津等地的銷售門店。
在大樹劉莊村,產品冷鏈倉儲逐漸完善,冷鏈運輸鏈條越來越暢通。“每年8月到轉年2月是銷售生產旺季。”辛愛青說,旺季時,每天冷鏈車都要來村里三四趟,每趟拉走10萬串產品。現在,河北益農園食品有限公司已成為國內外多家冰糖葫蘆品牌的供應商,新加坡康記冰糖葫蘆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大樹劉莊村總人口5000人,其中3000人從事冰糖葫蘆產業,他們在全國各地開設了1500多家冰糖葫蘆營銷門店。“我們大樹劉莊村每年帶動全國銷售冰糖葫蘆一億多串。”七間房鄉政府在大樹劉莊村的包村干部朱雙喜說。
怎樣把冰糖葫蘆產業做得更大?辛愛青有著更長遠的打算。
“現在我們對生產線進行了更新換代,引進了洗消烘一體化設備,產量比之前增長70%左右。”辛愛青說,今年打算對廠房進行無菌化改造。同時,聯合大樹劉莊村冰糖葫蘆產業從業人員,成立冰糖葫蘆協會,著手注冊“雄小糖”商標,打造一個屬于雄安新區“冰糖葫蘆村”的獨有品牌。(記者曹錚、郝金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