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
近期多家媒體報道稱,美國政府計劃利用正在進行的關稅談判,向其貿易伙伴施壓,要求各方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以換取美方的關稅豁免。4月21日,中國商務部在答記者問中表示,美國這種行徑是打著“對等”的幌子,在經貿領域推行霸權政治、實施單邊霸凌,同時強調,“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也得不到尊重”“以損害別人利益來換取所謂豁免是與虎謀皮,最終只能是兩頭落空,損人不利己”。這一表態獲得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
中方有此回應很容易理解。華盛頓如此明目張膽地脅迫談判各方“選邊站”,將圍堵孤立中國的圖謀攤開到明面上講,盡顯其蠻橫與霸道,是對全球經貿秩序的公然蔑視和破壞。中國作出回應,不僅是維護中國的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也是站出來捍衛國際經貿秩序和國際公平正義。同時,中方的態度也很明確,國際貿易絕不能回歸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各方都必須為維護這個賴以生存的國際貿易秩序盡一份力。
盡管美國仗著第一大消費市場的優勢,對數十個談判方威逼利誘,但這些談判方看得明白,美方是如何一次次言而無信、出爾反爾;也看得清楚,中國是如何堅定地反對霸道、捍衛公道。這一次,美方拋出“關稅豁免”的誘餌,要求其貿易伙伴限制與中國的貿易往來,既高估了自己,也低估了中國,更誤判了形勢。
眾所周知,中國是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貨物貿易總額連續8年居全球第一,這些經貿關系通過全球供應鏈造福了多方不計其數的企業與消費者。同時,中國作為世界經濟發展與全球產供鏈的“穩定錨”,同中國“脫鉤”無異于主動放棄這個開放并充滿機遇的市場,只會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浪潮中逐漸被邊緣化。因此,對于“切割”中國同世界的經貿聯系這一幻想,美方的做法就像“竹籃打水”,必然以失敗告終。
英國財政大臣里夫斯在赴美就貿易問題進行談判前表示,脫離中國市場將“非常愚蠢”,主張對華建立更深層次的伙伴關系,這一務實態度代表了國際社會的主流心聲。此外,無論是在東盟、歐盟,還是在日本、韓國,很多政治家、經濟學家、企業高管紛紛發聲“不想在美國和中國之間作選擇”。更生動的案例正發生在中國廣東,第137屆廣交會已吸引了來自全球216個國家和地區的近15萬名境外采購商,較去年同期增長20.2%。這些都充分說明了,政治脅迫無法阻遏經濟全球化和多邊主義的內生動力。
世界貿易組織(WTO)明確要求其成員遵守非歧視原則,這既是建立在過去數十年國際社會的實踐基礎上形成的共識,也是各經濟體共同利益最大化的公約數。面對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沖擊,中國的態度始終很堅定,那就是捍衛國際經貿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這是規律和大勢使然。對于處在這條深度嵌連的產供鏈上的每一個經濟體來說,規則的公正合理至關重要,這關乎接下來國際貿易能夠繼續得到法律保障。試想一下,如果國際貿易退回到“誰力氣大誰說了算”的時代,將是何種混亂失序的狀態。更重要的是,失去了規則的約束,霸權將更加得寸進尺,給全球共同發展帶來更持續的破壞。牛津經濟研究院模擬了保護主義日益抬頭、全球化逐漸解體、政府倡導經濟民族主義的“破碎世界”,其中新興市場受到的沖擊最為嚴重。
在著名經濟學家曼昆等逾千人日前簽署的“反關稅宣言”中有這樣一句話:“健全的經濟原理、經驗證據和歷史的警示終將戰勝當下的保護主義。”至于談判各方和華盛頓達成什么樣的協議,又將產生何種朝令夕改、背信棄義的版本,相信各方都會有自己的考量和判斷。但若哪一方以犧牲中國利益的方式向美國遞“投名狀”,中國絕不答應。中國歡迎各方繼續搭乘發展快車,但并不意味著可以讓渡核心利益。向單邊主義、保護主義舉白旗的做法,不僅破壞多邊貿易體系,更將動搖全球經濟秩序的根基。我們希望相關各方能看到長遠,作出正確的選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