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刀剪行業,素有“北有王麻子,南有張小泉”之說。這兩家分別創立于清朝順治年間(1651年)和明朝崇禎元年(1628年)的老字號,曾共同書寫了中國刀剪行業的輝煌歷史。
然而近年來,兩家企業卻走出了截然不同的發展曲線:一邊是王麻子業績逆勢增長40%、聚焦刀剪行業和產品創新、首創無憂購刀服務、堅守“貨真價實”祖訓、投資5億建全球最大刀剪智造基地、籌建世界刀剪行業博物館等;
一邊是張小泉市值腰斬深陷債務危機、被資本裹挾、品牌信任滑坡、盲目擴品類、品質風波不斷。這背后,折射出中華老字號在新時代轉型中的兩種截然不同的路徑選擇。
逆勢上揚的王麻子
根據公開資料,王麻子始創于1651年,至今已擁有374 年歷史,是中華老字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廚用刀具》國家標準制定單位,兩次榮獲國家銀質獎。
近日,在上市企業集中發布的財報季,王麻子雖未上市但也在其官微發布了其2024年的成績。
根據王麻子官方資料,其總銷售額同比增40%,在整個行業承壓前行的背景下,如此成績堪稱亮眼。
在雙十一周期,全網銷售額同比增長82%,在京東、天貓、拼多多等各大電商平臺的排行榜上,王麻子穩居品類榜單TOP1。
在出海方面,2024年王麻子跨境銷售額增120%,暢銷全球50國,累計銷售5億把,并斬獲德國IF設計大獎、美國繆斯金獎等國際大獎。
老字號最忌諱故步自封,想要實現“長紅”,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在產品創新方面,王麻子錨定不斷升級的消費需求,基于深厚的品牌積淀不斷迭代產品。比如抗菌系列御林采用中科院 CU70 抗菌鋼材質,結合中式園林曲徑通幽的意境設計,既滿足健康需求又彰顯東方美學,一經上市便成為電商爆款。
制造方面,在當下,制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浪潮洶涌,這對老字號而言,既是時代給予的機遇,也是無法回避的挑戰。在此背景下,我們看到不少企業受困于傳統生產模式,面臨效率低下、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等難題;而有的企業雖有轉型意愿,卻因資金、技術等因素制約,難以邁出實質性步伐。
在此方面,王麻子官微資料顯示,2024 年,其投資5億元建設的全球最大刀剪智能生產基地完成主體封頂,預計2025 年全面投產。
此外,王麻子牽頭建設了中國首座以全球刀剪文化為核心主題的專業性博物館—— 王麻子世界刀剪行業博物館,成為傳播中國及世界刀剪文化的“活態窗口”,是全球刀剪文化新地標,中國工業文旅新典范。
在品牌煥新與跨界合作方面,王麻子積極探索與新時代消費者的溝通路徑。當下,老字號若想持續發展,緊跟營銷趨勢、拉近與年輕客群的距離刻不容緩。
王麻子與國民級明星趙雅芝合作,借助其影響力與粉絲基礎,讓品牌更貼近大眾。同時,亮相2025 年央視蛇年春晚平臺,借春晚的高曝光,向廣大消費者傳遞品牌匠心 。
值得一提的是,王麻子在新媒體平臺收獲大量贊譽,抖音平臺上有消費者稱贊“王麻子菜刀真的鋒利耐用,切菜輕松,用了好多年都沒壞”;小紅書上也不乏“王麻子的廚刀套裝顏值與實力并存,中式園林設計超有特色,下廚都更有興致了”這類好評。
反觀張小泉,“拍蒜斷刀”“刷單造假”等負面事件在網絡上持續發酵,引得網友紛紛吐槽“質量不行,公關更差,對老字號太失望”。二者口碑在新媒體平臺呈現出的巨大反差,可謂高下立判。
深陷困境的張小泉
創立于1628年的張小泉,堪稱刀剪行業的佼佼者,是最早一批被國家商務部評為中華老字號的民族品牌,更是中國刀剪行業首家上市公司,但好景不長,如今的張小泉深陷泥沼。
天眼查數據顯示,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 年 1 月,注冊資本僅 1681.7 萬元人民幣,卻背負著數十億債務。
據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披露的信息,張小泉集團及其關聯方新增31.3億元被執行標的,累計被執行金額已超過38億元。
截至2024年10月,張小泉控股股東逾期債務高達59億元,上市公司50.19%的股權被司法凍結,實控人張樟生更是收到19次限制消費令。
這些巨額債務主要源于其控股股東富春控股集團的激進擴張。富春控股創始人張國標為張小泉法定代表人張樟生的哥哥,該集團近年頻繁質押上市公司股權融資,將大量資金投入物流、房地產等非主業領域,最終因項目回報不及預期,導致資金鏈斷裂。
截至2024 年10月,張小泉控股股東逾期債務已超59億元,質押股份比例高達 99.9%,上市公司 50.19% 的股權被凍結,控制權岌岌可危。
2022 年,“拍蒜斷刀”事件將張小泉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客服“菜刀不能拍蒜” 以及其總經理“中國人切菜方式不對”等不當言論,進一步激怒消費者,該事件甚至入選 “2022 年十大消費維權輿情熱點”。
2023 年,其子公司又因組織員工刷單、虛構好評被罰 25萬元,使得消費者對其信任度持續下降。同年,商務部對 73個經營不佳、業績下滑的品牌要求限期整改,張小泉不幸被列入“予以整改”名單。
老字號如何實現“長紅”?
從“北王南張”如今的不同境遇中,我們不禁思考,老字號究竟該如何實現“長紅”?
堅守匠心與品質是根本。中華老字號之所以能歷經歲月洗禮,靠的就是對品質的執著堅守和獨特的匠心技藝。
王麻子傳承374 年,始終遵循 59 道非遺鍛刀工序,從選材到制作,每一個環節都嚴格把關,確保產品質量過硬,“砍骨不卷刃、切肉不粘刀”,用實力贏得消費者的信賴。反觀張小泉“拍蒜斷刀”事件反映出其在產品質量把控上的不足,加上后續的刷單等負面事件,嚴重損害了品牌形象,失去了消費者的信任。
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行創新至關重要。在當今消費升級的時代,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日益多樣化和個性化。
王麻子敏銳捕捉到這一趨勢,一方面在產品材質上創新,如采用中科院抗菌專利鋼,滿足消費者對健康的追求;另一方面在設計上融合東方美學,使產品兼具實用性與藝術性。同時,積極拓展產品品類,實現廚房場景全品類覆蓋,為消費者提供一站式購物體驗。
而張小泉在產品創新上相對滯后,研發投入不足,且多元化發展戰略偏離主業,導致產品力和品牌力雙雙下滑。更讓人詬病的是,張小泉60%的產品通過OEM代工生產,以致于品控失守。
重視品牌聲譽和售后服務。品牌聲譽是老字號的無形資產,而良好的售后服務則是維護品牌聲譽的重要保障。
王麻子秉持“貨真價實” 的祖訓,推出 “30 天無理由退貨、3 年無理由換貨、終身免費磨刀” 的服務承諾,行業獨家的“購刀無憂計劃”直擊消費痛點,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舒心。這種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進一步提升了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
張小泉在面對產品質量問題引發的輿情時,處理不當,客服和管理層的不當言論更是火上澆油,使得品牌聲譽受損嚴重,即便后續試圖通過各種營銷手段挽回局面,但效果不佳。
合理的資本運作與聚焦主業并行。資本運作可以為企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持,助力企業擴張和創新,但前提是要聚焦主業。
張小泉的控股股東富春控股集團激進擴張,將大量資金投入非主業領域,忽視了刀剪主業的研發和發展,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企業陷入債務危機。王麻子則專注于刀剪領域,通過投資建設全球智造基地和世界刀剪行業博物館,提升生產效率,傳承和弘揚刀剪文化,鞏固在行業內的領先地位。
“北王南張”作為刀剪行業老字號的典型代表,不同的發展軌跡宛如一面鏡子,映照出老字號在現代商業浪潮中的機遇與挑戰。王麻子的崛起,揭示了堅守傳統技藝、以創新滿足市場需求、珍視品牌價值的重要性;張小泉的困境,則警示著背離初心、盲目擴張、忽視品質與口碑將帶來的嚴重后果。
老字號不能沉醉于往昔的輝煌,而應將歷史沉淀轉化為前行動力。以傳承為根,牢牢握住祖輩們留下的精湛技藝與誠信商德;以創新為翼,精準洞察消費者需求的變遷,積極擁抱新技術、新營銷、新管理模式。
唯有如此,老字號方能穿越周期,續寫輝煌篇章,不僅成為國人心中永恒的經典,更在世界舞臺上展現中國品牌的獨特魅力,為推動經濟發展、弘揚中華文化貢獻不可替代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