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土地的征收正在全國各地廣泛的進行著,但與此同時引發的征收補償矛盾也是層出不窮。過去由于大多數被拆遷人缺乏對國有土地征收法律的了解,因而導致在房屋拆遷實踐中處于被動地位,而最終的結果就是利益受損。顯然了解征收法律法規,知己知彼,被拆遷人才能真正擁有話語權,以爭取拿到最大的拆遷補償。
國務院590號令《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共五章三十五條,詳細闡述了國有土地征收的相關規定。其中提示、強調的五條拆遷原則,是維護被拆遷人補償利益強有力盾牌。當遭遇一些不公平的對待時,這些原則也能為廣大被拆遷人爭取最大合法權益提供重要參考意義。
下面就為大家具體講一下這些原則:
1、堅持為了公共利益而征收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第八條
為了保障國家安全、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等公共利益的需要,有下列情形之一,確需征收房屋的,由市、縣級人民政府作出房屋征收決定:
(1)國防和外交的需要;
(2)由政府組織實施的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的需要;
(3)由政府組織實施的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環境和資源保護、防災減災、文物保護、社會福利、市政公用等公共事業的需要;
(4)由政府組織實施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的需要;
(5)由政府依照城鄉規劃法有關規定組織實施的對危房集中、基礎設施落后等地段進行舊城區改建的需要;
(6)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公共利益的需要。
《征補條例》對于征收國有土地上房屋必須要遵循的原則進行了規定,所以房屋被征收人在自己的房屋將要被征收時,需要向征收部門了解該土地將要進行什么樣的項目,及讓對方提供相應的法律性文件,如征收部門不能提供相應的材料,如該地方將要進行的項目不符合上述的原則性規定,就證明該地塊上的征收工作是違法的。
2、先補償后搬遷原則
實踐中,有人會問到底是“先拆遷后補償”還是“先補償后拆遷”?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第二十七條
實施房屋征收應當先補償、后搬遷。
作出房屋征收決定前,征收補償費用應當足額到位、專戶存儲、專款專用。
當補償協議中有關于“先拆后補”“快拆慢補”等條款,拆遷戶一定不要輕易簽字。拆遷戶在未獲得補償前有權拒絕搬離房屋。
3、補償不得低于周邊類似房屋的價格的原則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第十七條
作出房屋征收決定的市、縣級人民政府對被征收人給予的補償包括:
(1)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
(2)因征收房屋造成的搬遷、臨時安置的補償;
(3)因征收房屋造成的停產停業損失的補償。
市、縣級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補助和獎勵辦法,對被征收人給予補助和獎勵。
第十九條
對被征收房屋價值的補償,不得低于房屋征收決定公告之日被征收房屋類似房地產的市場價格。
因此,如果您國有土地上的房屋拆遷補償款價低于周圍類似房屋的價格,拆遷后生活水平將下降,那么肯定是不合理也不合法的,如果碰到了這種情況,您要及時進行維權。
4、禁止任何逼遷原則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第二十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采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遷。禁止建設單位參與搬遷活動。
第三十一條
采取暴力、威脅或者違反規定中斷供水、供熱、供氣、供電和道路通行等非法方式迫使被征收人搬遷,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依法給予處分;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
因此不僅強拆是違法的,暴力以及斷水斷電等軟暴力逼迫當事人搬遷的行為,也是要負法律責任的。
5、拆遷戶對貨幣補償、房屋調換自由選擇的原則
《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第二十一條
被征收人可以選擇貨幣補償,也可以選擇房屋產權調換。
同時在實踐中,如果拆遷戶的房屋價值比較大的話,拆遷戶也可以選擇即拿拆遷款,也要小一點的安置房。被拆遷人要切記,拆遷方指定補償方法的行為是違反規定的,法律賦予了大家能夠挑選補償方法的支配權,它是不能被無視與剝奪的,除非你自愿舍棄。
以上就是國務院第590號令重點強調的關于拆遷的五大原則,希望這些總結能對被拆遷人有所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