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開拓視野,4月19日至20日,山東省自然資源廳派駐陽信縣第一書記及選調生一行,到濰坊安丘市開展鄉村振興專題調研。
作為陽信縣鄉村振興一線的“探路者”,調研組帶著問題與期待,深入田間地頭、產業基地,學習安丘市在生態保護、產業融合、土地整治等方面的先進經驗。
看產業:從“輸血”到“造血”的轉型啟示。“安丘的農業產業鏈條完整,品牌附加值高,這正是陽信需要補足的短板!”第一書記李傳坤在石埠子鎮南王家莊村草莓種植基地感慨道。調研組走進該基地,探索“生態農業+”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模式,詳細了解冷鏈物流配套及市場推廣策略,并記錄下“地理標志產品”申報經驗。在豆角地村萬畝大櫻桃種植基地,第一書記與種植戶深入交流:“通過品種改良和分級銷售,畝均收益翻番,這種精細化運營模式對陽信特色水果產業很有借鑒意義。”
聚流通:“齊魯農超”打造產銷“快車道”。調研組重點考察了“齊魯農超”項目,通過“線上+線下”聯動模式,借助省重點打造的農產品銷售平臺,輻射帶動周邊鄉鎮農產品銷售。安丘市相關負責人介紹,齊魯農超整合本地草莓、大櫻桃、有機蔬菜等特色產品,能夠實現“田間直達餐桌”,這種產銷一體化平臺解決了農產品銷路問題。陽信縣的梨果、梨膏及黃牛肉等特色產業,完全可以借助“齊魯農超”“齊魯云采”等政府采購平臺,實現農產品的銷量遞增。
探生態:綠水青山的“變現密碼”。鹿鳴坡梅花鹿生態養殖區的發展新模式讓大家眼前一亮,調研組算了一筆賬:“養殖區年產值效益高,還帶動鄉村旅游和村民就業,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調研組現場討論如何將陽信縣萬畝梨園與生態旅游結合,打造“春賞花、夏避暑、秋嘗果、冬觀枝”的四季產業生態鏈。城頂山中國十大最美銀杏樹、齊魯天路安丘段等生態景觀,更讓調研組感受到“生態資本”的價值,安丘的生態修復與產業布局協同推進,也為陽信縣鹽堿地治理和濕地保護提供了新思路。
調研組還實地考察了自然資源部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齊魯酒地小鎮廢棄礦坑生態修復項目等。
學習參觀之旅讓調研組收獲頗頗豐,安丘的經驗證明,鄉村振興需立足本土資源,打通產業鏈、價值鏈,比如草莓、櫻桃品牌化,以及農旅融合等案例,都具有寶貴借鑒意義。
(記者 姚行彬 通訊員 孟春妍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