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2007年4月,張氏帥府博物館迎來了一位特殊的客人,他就是“東北王”張作霖的孫子張閭實。
時隔80年之久,張閭實第一次踏上了大陸的故鄉,在張作霖的墓前泣不成聲,哽咽道:
“爺爺,我終于來看你了。”
張作霖一生共有八子六女,可以說是多子多福,為什么張氏后人卻在海外漂流如此長的時間呢?這背后又有著什么樣的故事?
寸土不讓的“東北大帥”
四月的天氣已然入春,但是地處東北的沈陽卻依舊寒風冷冽,不由得讓人回憶起80年前的那一天,可謂改寫了東北的歷史。
1928年6月4日,坐火車從北平返回奉天的“東北王”張作霖在皇姑屯被炸身亡,臨死前得知是日本人發動了這一場刺殺行動,他用最后的力氣就說了一個字,那就是“打”。
由此可見張作霖對日本人的痛恨,也正是在張作霖主政東北期間,對日本人的強硬和不妥協的政策,從而使他成為了日本人的眼中釘、肉中刺,最后才遭此大難。
張作霖
張作霖死后,張家瞬間亂作一團,早已有準備的日本人派出了駐奉天總領事的太太前來帥府拜訪,實則是打探張作霖的情況。
這時候,帥府的壽夫人站了出來,她平靜且抱有歉意地說道:
“大帥剛剛受到了驚嚇,現在已經睡了。”這才使得日本人不敢輕舉妄動。
而這位壽夫人曾經是張作霖生前最寵愛的太太,雖然在外他是攪動民國風云的大梟雄,但是在家中卻處處對壽夫人百依百順,由此犯了很多過錯的人,也紛紛向其求情,才幸免于難。
壽夫人便是張閭實的親祖母,這種善行善意之舉之后也為壽夫人和后人帶來了回報,后來他們一家人流亡到臺灣,得到了諸多對其有過救命恩情的東北老鄉照顧。
也正是因為壽夫人的膽略,才為張學良回到奉天主持大局爭取到了時間。
但是就在三年后的1931年9月18日,日軍發動事變,占領了沈陽,從此張家也不復之前的輝煌,張氏后人也隱姓埋名,四散而去。
九一八事變
張閭實的父親便是張作霖的第六個兒子張學浚,半生都在逃亡的路上,可以說是顛沛流離,對他的人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36年西安事變之后,張學良被蔣介石政府扣上了叛將的帽子,而他本人也被徹底幽禁。
雖然張學良將軍并沒有考慮個人利益,也從來沒有后悔過,但是這一事件也為張學良的兄弟姐妹的人身安全帶去了極大的危險。
艱難的成長經歷
抗戰時,張學浚在蔣介石政府的軍統內部充當翻譯,負責與美軍進行聯系,后來一直輾轉于香港,澳門,臺灣。
此時的張學浚由于十分擔憂大哥的安全,便通過軍統這一身份打探張學良的幽禁地點,從而引起了軍統特務的關注和警惕,極為危險。
張學良和蔣介石
1967年,危險正在一步一步向張閭實一家靠近,不久之前,張學浚的好友在自己的家門口遭到暗殺。
在之后的某天夜里,張學浚通過自己的渠道收到了一封信,信中提示他繼續留在澳門會有極大的危險,所以當天夜里,張學俊帶著張律師一家人連夜撤離了澳門。
但是一家人離開了澳門就如同浮萍一般,究竟要到哪里去呢?最后還是托人求助于祖母壽夫人和張學良,張閭實一家人才從此定居在了臺灣。
有了之前多年顛沛流離的經歷,臺灣當局邀請張學浚為政府工作,但面對任職邀請他婉轉并堅定地拒絕了。
他決定再也不從政,只希望用自己的雙手獲取一份穩定的工作,從此平靜地生活下去就好。
但是事實是非常殘酷的,張學浚頂著“叛將之弟”的頭銜受到了眾多臺灣人的鄙視,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一家人生活得十分艱難。
張作霖和他的五子張學森、六子張學浚合影
張閭實便是在這樣一個家庭環境中長大,他自小聰明懂事,從16歲開始就在學習的閑暇時間出門打工補貼家用。
后來,由于一個偶然的機會,張學浚投身于商業,成立了一家貿易公司,很快便做得風生水起。
眼看生活越來越好,但上天似乎又給一家人開了天大的玩笑,當時由于美國外資的侵入,張學浚的公司很快破產。
不僅如此,受到打擊的張學浚在之后由于中風不幸病倒了,這使得一家人的生活更為艱難。
一家人的生活重擔全肩負在張閭實兄弟姐妹的身上,小小的年紀,不得不外出賺錢養家,他的大姐更是一生未嫁。
實際上物質上的貧困在張閭實看來并不算什么,讓他真正感到壓力和留下心理陰影的便是張氏后人這一個名頭,不再是榮耀的象征,而成為了人人喊打和抹黑的對象。
張閭實
在張閭實的幼年時期,他在家中就掛著一位身著戎裝,腰挎軍刀的老人照片,從母親那了解到那正是他的爺爺,但幼稚的他也不明白為什么自己的爺爺沒有和一家人在一起。
直到上小學時,他在學校經常因為打架受傷,回到家中常常受到祖母的責備,他經常聽到祖母說,“你要打就和你爺爺一樣打出個天下來!”這讓他對自己的爺爺更加好奇。
直到后來,他在翻閱到民國時期的相關資料時,才明白原來那位腰挎軍刀的老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東北王”張作霖,也就是自己的爺爺。
事實上,往日的家族榮光全然不再,張作霖孫子這一頭銜帶給他的只是無盡的痛苦和折磨。
在電視劇中,他經常看到自己的爺爺張作霖被描述為一個無惡不作的土匪頭子,并且還娶了成百上千的老婆,被塑造成了一個大反派的形象。
每當看到這兒,就會對張閭實幼小心靈進行極大沖擊,在他心目中,照片上慈眉上面的爺爺不應該是這樣的。
于是他就會詢問自己的奶奶壽夫人,壽夫人也只能無奈地對他說:
“時逢亂世,大家都變得很強悍,都要拿起武器保衛自己的村莊,這樣才能有活命的可能。”
張閭實這才知道電視劇中張作霖的形象完全是杜撰和偏見的,這與當時在國民黨統治下,臺灣民眾對張學良“叛將”身份的評價也有著密切的關系。
雖然張閭實受到家中長輩的告誡,需要在外一切小心謹慎,但是由于張家后人這一關系,還是免不了受到欺凌。
他周邊的同學和老師都將他視為“叛將”的后代,是土匪頭子的孫子,走到哪里都會受到別人的白眼和區別對待,這對幼小的他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甚至長大后,他匿名在空軍服兵役,不知為何,身份遭到了泄露,隨即他就被相關軍隊領導找去談話,明確告訴他:
“在這里你永遠也別想登上飛機,誰知道你會不會叛逃?”
此后的日子里,部隊的軍官們更是對他進行了區別對待,比如無緣無故地挨打,以及經常半夜被強行叫起去跑操,這一段服役的日子在他的心中留下了非常大的陰影。
生活上備受打擊也就算了,在感情上張閭實也因為張學良的緣故,而慘遭未婚妻的拋棄。
在不公正的環境下長大的張閭實卻顯得十分堅強,這些苦難并沒有擊倒他,他也不認為自己的大伯父張學良和爺爺張作霖有什么過錯。
印象中的大伯父
如果說張閭實能夠坦然面對這些苦難受誰的影響最深,那必須當屬自己的伯父張學良,曾經的張學良顯赫一時,但晚年卻自嘲:“我的人生就是從21歲到36歲之后便沒有了。”
這里張學良便指的是自己最有意義的人生,從21歲參加第一次直奉大戰到西安事變被老蔣扣留還算精彩之外,此后他便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監禁生活。
當時我黨和社會各界人士都曾經對張學良進行相勸,讓其不要親自送蔣介石回到南京,但是他偏偏執意相送,這背后也有一個巨大的陰謀。
實際上,當時的軍統已經對張家全族進行了嚴密監控,張氏面臨著滅族的危險。
又因為張學良與宋美齡關系較好,所以在與宋美齡的交易下,以張學良護送蔣介石回到南京為代價,才保障了張家人的安全。
宋美齡
1949年,解放軍攻破南京之后,蔣介石自己逃離臺灣的同時,還不忘了將張學良帶上,至此在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他都失去了自由。
被幽禁后的張學良對外界新鮮事物都充滿了好奇,而張閭實等一眾小輩就成為了他了解外界的一個重要渠道。
據張閭實回憶,小輩們送給張學良的電子手表,自動釣魚竿等現代社會的新奇物品總能討到張學良的歡心。
同時張學良對這些小輩都十分包容,張閭實回憶道:
“那時候我們這些小子們非常調皮搗蛋,每次來到大伯家不是打爛他最愛的蘭花,就是把他養的錦鯉偷走。”
但是晚年的張學良研究佛學,已經能夠做到處事不驚,雖然小孩子們犯了錯,但是也并沒有得到他的責罰。
據他回憶:
“大伯雖然被軟禁起來,但是他的親人好友還是能夠經常去探望,只不過比較麻煩而已,需要經過層層的關卡和盤問,還要出示自己的身份證。”
但即便如此,孩子們還是喜歡來到張學良的家中,他的幽默風趣以及堅強樂觀的性格影響了張閭實。
張閭實回憶稱,在小學時他參加了學校的演講比賽,但卻不會作詩,也沒有充分準備,還是自己的大伯父張學良現場作了一首打油詩交給了他。
在蔣介石父子執政臺灣時期,張學良都沒有獲得真正的自由,即便生活很困苦,但是張學良的精神狀態非常好,與他這種樂觀精神是分不開的。
張學良還曾經安慰張閭實說:
“張家家訓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男孩子要吃苦,無論如何也要撐下去。”
這句話想必給了他非常重要的精神支持,張學良不僅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在他80歲的壽宴上,他的親戚朋友,家人們都在為他慶祝。
只見張學良扶著樓梯慢慢地上二樓,張閭實見狀連忙想攙著大伯父,卻不料被張學良一口回絕,并且對他說:“張家的男子漢不用別人攙扶。”
直到蔣經國去世之后,張學良將軍才獲得了真正的自由,本來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回東北的故土去看望一眼,但是當時大陸與臺灣的局勢劍拔弩張,這個夢想由此破滅了。
從此之后,他定居美國,再也沒有機會回到曾經的故土,帶著深深的遺憾去世了。
生前他交代過張閭實:
“將來如果有機會,一定要回到故土看一看,北方大雪紛飛的場景,你們一定會喜歡的。”
終回故土
張閭實將伯父和自己祖母的遺愿和囑托牢牢記在心中,在以后的日子里獨立創業,進軍商界,最后收獲了巨額的財富,也獲得了一定的身份和地位,這時候他唯一的夢想就是能夠回歸大陸故鄉。
一來是完成祖母的遺愿,壽夫人在生前曾在他面前多次回憶東北的美食,曾經囑咐他有機會一定要回東北去看一下。
二來他自己心中也有著執念,想迫切看一看曾經的張家,去追尋自己祖父,大伯和父親的蹤跡。
但是由于臺灣對于張家的風評十分不好,所以張閭實心中也有著顧慮,害怕大陸人民對商家的態度也是如此。
即便近年來已有過不少的張氏后人回到祖宅祭祖,但是都停留的時間較短,對于國內的情況不是很了解。
直到新世紀以來,一些冒充張氏后人的騙子出現,甚至打著張閭實父親張學浚的旗號坑蒙拐騙,這讓張閭實一家十分氣憤,讓他覺得是時候回歸大陸看一看了。
就這樣,2007年,不惑之年的張閭實回到了曾經養育自己祖父和父親的東北土地上,感受著大陸人對張氏一脈的禮遇,他倍感自豪,不知不覺間流下了淚水。
在祭拜自己祖父的墳墓時,他還準備了一篇洋洋灑灑的祭文,聲音慷慨激昂,聞者無不淚目。
在祭文的最后,張閭實更是鏗鏘有力地讀道:
“中華人民絕不會忘記國恥,曾經的歷史是沉重的,我們要時時刻刻提高警惕,同時也要警告日本右翼不要執迷不悟,偉大的中國人民是不可欺的。”
最后他決定帶著妻子和一家人定居沈陽,他要在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地上繼續延續張家的血脈,這也算是對祖母和大伯父承諾的兌現。
結語:
如今,距張學良已經過世二十多年了,張氏父子曾經的功過是非當由歷史去評說,如今張氏的后人張閭實回歸故土便是對他們最好的慰藉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