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已成為全球公共衛生的重要挑戰,影響著全球超過5.4億人。在中國,這一慢性病的形勢尤為嚴峻,成年糖尿病患者人數高達1.14億,占全球病例的四分之一。隨著生活方式的改變,飲食因素在糖尿病發病中的作用備受關注。近日,一項由西安交通大學與瑞典克里斯蒂安斯塔德大學聯合開展的研究為乳制品與糖尿病的關系提供了新見解。
乳制品的“雙面效應”:發酵與非發酵差異顯著2025年4月3日,發表在《美國臨床營養學雜志》上的"Dairy intake,plasma metabolome,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的研究論文。研究指出,不同類型的乳制品對2型糖尿病風險的影響截然不同。團隊基于大規模人群數據分析發現:
風險增加:大量攝入非發酵乳制品(如牛奶)和奶酪與糖尿病風險上升相關。
保護作用:發酵乳制品(如酸奶)、奶油和黃油則可能降低患病風險。
這一發現挑戰了傳統觀念——盡管乳制品普遍富含蛋白質、鈣等營養素,但其加工方式可能顯著改變其健康效應。
為何發酵乳制品更優?
研究人員推測,發酵過程可能是關鍵差異點。酸奶等發酵乳制品含有益生菌和活性代謝物,可能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改善胰島素敏感性發揮保護作用。而非發酵乳制品中的某些成分(如乳糖或特定脂肪酸)在高攝入量時可能對代謝產生負面影響。此外,奶酪的高脂肪、高鹽特性或許也參與了糖尿病風險的提升。
實踐建議:理性選擇乳制品
基于研究結果,團隊建議:
優先選擇發酵乳制品:如無糖酸奶、克菲爾等,每日適量攝入。
控制牛奶和奶酪攝入量:尤其是糖尿病高風險人群(如肥胖、有家族史者)。
關注整體飲食模式:乳制品僅是糖尿病防控的一環,需結合高纖維、低糖飲食和運動。
研究意義與未來方向
該研究首次系統分析了乳制品亞類與糖尿病的關聯,為個性化飲食指導提供了依據。不過,作者也指出,仍需更多實驗驗證因果關系,并探究具體機制。例如,不同人群對乳制品的代謝反應是否存在差異?發酵工藝如何優化以增強健康效益?
結語
這項研究提醒我們,乳制品的健康價值不能一概而論。在追求營養均衡的同時,科學選擇乳制品類型和攝入量,或許能成為預防糖尿病的新策略。對于消費者而言,關注食品標簽(如是否發酵、含糖量)和自身代謝狀況,將是更明智的做法。
(注:具體飲食調整請咨詢專業醫師或營養師,尤其糖尿病患者需個體化管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