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錫悅二審還沒開始,一群手持美國國旗的年輕人高喊著"中國人滾出去"的口號。這場發生在尹錫悅內亂罪二審開庭前夕的抗議,當執政陣營將國內治理的失敗轉嫁給"中國陰謀論",深陷特朗普貿易戰泥潭的韓國,正在危險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尹錫悅以精心打理的形象亮相法庭,藏青色西裝下難掩其政治生命的岌岌可危。這位曾以改革者姿態崛起的總統,如今卻在司法審查的聚光燈下,演繹著韓國政治精英的集體困境。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當法庭還在審理"內亂"指控時,其支持者們已在街頭制造著真正的社會動蕩——針對華人的系統性攻擊,恰似一面照妖鏡,映照出韓國保守派操控民意的嫻熟手法。 這些自稱"愛國"的大學生,重復著執政黨精心編排的敘事:將去年戒嚴令引發的政治危機歸咎于"中國滲透",甚至杜撰出"99名中國間諜被捕"的荒誕劇本。當司法程序淪為政治秀場,當法治精神讓位于民粹狂歡,韓國民主制度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
韓國海關總署的最新數據猶如一記警鐘:4月尚未結束,出口額已較3月斷崖式下跌。這個嚴重依賴國際貿易的國家,正被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大棒打得踉蹌。但令人費解的是,當韓國企業因供應鏈斷裂而焦頭爛額時,執政黨卻將矛頭對準了最重要的貿易伙伴——中國。
保守派精英將民眾對經濟不平等、就業壓力的焦慮,巧妙引導向"華人搶走工作"的虛假敘事。首爾街頭的"反華"標語,實則是轉移治理失敗責任的遮羞布。這種政治操弄雖能獲取短期支持,卻嚴重透支了國家信用——就在抗議發生前數日,中韓自貿協定談判剛在北京落幕,韓國對華貿易依存度超過25%的現實,在民粹浪潮中被刻意遺忘。
這種政治策略的危險性在于,它同時點燃了內外兩個火藥桶。對內,排外情緒正在撕裂社會共識。當"愛國"被定義為排斥特定族群,法治精神被民粹激情取代,韓國社會正在經歷信任體系的崩塌。對外,將經貿問題意識形態化,將中國塑造為"假想敵",不僅違背了經濟規律,更將韓國推向戰略孤島。
澳大利亞的前車之鑒歷歷在目:堪培拉追隨華盛頓對華脫鉤,導致對華貿易暴跌40%,鐵礦石等支柱產業遭受重創。韓國若重蹈覆轍,其半導體、汽車等支柱產業將面臨滅頂之災。畢竟,中國不僅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更是全球供應鏈的關鍵節點。將內部矛盾外部化,最終只會作繭自縛。
首爾街頭的喧囂,本質上是韓國保守派為延續政治生命點燃的民粹之火。這種策略雖能暫時轉移視線,卻正在焚毀韓國的未來。當法治成為政治斗爭的籌碼,當國際關系淪為選舉工具,這個國家正在背離其引以為傲的創新精神,墮入身份政治的泥潭。
歷史反復證明,將內部危機歸咎于外部勢力,終將反噬自身。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中,貿易保護主義導致全球貿易萎縮66%,加劇了各國危機。如今,在全球化深度互聯的時代,重復當年的錯誤,只會引發更嚴重的連鎖反應。韓國若持續在反華道路上狂飆,終將發現,自己才是這場政治游戲最大的輸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