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8月30日,新四軍第2師師長羅炳輝在給戰士們講《如何才能百發百中》的射擊課時,講了一個自己在打軍閥時“一槍命中三個半敵人”的故事。
羅炳輝
他說,在他當排長期間,有一年夏天與軍閥作戰,任務是破壞一座橋梁,阻滯敵人的前進。當時全排只有十七人,七八條槍,還只有三支能打響。那座橋有一丈多高,寬一尺左右,是個重要的口子,當時想把橋徹底破壞,但手中沒有爆破器材,想去找已經來不及了,敵人已經逼近。
羅炳輝決心將戰士們埋伏起來,等敵人走近了再對其殺傷,延緩敵人進攻時間。他的想法是,敵人來時,悄悄埋伏,待其尖兵班過來后,白刃解決,換取槍支彈藥。于是他帶人在與橋頭成直線,距離約60米遠的小土堆后隱蔽起來。
不久敵人尖兵班過橋了,一共七個人,其中五個人成一路縱隊正直朝羅炳輝他們隱蔽的地方走來,羅炳輝瞄準第一名敵人的胸部,一槍打過去擊倒了四人,其余三人分別被他的手下制服。后來戰斗結束后,下河撈起三個已經死掉的敵人,發現他們全被子彈穿透,彈著點均在胸腹部,第四個被射中肋部受了重傷,所以說是“三個半敵人”。
敵人的后續部隊一看不妙,迅速縮回,與羅炳輝他們隔河對射。羅炳輝說,他后面又向敵人打了幾槍,全部命中。他們排用繳獲來的武器與敵人戰斗到傍晚,敵人見撈不到便宜,丟下幾十具尸體,撤離了陣地。此戰,羅炳輝他們繳獲了十一支槍,自己無一傷亡。戰后,受到了上級的獎勵。
羅炳輝是我軍有名的神槍手,用他自己的話說,實戰中他百分之八十以上可以命中,抬手打樹上的喜鵲、老鴰、烏鴉、斑鳩十拿九穩。他去部隊視察,經常當眾擊落樹上的喜鵲、老鴰等移動的小目標,目的就是給戰士們一個刺激:射擊技術可以提高的,只要好好練,你們也可以達到我這樣的水平!
羅炳輝
現在想想,這些經常在今天的神劇中才能看見的“精彩”鏡頭,原來羅炳輝是真的可以做到的。那么,羅炳輝的槍法為什么會這么好呢?
羅炳輝,1897年12月22日出生于云南省今彝良縣大河區阿都鄉偏坡寨一個貧窮的漢族農民家庭。從小性格就比較剛烈,天不怕地不怕,敢和地主惡霸們對著干。一次村里的豪紳上門欺負他們家,被羅炳輝臭罵了一頓,豪紳對他不依不饒,揚言報復。于是羅炳輝就到縣城去告狀,結果自然是搞不贏那個惡霸,在羅炳輝內心就種下了仇恨的種子。
為了學本領報仇,他決定去當兵。十八歲那年(1915年),他不顧家人的反對,以驚人的毅力,用時12天,步行千余里,偷偷跑到昆明去當兵。由于沒錢沒關系,他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當時云南軍閥唐繼堯部當了兵。
參軍后,他十分珍惜來之不易的當兵機會,訓練十分刻苦。
當時滇軍的軍官多數是從云南陸軍講武堂或保定軍官學校畢業,也有是從日本陸軍大學學習回來的,這些經過正規軍校培訓的軍官對士兵的訓練非常嚴格。按照當時的規定,士兵三個月就要考一次,成績好的才可以得到提升。
羅炳輝訓練十分刻苦,三個月后他以優異成績考升為二等兵,又過了三個月,考升為一等兵,再過三個月,他考升為上等兵(即副班長職務)。就這樣,他又經過三等下士、二等下士、一等下士……一步步靠訓練成績優異迅速提升。
羅炳輝
當時的滇軍士兵訓練科目有很多,比如操典、射擊、器械等等,但羅炳輝投入精力最多的是射擊。他認為射擊是殺傷敵人保存自己的好法寶,并帶著“知恥近乎勇”的心理去訓練,感覺如果練不到每發必中就是軍人的恥辱。
從此他和射擊較上了勁,他的訓練方法非常科學。首先是練體力,他很注重練習臂力和握力,利用空閑時間去翻單杠,舉槍持久瞄準,以求舉槍有力,能在射擊時穩固不動;其次是練習瞄準,他除了上級規定操課時瞄準的固定和移動目標外,自己還看見什么就瞄什么,尤其注意瞄一些比如斑鳩、喜鵲等移動的中小目標,久而久之就養成了見物就瞄的習慣;最后是很注重掌握射擊技術,他經常向別人請教氣候、風向、彈道、來復線、瞄準具等對射擊的影響,力求鉆研透,掌握準。
不僅如此,他還在射擊的輔助訓練項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比如練目測距離,常常假設目標,先用目測,然后再用步測,再將單步變成復步來核對距離量的準不準,可以說是把現有的條件用到了極致。再比如,練擊發時的呼吸,他的經驗是邊均勻呼氣邊擊發。
到后來,他自己講,之所以選擇些小的會動鳥類練瞄準,是為了戰時能夠擊中敵人的頭部。練到最后,他在打斑鳩、喜鵲等鳥類時,基本能夠做到打在翅腋下,不擊中要害,通常偏差不大。可見槍法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了。
有了這樣的訓練勁頭,在學兵訓練中,他的射擊成績進步最快,一日比一日上進,職務也一路攀升,從學兵很快就到了排長、連長。即使當了軍官,羅炳輝也同樣對射擊練習堅持不懈地。
戰斗中,在不影響指揮的情況下,他非常喜歡組織兩三個射擊技術精湛的戰士組成一個小組,鉆在溝崖內或埋伏在小樹林內,領導他們進行偷射,專門射擊敵人的指揮官、機槍手等重要目標。他所采取的這個戰術,也就是后來戰場上普遍采用的狙殺戰。這樣的戰術,在當時的條件下,恐怕也只有自身射擊技術精良指揮員才會自覺地采用吧。
羅炳輝先是在舊軍隊中服役,在接受了共產主義思想之后,于1929年入黨,同年在江西吉安率眾起義,參加紅軍。歷任過紅十二軍軍長,紅九軍團軍團長,新四軍支隊司令員,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師長、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等職。
客觀上來講,當時的新四軍戰士軍事技術是參差不齊的,尤其是射擊技能更是不太樂觀。用羅炳輝的話說是“戰斗中,天上一槍,地下一槍,左右瞄差太大,浪費彈藥,命中殺傷率小”。這中間有戰士訓練不重視的原因,也有彈藥緊缺訓練受限的原因。
新四軍時的羅炳輝
作為師長的羅炳輝,看到這些情況很著急,為了使戰士們能夠認識到精確射擊在戰場上的重要性,他舉了一個通俗的例子。
他說,人餓了要吃飯,飯是由碗里經手撥到嘴中,咽下飽腹;若是不用嘴巴,而從眼睛、鼻子或者耳朵灌進去,是否可以?你們肯定很干脆地說不可以,不從嘴巴進飯人會餓死的。那么,由此推延到射擊問題,你開槍是為了打到敵人的身上,絕敵人的狗命,自己才能保存而存活。相反如果你開槍打不到敵人身上,敵人反過來會用射擊要了你的命。盲目無頭緒的不向口中扒飯,就如同盲目無頭緒的射擊一樣,都會要了你的命。通過這樣的比喻,就把練好射擊技能與“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道理講得淺顯易懂了。
他還說,如果大家都能夠做到射擊精良,雖有數倍于我的敵人,若能沉著應戰,靠著對敵人的有效殺傷,操勝算還是不成問題的。這就把射擊技術是否精湛與戰爭的勝敗辯證關系說清楚了。
所以,從羅炳輝的射擊技術高超這個事可以看出,任何一種技術,要想使其成熟和得心應手,既無神話,也無秘訣,關鍵就在于久練和巧練。
羅炳輝將軍紀念館
可惜的是,1946年6月份,羅炳輝因腦溢血昏迷,搶救無效逝世,年僅49歲。奮戰一生的戰將羅炳輝,最后病倒在抗日戰爭,將畢生獻給了祖國和人民。1994年8月,他被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