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胃與大腦息息相關
4年前,28歲的小艾經歷了嚴重的胃痙攣,白天痛得直不起腰,晚上也常常被痛醒,甚至上廁所的時候也很痛。男友的母親剛剛死于癌癥,她以為自己胃痙攣是因為心理壓力過大,不安得甚至有了妄想癥,這讓她的愛情也受到影響。
小艾去看醫生,診斷結果是,她得了腸易激綜合癥(IBS),一種腸胃失調,通常稱為“結腸痙攣”。醫生建議她改變飲食。
這個診斷證明艾米的胃痛的確與心理相關。過去很多有胃痙攣和腸胃炎類疾病的病人被歸入‘神經官能癥’,今天我們知道,胃里發生的變化會影響到大腦,并通過釋放不同的化學物質對我們的情緒產生重大影響。通俗地說,腹部和大腦之間有很多高效的通訊線路,其中一方出問題,另一方可能會受到嚴重影響,雙方的關系甚至是交互的。
70%的女性有腸胃不適,其中很多是慢性病,這種病可能是因為攝入的食物引起了大腦混亂,也可能是反過來,由大腦混亂引起腸胃不適。
根據國際癌癥研究署2008年世界癌癥發病與死亡報告,結腸癌、直腸癌在女性普遍患的癌癥中排名第二,在致死的癌癥中名列第四。雖然引起結腸癌的確切原因尚未明確,但有一點是明顯的:缺乏營養的飲食,比如攝入過量的糖、毒素和精加工的谷類食物,會造成胃腸內生態失調,引起腸內微生物群紊亂,身體的免疫力下降。吸煙和吃精加工的肉類食品,都會把你患結腸癌的風險提高20%。不要吸煙,多吃糙米、扁豆等食物,補充多種維生素。如果有便血癥狀,要及時檢查。
了解你的第二大腦
想一下,你對自己的腸了解多少?如果用顯微鏡觀察一下,很可能被驚到,里面有數不清的微小細菌或微生物群,很多微生物群的形狀象小小的熱狗香腸。自從出生那天起,這些微生物就開始在你的腸內快速繁殖,并分成無限多的類別,一年或更長時間后,它們成為活躍的、跟人體健康密切關聯的一部分——腸道微生物群。這個群大約有1.3公斤,跟一只吉娃娃犬的體重大致相當,而且跟你的指紋一樣獨一無二。身體的其他部位也有微生物群,包括生殖器,專家們估計人體內微生物的數目很可能比人體細胞多。
腸道微生物群對生命非常重要,它幫助身體從食物中提取營養,讓細胞組織有規則地發展,并殺死入侵的有害細菌。腸內的安全保護是由人體內獨立的“警隊”——腸神經系統進行的,這個系統的運行并不受大腦的控制。腸道微生物和腸神經系統一起組成了“第二個大腦”。比如,通常跟大腦相關聯的激素和神經遞質如多巴胺、血清素等也可能由“第二大腦”分泌。實際上,腸道分泌的激素比身體其他部位分泌的激素都多,具有穩定情緒作用的血清素有95%是由腸道供應的,這意味著當腸道功能失調時,你可能會遭受情緒困擾之苦。
后來,小艾在醫生的指導下定期鍛煉,控制壓力,調節飲食,避免吃太油膩的食物,現在已經好多了。從她的病例來看,腸胃與大腦的影響是雙向的。很多情緒會影響胃腸道的活動,恐懼可能導致腹瀉,抑郁可能導致食欲不振,便秘會加劇腸易激綜合癥,傷心會引起腹痛,輕度憂慮會引起便秘。可以把第二大腦想象成反映內部狀態的另一張臉。
大腦與腸胃之間的聯系有驚人的力量。比如,90%有腸易激綜合癥的人,也有精神健康障礙。一項研究發現,當抑郁的人服用某種胃藥時,不管他有沒有腸道問題,他的精神健康都會得到改善。
大多數的腸道微生物群還沒進化到可以容忍現代垃圾食品的程度,處理食物的過程會殺死健康細菌,讓它們的不健康兄弟入侵。壓力過大、飲酒過量和服用過多的抗生素藥也會破壞有益細菌,使人體脆弱、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
但是,讓腸胃回歸平衡并不難,有個“腸友好4R計劃”——去除(remove)、替代(replace)、再接(reinoculate)、修復(repair),包括把垃圾食品換成有益于微生物生長的食品和補充物,如富含纖維素的食物。
其中,“走出去”是最容易做到的有效方法,去室外接觸有益細菌,或者練習瑜伽、做些減壓鍛煉,讓你的神經系統平靜下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