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奔涌,紅巖精神激蕩育人初心;山城疊翠,教育強市擘畫時代新篇。
2024年,重慶教育謀篇布局、架梁立柱,召開五年一度的全市教育大會,簽署教育部、重慶市戰略合作協議,出臺《重慶加快建設教育強市推進教育現代化規劃(2024—2035年)》,形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部市同向發力,市區聯動推進教育強市建設的生動局面。
一年來,重慶教育積厚成勢、多點突破,一體推進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全力打造標志性成果,工作經驗在全國教育系統交流61次、推廣162次,獲批教育重大改革33項、重大平臺7個、重大項目52個,教育發展總體水平進入全國中上行列、西部第一方陣。
走過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重慶教育以敢為、敢闖、敢干的魄力,繪好并實施新時代教育強市建設“158N”體系架構,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
黨建領航 固本鑄魂
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
辦好教育,關鍵在黨。
如何以高質量黨建引領教育高質量發展?近年來,我市教育系統毫不放松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旗幟鮮明抓黨建引領,用實黨建統領“885”工作體系,深入推進清廉學校建設。縱深推進新時代高校黨建“雙創”行動,培育全國高校黨建“雙創”單位154個,高校黨建“雙創”單位數量位居西部第一。中小學校黨建質量提升“五雙工程”經驗做法入選2024年中國基礎教育創新案例并在全國推廣,以高分答卷成功創建“紅巖先鋒·模范機關”。
答好“強國建設、高校何為”的時代命題。
我市聚力推動高校黨的全面領導制度化、全面從嚴治黨長效化,全力打造新時代“紅巖先鋒”變革型高校組織,探索健全激發高校黨組織書記創造性張力的“三項機制”(培訓賦能機制、賽馬比拼機制、考核評價機制),推動了黨建統領優勢的層層放大和黨建工作效能的整體躍升。
踐行“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
通過深入實施中小學校黨建質量提升“五雙工程”(“雙帶頭人”工程、“雙創建”工程、“雙培養”工程、“雙強化”工程、“雙規范”工程),我市中小學持續增強頭雁領航力、政治領導力、黨員戰斗力、思政引領力、基層組織力,擦亮了具有重慶辨識度、全國影響力的“黨建名片”。
重慶是紅巖精神的發源地,擁有獨特的思政教育資源,承載著厚重的歷史底蘊,對思政育人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一年來,我市以持續擦亮“紅巖思政”育人品牌為牽引,通過打造具有“紅巖味”的思政精品課程群、推出《行走·紅巖》系列思政實踐大課、成立“紅巖思政”教育聯盟、建設并建好“紅巖特色學校”“紅巖院系”“紅巖班級”等行動,讓紅巖思政育人體系更加立體、多元、豐盈。
思想政治教育是引領青少年筑牢理想信念、塑造正確價值觀的重要途徑。與此同時,我市還守正創新實施“時代新人鑄魂工程”“大思政課”建設工程、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思政隊伍建設攻堅行動等一攬子重點舉措,不斷開創新時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一年來,我市“紅巖思政”工作經驗在全國交流6次;創新“紅巖思政”育人實踐改革項目入選2024年重慶市改革創新成果;高校26個項目入選教育部2025年度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綜合改革與精品建設項目……黨建領航下,我市積極培育思政育人品牌,凝聚起強大的思政引領力。
服務發展 擔當作為
在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中挑大梁
辦教育、興科技、育人才。
堅持教育科技人才的一體化發展,是黨中央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通過一體化發展,開辟新領域新賽道,塑造新動能新優勢,重慶如何行動?
我市圍繞服務支持國家戰略需求和現代化新重慶建設需要,聚力打通束縛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的“堵點卡點”,主動適應重慶市“416”科技創新布局和“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建設需要,建設特色高水平大學,加快“雙一流”建設,大力培育支撐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學科專業生長點。
圍繞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建強學科專業,圍繞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加強引進培養,我市積極探索跨學校、跨學科人才交叉培養,強化專業建設與產業結合,與經濟發展結合,與社會結構相結合,完善高端人才引進機制,促進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有機銜接,加快培養國家戰略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為進一步增強教育科技支撐力,我市搭建高能級科創平臺,深化產學研合作,把教師和學生放到“看得見硝煙”的產業場景中去實踐,尤其是2024年啟動的“教育強市區縣行”,服務3247家企業,解決技術問題3000余條,實現區縣“出題”、高校“答題”、市場“閱卷”。
今年3月,最新ESI數據顯示,重慶高等教育再創里程碑式突破:重慶大學計算機科學、西南大學植物與動物學兩大優勢學科首次躋身全球前1‰行列。
2024年,我市建成高水平新工科、新醫科、新文科、新農科“四新”高校13所;新增ESI世界學科排名前1%學科11個;環大學創新生態圈增至10個;新增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授權點通過率全國第1,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增至13個。
我市還圍繞提升市域創新效能增強策源能力,健全新型舉國體制開展有組織科研,重慶成為全國首批籌建高等研究院省市;納米時柵技術性能水平實現國際領先,海扶刀成為全球首臺體外聚焦超聲腫瘤治療系統……
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以“頂天立地”的自覺,服務“國之大者”、力行“民之關切”,重慶教育正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優質均衡 惠民有感
聚焦民之所望所盼所需全方位發力
“中國式現代化,民生為大。”
將教育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聚焦民之所望、所盼、所需,我市不斷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讓教育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眾。
回應民之所望,抓資源配置促優質均衡。我市加快完善城鄉一體、布局合理、公益普惠、安全優質的學前教育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和優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系,擴大優質基礎教育供給。一年來,新增基礎教育公辦學位8.4萬個,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達95.2%,學區制、集團化辦學覆蓋率超80%,優質高中資源覆蓋率達75%,并全面啟動有組織的跨區域緊密型“教共體”建設,有效緩解了學位焦慮、質量焦慮。
渝中區獲評全國學前教育普及普惠區;北碚區朝陽小學開設近百項社團活動,為學生個性化成長“量身定制”;重慶高新區全力打造“智慧協同?共育未來”家校社教聯體品牌,為成長筑牢堅實基礎……這一幕幕場景成為以教育民生的“小切口”撬動城市發展“大格局”的生動注腳。
回應民之所盼,抓問題治理促良好生態。我市持續推動教育減負,規范社會事務進校園,全面提升課堂教學、作業設計水平和課后服務質量,持續鞏固擴大“雙減”成果。同時深入推進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基礎教育規范管理、校外培訓監管護苗、校園食品安全和膳食經費管理整治等專項行動。今年春季新學期,我市進行全面部署,下好體質強健“先手棋”、走好校園足球“育苗路”、唱好美育浸潤“主旋律”、答好衛生健康“民生卷”、上好國防教育“必修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回應民之所需,抓體制機制促充分就業。為推進高校畢業生高質量充分就業,我市著力健全完善分階段、全覆蓋的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體系,不斷增強就業指導實效性,并大力推動西部(重慶)科學城大創谷等雙創載體建設,落實各項優惠政策,吸引帶動更多畢業生參與創新創業。持續辦好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等品牌賽事活動,也逐步釋放出大學生創業示范引領效應。
從破解“入園難”到疏解“就業憂”,從規范教育生態到護航全面發展,重慶教育發展的每一步都踏在民心所向處,為青少年成長發展鋪就公平而有質量的道路。
瞄準產業 提質領跑
聚優勢特色打造全國職業教育重鎮
今年2月,我市正式發布《重慶市職業教育專業與重點產業適配度分析年度報告(2024)》。據《報告》顯示,我市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重點產業匹配度達88%,年均調整專業布點5%,呈現出三大亮點:服務國家戰略能力增強、區域產業支撐作用凸顯、動態調整機制成效顯著。
“重慶制造業基礎較好,科教人才資源豐富,要著力構建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聚焦服務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我市職業教育領跑之勢正加速形成。
起勢于“互動”:教育部與我市在職業教育領域相繼實施中澳(重慶)職業教育與培訓項目、職業教育體系國家制度建設試驗區建設、技能型社會建設(2021)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新模式(2023)四輪部市共建,部市共建深入推進為重慶職教發展帶來了更多機遇。
增勢于“驅動”:市委、市政府率先將打造市域產教聯合體作為社會民生領域唯一的重大改革項目,在全國率先出臺《改革實施方案》,貢獻出“分層級組建、實體化運行、數字化治理”的聯合體建設重慶方案,分層分類組建國家級市域產教聯合體1個、市級36個,以“開放”匯合作之力、以“共享”賦發展之能。
成勢于“聯動”:職業教育是先進制造業、產業鏈集群、高技能人才的“接口”,把握“需求牽引”“精準對接”“提升效益”三個關鍵要素,我市對接打造“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調整優化專業,目前,全市職業教育專業群匹配3大主導產業、3大支柱產業數量較多,平均每個產業集群有10個以上專業群支撐,為全市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電子信息制造業提供70%以上新增勞動力。
我市以職教本科、高職“雙高”和中職“雙優”等重大項目為牽引,推動職業教育綜合實力實現整體躍升:以位居前列的綜合績效高水平建成10所國家“雙高”院校;川渝兩地248所職業院校、299個企業建成職業教育協同發展聯盟9個;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學生和教師類比賽持續領跑;中職、高職和本科對口貫通分段培養機制不斷完善;組建職教國際合作平臺10個,建成特色境外辦學項目22個……
乘著國家重大戰略、現代制造業集群轉型升級的東風,我市正全力以赴把打造全國職業教育重鎮的“施工圖”轉化為“實景圖”,力爭入選國家“新雙高”建設單位10所,打造全國有志學生獲得“一技之長”首選地。
深化改革 落地生根
教育改革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學生
2024年,重慶教育系統以義務教育“入學一件事”改革為牽引,繪就教育改革的幸福新圖景。全市57.5萬名義務教育新生通過線上入學實現“指尖報名”,家長評價40.1萬條中99.2%給出四星、五星好評,選樹為國務院“高效辦成一件事”典型案例并全國推廣。
這是我市深化教育改革中鮮活的“立體剪影”。
改革是教育發展活力之源,重慶如何讓改革創新“關鍵變量”成為高質量發展“最大增量”?
以刀刃向內的勇氣推進深層次變革。
我市在全國率先印發《重慶市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若干措施》后,不斷完善五大主體評價機制,旨在切實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營造健康教育生態。
以向新求變的力度推進數字化改革。
對標落實數字重慶“1361”整體架構,我市聚焦打造中西部數字教育“風向標”,在平臺賦能、資源供給、融合創新、數字治理等8個方面持續發力,縱深推進國家智慧教育平臺整省試點,“惠學生”等5個重大應用貫通運行,有效推動教育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教育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面深刻、多域發力的變革。例如在教師隊伍建設領域,健全“育師”“強師”“惠師”“尊師”工作體系,通過國優、優師、師范教育協同提質三大計劃,打造出教師教育改革“重慶樣板”。再如考試招生制度方面,高考綜合改革平穩落地形成“文理融通、多元錄取”新格局,并在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中率先開展省級聯合命題改革,推動自命題“減量提質”。
改革永無止境,創新未有窮期。
當前,重慶正對照教育強國“六大特質”,持續挖掘稟賦優勢,持續強化部市互動、強化改革驅動、強化產教聯動,聚力打造更多“西部領先、全國進位和重慶辨識度”的高水平標志性教育改革成果。
同頻共振 開放致遠
在教育合作中奔赴互鑒共贏新征程
在重慶奮力打造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的背景下,重慶教育以“開放”為帆,以“協同”為槳,通過成渝協同、省際聯動、國際合作“三重維度”,鋪就一條教育發展與戰略服務同頻共振的發展之路。
在推動成渝教育協同發展方面,重慶積極實施《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教育協同發展行動計劃》,布局建設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試驗區、職業教育融合發展試驗區,切實落實成渝兩地流動人口義務教育同城化待遇政策,有力促進了區域教育資源共享與協同共進。
在省際教育聯動協作層面,重慶深化渝藏、渝新、渝魯等教師協同創新,積極推進“組團式”教育人才援藏,幫扶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現區域名師名校教學資源廣泛共享,為提升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貢獻力量。
教育開放合作、一路勇往向前。
為更好服務重慶打造內陸開放綜合樞紐,為加快構建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留學之地,我市從三個緯度持續發力:
持續匯聚全球資源“鑄引擎”,成功引進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俄羅斯莫斯科國立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增至69個,位居西部第二;持續提升國際影響“育品牌”,“留學重慶”成為首批全球推廣的六個重慶品牌之一,來渝交流學習的外國青少年超過9000人,舉辦海外辦學機構和項目51個,“職教出海”向世界貢獻重慶智慧;持續深化區域協作“強支點”,成渝共推130余個重大項目,重慶、哈密27所學校結對共建,渝港澳姊妹學校總數增至45對,以高標準教育開放推動高水平內陸開放。
從成渝雙城協同到跨省多元合作,從“職教出海”到“留學重慶”,以教育為紐帶,多層次協作網絡正在織密并鋪開。
錨定強國使命,勇立時代潮頭,重慶教育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更加堅定的步伐,與城市發展的澎湃脈搏同頻共振,與國家前行的宏大征程同向偕行,全力投身教育強市建設,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重慶篇章。(王小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