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張雪峰在直播間的那段話時,屏幕外無數家長和學生仿佛被擊中了內心最柔軟的痛點。他直言不諱:"當下找工作最難的群體,就是普通本科畢業生。" 這句論斷,像一柄鋒利的手術刀,剖開了當代就業市場殘酷的真相。
張雪峰在分析中條分縷析:985 高校的本科生自帶光環,保研、考研通道暢通無阻,進入科研院所搞研發也是順理成章;專科生憑借實打實的技術傍身,在藍領市場同樣能找到立足之地。唯獨卡在中間的普通本科畢業生,陷入了尷尬的兩難境地 —— 既缺乏高端崗位所需的學術深度,又沒有熟練的實操技能,真正成了就業市場里 "高不成低不就" 的夾心層。更值得深思的是,普通研究生的處境也不容樂觀,當學歷不再稀缺,"普通" 二字就成了競爭力匱乏的代名詞。
在這個全民焦慮的時代,每個家庭都在教育賽道上瘋狂內卷。可殘酷的現實是,真正能考入 985、211 的學生,往往本就天賦異稟,他們的成功或許更多源于天資與悟性,而非單純靠刷題和補課堆砌。數據顯示,去年 985 高校的錄取率僅為 1.59%,這意味著超過 98% 的考生注定與頂尖學府失之交臂。那些耗盡心血、從小學補到高中,最終只考上普通本科的孩子,雖然吃盡了苦頭,花費了大量金錢,卻在就業市場上敗給了輕松就讀大專的同齡人。
這種現象,在我身邊就有鮮活的例子。我的侄兒,從小學習成績平平,中考失利后連普通高中都沒考上。作為普通工薪家庭,我們既沒有人脈也沒有資源,只能無奈將他送進家附近的鐵路技校。這是一所 "3+2" 模式的學校,三年本地學習,兩年省城深造。送他入學時,全家人都沒抱太大期望,只盼著他能平安長大,別染上賭博、吸毒等惡習。
沒想到進入技校后,侄兒仿佛一夜之間懂事了。當其他同學還在渾渾噩噩度日時,他卻成了班里少有的勤奮學生。五年學業完成后,他順利通過校招進入鐵路局。如今轉正后的他,每月到手工資超過 8000 元,比家族里所有長輩的收入都要高。雖然他常抱怨工作辛苦,需要值夜班,但我們都打心底為他高興。對比那些同樣剛畢業的本科同學,有的還在四處投簡歷、跑招聘會,即便找到工作,待遇和穩定性也遠不如他這份央企的工作。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意識到,教育內卷不應成為綁架孩子的枷鎖。與其逼著孩子在不擅長的領域死磕,將他們推向抑郁、焦慮的深淵,不如尊重每個孩子的獨特天賦,給予他們自由發展的空間。畢竟人生的賽道從不只有一條,適合自己的路,才是最好的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