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乾和祥茶莊博物館舉行的讀書會現場。
乾和祥茶莊博物館陳列的茶文化老物件。
4月21日,青磚灰瓦的乾和祥茶莊,清甜的茉莉花香裹著春風沁人心脾。
山西日報、山西晚報刊發《茉莉香飄三十年——太原乾和祥茶莊堅守“20元一斤老味道”的故事》,引發眾多好評,不少人贊嘆:“這價格一聽就透著咱晉商的大氣和厚道!”“了不起,只有太原獨有的民生口糧茶,一定要支持!”“看到乾和祥上報了,實至名歸。”……
多力并發 保低價茶葉堅持供應
堅守“20元一斤老味道”,企業不會虧損嗎?這民生茶葉是賣給誰的?帶著讀者的問題,山西晚報記者采訪了乾和祥茶莊經理張俐麗。
她輕撫茶包,告訴山西晚報記者,義利相濟,是乾和祥立足太原百年之久的生存智慧。20元一斤茉莉花茶,上世紀90年代上市時有盈利。十多年后,這個價格與原料成本持平,考慮到雖掙不到錢,但購買者不少,乾和祥咬緊牙關保供。漸漸的,隨著采茶運茶人工費用上漲、茉莉花價格上漲,市場上的茶商不再銷售此類型茶葉。
購買20元茉莉花茶的多是收入不高的老年人。一直有人好奇,為啥貼錢也要賣,張俐麗說:“賬沒法算,茶湯里飄著的可不只是茉莉花香。”
她解釋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感覺器官開始退化,喝茶要煞口,這就會越喝越苦、越喝越多,不少老年人就愿意買低價位的粗老茶。我理解他們,不是說我們高大上,是因為我們是集體企業,是中華老字號,不能光以賺錢為目的,所以從不去算賠了多少,就當作我們在履行社會責任。”
張俐麗說,長期以來支撐這款20元一斤茉莉花茶的原因,一是乾和祥茶莊穩定的供應鏈,乾和祥和福建、廣西等多地茶場合作建立了生產基地,茶場專供特制;二是茶莊經營六大類百余種高中低檔茶葉,日零售額達萬元以上,統籌兼顧下來,可以支撐。此外,仰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乾和祥茉莉花茶融萃(拼配)技藝”,張俐麗和老師傅們反復拼配,指尖摩挲間,苦澀與甘香悄然調和。
如此一來,茶不僅價格不變,品質和味道也一如從前。
可以看出,這些賠本銷售的低價花茶,茶莊并未大肆聲張,只在貨架底層放三五包,且單人單次限購1斤,不炒作,不招徠,每年的銷量固定在一萬斤,怕的就是被比價黨獵奇哄搶,導致真正有需要的老人買不到。
所以,堅守老味道還得益于百年晉商誠實守信、義在利先的文化基因,得益于“務實經營、經世濟民”的新晉商的智慧與情懷。
乾和祥在太原名氣大,客人多。店里百元以下的茶葉,熟客都知道,他們說,倒貼成本托底民生,透著咱晉商的大氣和厚道。
在乾和祥人心里,20元一斤的茶一般是固定的老人在買,別的茶客并沒有因此而“薅羊毛”,給有需要的低收入人留著,體現了太原人的實誠和善良。
齊力護航 助百年老字號茶香彌漫
乾和祥茶莊的故事見報,許多人表達了對茶莊的情意。聽到那么多真情流露的喜愛,乾和祥茶莊一再表示感謝,正是眾多信任與熱愛,讓乾和祥茶香一傳百年。
太原市民馬敏志女士今年52歲,是乾和祥的老顧客,從爺爺奶奶一輩起就開始喝乾和祥的茉莉花茶,全家四代人都是乾和祥的“粉絲”,和乾和祥結緣少說有八九十年。馬敏志動情地說,她也記不得每年要買多少次茶葉了,乾和祥的茉莉花茶濃釅、煞口,百年不變的茶香陪伴了全家幾代人的歲月,它不僅僅是一個茶葉店,更是一家人的記憶和情感。
馬敏志的父親馬老爺子今年84歲,個子還沒有茶莊柜臺高的年齡就開始到乾和祥買茶葉,一輩子只認這盞茉莉香,還特意寫過自己和乾和祥的故事在報紙上發表。老爺子喝過乾和祥的各種茉莉花茶,以前家庭經濟條件有限時喝20元一斤和更便宜的,現在喝的是一百多元一斤的。
馬敏志回憶,她小時候,家里的大搪瓷茶缸子里沏著乾和祥的茉莉香,兩個哥哥大熱天回家后一人抱個大缸子咕咚咕咚地喝,她看著那個香啊,也趕緊喝兩口下肚,頓感神清氣爽。自己喝乾和祥,送親朋好友也選乾和祥,在哈爾濱工作的兒子每每回太原也總是要帶走一斤乾和祥的茶。
“我是不好意思當面和人家說這份感情,用行動表示心意吧,包茶付錢就走人。”馬敏志笑著說。
像馬敏志一樣的顧客還有很多,網友“凝露365”說乾和祥是自己喝了50多年的老店,主動錄制推送乾和祥茶莊的小視頻……
顧客的真愛和反饋難以計數,讓乾和祥人感念不已的還有政府、各單位的護航和助力。
張俐麗說,當年,鐘樓街封閉重修改造,乾和祥一度面臨搬遷的可能,最終“原址回遷”的政府批文讓人意外又感動。這正是太原市人民政府、太原市供銷社、太原市迎澤區委區政府傳承文化、順應民意的護航之舉,護航百年老字號青磚黛瓦的店面,護航太原人味覺記憶,護航晉商精神的新時代的活態傳承。
還有太原市迎澤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幾十年來,在質量監管、標準化建設等方面提供專業指導,協助乾和祥完善了從原材料檢驗到終端產品的全流程管理體系,助力乾和祥優化經營模式、提升質量管理水平,推動老字號品牌在傳承中創新發展。
茶莊還要感謝迎澤區商務局、迎澤區文旅局等迎澤區多個部門,在優化營商環境、推動乾和祥非遺活態傳承中展現的務實擔當。他們協助申報省級非遺名錄,開通老字號綠色通道,助力乾和祥年銷售額逐年穩步增長,幫助乾和祥持續激活發掘傳統非遺文化資源的當代價值。
賓朋滿座 打造城市文化客廳
這些護航之舉,尤其是原址回遷,也為茶莊博物館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2024年10月,秋陽正燦,山西省首家茶文化類博物館——乾和祥茶莊博物館開館。作為一百多年前萬里茶道的重要節點之一,乾和祥博物館展示了“萬里茶道”的多件珍貴文物,講述了晉商在萬里茶道中的堅守與努力,彰顯了老字號誠信經營、不圖厚利的經營之道和風雨變遷。
鎮館之寶是一面比利時木質玻璃座鏡,書有“陸羽贊美”四個字。座鏡來歷不俗,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慈禧太后西遷逃難。據傳,慈禧太后路經太原府時,曾在“謙和馬店”舊址處短暫飲茶歇息,感念店主招待,特贈送這面木質古鏡。謙和馬店是晉商萬里茶路在太原的驛站,后改成茶莊,原名“謙和”更名為“乾和祥”。
展示茶莊的文物一直是乾和祥的傳統。之前在舊店張俐麗就特意設了一處文物展示區,擺放柳木茶箱、十六兩銅秤盤、茶葉罐等眾多寶貝,許多上了歲數的老顧客專程來看,有的由兒女推著輪椅進來,有的是自己顫巍巍拄著拐杖進來。茶葉不會說話,但懂它的人能聽見時光的聲音。張俐麗囑咐過員工,遇到這樣的老人,要送一杯熱茶。
現在有了博物館,館場空地擺上桌椅,市民隨時可以進來喝喝茶、說說話,一起疊方方正正的斗形包。客人不約自到,有來尋找兒時記憶的市民,有研學的大中小學生,有天南海北的游客。
今年元宵佳節期間,山西省外事辦組織在太原的近30名外國留學生,走進茶莊博物館,沉浸式體驗中國茶文化和年節文化;3月14日,太原市迎澤區首場“府城漫步·品讀迎澤”讀書會在茶莊博物館舉行……
從茶莊北行千米,可見新改建的晉商博物院灰墻黛瓦。向東走10分鐘,就是大關帝廟的飛檐翹角。
居于這兩處地標之間的乾和祥茶莊,如同百年商脈的活態注腳——在歷史與當下的交匯處,照見百年前的風骨,也點燃新晉商的星光。
來源:山西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