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關稅高壓只是談判籌碼,中企全球化布局切勿自亂陣腳。
文:中外管理傳媒 王爽
責任編輯:胸懷天下
管理解讀:劉百功(“中國造隱形冠軍”評選評委、中外管理傳媒利潤倍增中心學術主任、西南財經大學西部商學院企業賦能增長研究中心執行主任)
4月初,特朗普政府正式啟動了新一輪“對等關稅”政策。此政策不但延續了先前針對中國的關稅戰略,還將關稅措施無差別地擴展至越南、墨西哥等傳統貿易伙伴,甚至連荒無人煙的南極大陸也未能幸免。
這項政策直接導致以往中國企業通過“越南制造”“墨西哥制造”等標簽來規避中美關稅的做法變得不可行。據世界銀行數據顯示,自2018年中美貿易摩擦以來,中國企業通過向東南亞和墨西哥進行產業轉移,平均節省了14.7%的貿易成本。然而,新的關稅框架通過對原產地規則的升級和供應鏈穿透審查,使得標簽式產業轉移的合規成本大幅增加,從而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
美國對全球實施的“對等關稅”,加上各國的反制措施,使得全球經濟格局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混亂局面。在這種復雜多變的背景下,中國企業面臨的挑戰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當繞道東南亞和墨西哥的道路被封鎖后,中國企業應采取何種策略?又該如何突破重圍,尋找新的發展路徑?
變局下,練好內功!
中外管理傳媒:當前全球供應鏈呈現“短鏈化+區域化”雙軌特征,在傳統轉口貿易路徑受阻情況下,您認為企業應如何重構供應鏈網絡?重點考量維度應包含哪些關鍵要素?
劉百功:我先談談,對美國推行的“對等關稅”政策的一些看法。
特朗普政府的這些舉措,本質上是一種談判手段,屬于短期行為。特朗普對各國采取的高壓政策,實際上是特朗普試圖通過高壓手段為自身謀取有利的談判條件。因此,高壓的“對等關稅”政策,應是一種短期現象。長期來看,美國雖可能仍會加征關稅,但幅度不會如此之大,最終大概率還是會通過談判來達成一個合理的關稅范圍。甚至,可能會由下一屆美國總統與中國進行對話協商。
若美國當下推行的高壓政策只是短期行為,那么企業不應因美國的“對等關稅”,打亂自身的全球化布局。我始終認為,企業應當立足中國,面向全球發展。中國人口占全球的17%,工業產值占全球的33%-35%,這決定了企業只有面向全球,才能讓產能達到最佳狀態。
在面向全球拓展業務時,客戶群體是關鍵的考量維度。企業需要深入了解出口產品所對應的客戶特征,明確目標客戶究竟是集中在美國、歐洲、日本等發達國家,還是分布于中東、中亞等國家,亦或是美洲、非洲地區。最重要的是深入分析當地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消費結構、消費能力與消費意愿。
我有一個理論:生產要素結構決定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決定收入結構,收入結構又決定消費結構?;诖?,企業必須認真分析市場,針對不同市場有區別地制定策略。
另外,市場決定供應鏈。這就引出了第二個關鍵原則——市場導向原則。企業的供應鏈需圍繞目標市場進行考量,力求實現成本最低、效率最高。若企業的客戶集中在東南亞,那么供應鏈企業就應貼近客戶,考慮在東南亞進行布局。
中外管理傳媒:在這種情況下,企業該如何尋找新的市場?
劉百功:在如今的形勢下,企業依然可以找到機會。因為在國際貿易中,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尋找客戶。
企業不能僅僅將目光局限于現有的渠道和市場。雖然美國目前是中國非常重要的出口市場,但世界其他地區的經濟在不斷發展,消費能力也在不斷增強。因此,相較于調整供應鏈結構,更重要的是調整客戶結構。
例如,企業可以依據當地的收入結構來分析消費群體特征。當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00美金以內時,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呈現何種特點;達到5000美元時,其消費習慣又會有哪些變化;而當達到12000美元時,又將展現出怎樣的特點。實際上,企業可通過分析人均GDP結構,探尋除美國和歐盟之外,未來可能成為企業消費群體的地區。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有80億人口,美國僅有3.35億人口,占比極低,不過其當前消費能力較強。因此,企業最為關鍵的是要明確目標客戶所在,甚至能夠助力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隨著這些國家購買力的提升,國際市場便不必過度依賴美國。從這個角度來看,企業不應局限于供應鏈或“對等關稅”等問題,而應著重尋找目標客戶,了解他們的需求,并生產契合他們的產品,這才是核心思路。
重視規則,適應規則
中外管理傳媒:面對歐美強化原產地規則審查,企業可以通過哪些手段實現合規性突圍?
劉百功:從長期來看,企業切不可采用短期投機取巧的手段。若想在全球市場開展業務,就必須遵循各個國家和地區的政策,這一點無可回避。即便短期內通過一些不正當手段規避了審查,從長遠看,也極有可能引發嚴重問題。所以,我們要時刻關注各地政策法規,確保自身經營符合相關法律法規的要求。
例如,歐盟明確規定禁止使用強制性勞工和強制加班,一旦企業存在此類行為,其產品將不被歐盟市場接受。這類規定,企業就必須嚴格遵守。再以美國市場為例,在“對等關稅”政策實施前,若產品在東南亞生產,美國要求當地加工附加值需超過30%,后來這一標準提高至40%。
由此可見,企業需要持續、細致地研究各地政策動態,確保自身經營完全符合當地法律法規。唯有如此,從長遠角度出發,企業和產品才能在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實現如海爾張瑞敏先生所說的“走出去、走進去、走上去”,進而提升中國品牌的整體效益。
中外管理傳媒:在自貿試驗區升級、RCEP深化實施等政策紅利疊加期,企業如何組合運用自貿協定規則實現關稅規避最優化?
劉百功:如果美國持續堅持當前的“對等貿易”,致使全球貿易出現脫鉤斷鏈的情況,那么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適應這一環境。
國家大概率會從多邊貿易或全球一體化轉向區域一體化,也可能采用雙邊貿易談判的形式,不過這可能會增加談判的難度與時長。所以,短期內,企業依然要聚焦于做好自身產品,降低成本和費用。從長遠來看,我認為國際化進程雖會變得更為復雜,但不會出現嚴重的倒退趨勢。現在的關鍵問題在于,一旦全球貿易真的脫鉤斷鏈,各國在雙邊貿易談判以及區域貿易談判過程中,很可能會延長談判周期。
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可以通過多聽取諸如會計師事務所、稅務規劃事務所等專業人士的意見,通過合理搭建架構,實現一定程度的合理避稅。實際上,在人工智能技術普及的當下,企業自身的會計人員若具備一定財稅知識,借助人工智能,通過公司結構以及股權結構的設計,也能夠制定出最佳的關稅優化策略,這在當前并非難事。
我們該如何“強筋健骨”?
中外管理傳媒:危機中往往蘊含產業升級機遇,當前形勢是否倒逼中國企業加速從“成本導向”向“價值創造”轉型?
劉百功:首先,成本導向方面,中國許多企業在這一點上仍有不足。以眾多中小企業為例,像“八大浪費”(精益生產中的核心概念)這樣既有效又簡便的成本控制工具,都從未被運用過。我們普智咨詢在輔導企業的過程中,常常引入成本管理工具。結果顯示,企業一年便能降低5%至10%的成本。這足以說明,過往很多企業在成本導向領域做得并不完善,也不夠極致,仍存在較大的提升空間。
在價值創造轉型方面,第一步便是精準鎖定目標用戶;第二步,要深入到目標用戶的工作場景與生活場景之中;第三步,細致觀察在這些場景下,用戶想要達成什么目標、需要完成哪些任務以及會產生哪些行為;第四步,深入分析這些目標、任務和行為背后用戶的爽點與痛點。同時,還要考量用戶的支付意愿,即他們愿意為產品或服務付出多少成本。這一系列了解用戶的過程,是價值創造的前提。需要明確的是,價值創造并非創造企業自身認可的價值,也不是單純的設計價值,而是創造能讓客戶切實感知到的價值,這一點至關重要。
中外管理傳媒:面對日益復雜的國際經貿環境,企業應建立怎樣的風險對沖機制?
劉百功:關鍵在于“強筋健骨”。企業可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企業必須確立明確清晰的戰略方向。清晰的戰略方向如同燈塔,為企業在復雜多變的國際貿易環境中指引前行的道路,確保企業的各項經營活動有的放矢,不偏離長遠發展目標。
其次,要著力提高企業運營效率。一方面,可以借助傳統的組織能力建設手段,涵蓋制度的完善、流程的優化、積極向上企業文化的塑造以及資源的合理配置等。完善的制度能規范企業行為,優化的流程可減少內耗,良好的企業文化能凝聚員工力量,合理配置資源能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代人工智能技術。通過人工智能,企業能夠優化生產流程、精準預測市場需求、實現智能客服服務等,從而有效提升運營效率、降低成本,并顯著提高客戶體驗。例如,利用人工智能算法優化供應鏈管理,能精準把控庫存水平,減少庫存積壓成本,同時確保產品及時供應,提升客戶滿意度。
再者,創新至關重要。但這種創新并非盲目為之,而是要創造出真正對客戶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企業需要深入了解客戶需求,洞察市場趨勢,從客戶的痛點和爽點出發,通過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服務創新等多種方式,為客戶提供獨特且實用的價值,以此增強企業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力,有效抵御潛在風險。
中外管理傳媒:超越當前的關稅博弈視角,中國企業需要培育哪些核心能力才能實現真正的全球化競爭力?
劉百功:哪些核心能力對企業的全球化發展至關重要呢?我認為,滿足需求是最為核心的一點。而且,不同區域的需求存在顯著差異。不妨向海爾等大企業學習,深入市場,切實了解用戶需求,進而針對每個區域的消費者,開發出具有針對性的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這或許是所有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關鍵所在,而這一過程本身就是在為客戶創造價值。
此外,企業要以最優成本和最低費用,為全球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這不僅考驗企業對成本的把控能力,更體現了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從企業自身角度出發,這涉及到市場洞察能力、生產能力、產品研發能力,而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布局能力。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全球布局方面常常存在問題。比如,全球化方向不明確,聽聞東南亞市場好,便一窩蜂地前往。實際上,很多企業只是沿用以往的低價策略來吸引全球消費者。不可否認,這一策略在未來可能仍有一定效果,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的復興,中企需要邁向高附加值產品領域。這就要求企業實施“一國一策”,甚至針對不同地區人群的消費能力、消費意愿、消費結構和消費習慣,量身定制產品和服務,這無疑是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極為重要的任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