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傅為群
2000年9月江蘇宜興,在號稱“世紀新居”的“太隔花苑”新建綠化地,黑泥正從卡車的翻斗上卸下,突然一團灰綠色的土疙瘩滾落,“古錢”!有人驚呼,在場民工一擁而上,敲開土團,哄搶一空。出土的是南梁“太清豐樂”錢,這是古錢中的大珍,之前存世僅10數枚而已,如今一下子出土了數以千計。消息不徑而走,迅即傳遍宜興、傳遍全國、傳到海外。宜興市的古錢愛好者隨即追尋這批錢幣的出土地,最終找到城西,一個叫“西氿湖”的地方,旁邊有座“福德橋”。這里原有家雜貨店,折遷平地時錢幣即隨挖泥機帶出。據目擊者言,出土以“太清豐樂”錢為主,約占總數的60%,余為六朝剪邊五株及個別品相粗劣的“大泉五十”。
“太清豐樂”錢鑄造于何時?有兩種說法,一說為南朝梁武帝太清年間(547-549)鑄造;另說為前涼太清年后主(悼公)張天錫在位時(363-376)所鑄。方藥雨、羅伯昭先生均以此錢背有“四出”而持前說:鄭家相、朱活先生則按錢文氣息、內容判為后說。南京藏泉家陳恕齋亦持前說:太清豐樂錢“應屬諸梁武,蓋敞地曾經出土,多為孟氏所獲。所謂以出土地點斷古物時代也”。而此次江蘇宜興大量出土,確為前輩泉家所未料到。南梁武帝所鑄似可定論矣!
“太清豐樂”錢,“太清”為年號,而“豐樂”兩字,朱活先生認為屬當時流行之吉語,如《晉書?苻堅傳》載“百姓豐樂”。筆者以為“豐樂”亦可指音樂。《易?序卦》“豐者,大也”。“豐樂”即“大樂”,梁武帝尤善大樂。史載“周禮始奏鼓吹,大樂皆以鐘鼓禮。鐘師,掌金奏,制九夏。梁武帝本九夏為十二雅。準十二律始定大樂,世世因之”(明張岱《夜航船》)。考“夏”樂歌名,《詩?周頌?時近》:“我求懿德,肆于時夏”。鄭玄注:“樂歌大者稱夏”。“雅”通“夏”,儒家認為周代宗廟之樂“中正和平”歌詞“典雅純正”,奉為雅樂的典范。歷代封建統治者取得政權后,都循例制作雅樂,以歌頌本朝功德。梁武帝精通律呂,“據圖錄多歷歲制造禮樂敦崇儒雅”(《南史?梁武帝紀》)。因此,“太清豐樂”的“樂”亦可讀作音樂的“yue”,其錢文內涵無不留下梁武帝思想的印記。
梁武帝(464-549),即蕭衍,字叔達,今江蘇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在位。系漢相蕭何之后代。原為雍州刺史,鎮襄陽,乘齊內亂,起兵奪帝位。他愛讀書,重視公文,但優容皇族子弟和官吏,多次鎮壓人民起義。崇尚佛教,大建寺院,并三次舍身同泰寺。侯景之亂,他病餓而死。
梁武帝在位48年,“太清”為其最后年號,僅存3年時間,其時遭“侯景之亂”,而此時的梁武帝惑于佛教已到了癡迷的程度,最后一次舍身同泰寺“太清元年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寺,設無遮大會,舍身”,后被文武群臣再三懇請并“以錢一億萬奉贖”(《梁書?武帝紀》)。明代大學士張居正嘆日“夫人主一身,天地祖宗之所付托,社稷生民之所倚賴??(然)棄其身如賣僮,或舍或贖,若非已有,此其四體且不能保,而何以保天下乎!……”
“太清豐樂”錢鑄于太清元年四月。從出土伴有大量剪邊五銖等六朝錢看,當為流行通錢無疑,而非壓勝或供養錢。該錢背有四出,其制與梁鐵五銖背四出、北朝永安五銖背四出類同,均為同時代錢型風格,此論先賢早已指出。“太清豐樂”錢文略呈隱起,篆法圓潤柔美,錢文四字在錢體方圓之間布局巧妙,太字上一橫線作為錢文識讀起始標記為歷代錢文中創見。藝術水平之高實為南朝錢幣之冠。
《梁書》對梁武帝在藝文上的評價極高,“歷觀古昔帝王人君,恭儉莊敬,藝能博學,罕或有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那是一個皇帝推崇雅樂及清樂(江南絲竹)開始流行的年代,并將佛教定為國教的朝代。史家贊曰:“自江左以來年逾二百,文物之盛獨美于茲”(《南史?梁武紀》),當然這不僅僅指的是佛教。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