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三月怕廿五”,今日三月廿五,到底怕什么?看農諺咋說
時間過得真快,谷雨節氣過后,馬上就進入農歷四月了,今天是農歷的三月二十五,一個特殊的日子。
農歷三月二十五,這個在萬年歷上并不顯眼的日子,卻承載著華夏先民對自然的敬畏與洞察。
當然這一天是地球日,也是傳統的日子執日。正是如此,民間里有“三月怕廿五”的說法,那么三月二十五到底怕什么?我們看老祖宗留下來的農諺咋說的:
今日三月二十五不一般:
①三月二十五是執日。
三月二十五是地球日,所以在這一天當城市里的人們在地球日討論環保議題時,但是老農們正仰觀天象,用代代相傳的農諺:十二建除中的執日。
在干支歷法中,三月二十五這一天被標注為"執日",而執日屬于十二建除之一。十二建除的循環系統里,"執"意味著掌控與堅守。
當然十二建除共有十二個日子,分別是:
建日,滿日,平日,收日,除日,危日,定日,執日,成日,開日。
按照老祖宗的說法,這十二個日子也是分為黃道日和黑道日,其中執日屬于黃道日,所以在民間里還是有一些說法和講究的。
②三月二十五這一天的天氣如何。
今天是農歷三月二十五,又是4月22日,對于這一天來說,隨著當前高原槽持續活躍,在南亞季風初步成型下,未來一段時間內,南方地區將迎來多輪降水過程。
其中南方地區的江南、華南地區、貴州東部、重慶中南部、四川中部、西藏東南部的部分地區會有雨水出現。
而北方地區,在這一輪的降雨過后,又出現晴天。盡管北方地區的降雨量不大,但是來說,這對于局地緩解旱情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所以一些流傳千年的諺語,不僅是一把打開傳統農耕文明的鑰匙,更蘊含著中華文明對自然現象的一種深邃思考和敬畏。
“三月怕廿五”的意思:
為啥會有這樣的說法呢?
其實,三月十五這一天也正處于谷雨節氣的特殊節點。
按照傳統的說法,三月二十五這一天,正處于谷雨第一候"萍始生"的時候,而浮萍初生的水面下,暗涌著萬物生長的原始力量。
當然有諺語是這樣說的:“清明宜晴,谷雨宜雨”,所以谷雨節氣也是適宜下雨的一個日子,此時如果下了雨的話,那么這也是有利于莊稼正常生長的。
所以這里的三月怕廿五,指的是在這一天怕“天晴”,“怕北風”,怕天冷,具體我來說一下:
第一,三月二十五怕天晴。
為啥會有這樣說法呢?我們看老祖宗留下來的農諺是咋說的:
①"三月廿五晴空藍,久旱無雨心難安"。
這句諺語得意思是說,如果在三月二十五這一天天空比較藍的話,那么根據老祖宗留下來說法,這也預示著今年夏天和春天是非常干旱的,而農民們心里也是難安了。
這句話有道理嗎?
其實這句諺語代代相傳的,而根據氣象數據統計顯示,在谷雨期間,如果北方地區的華北地區,日均降水量每減少1毫米,那么冬小麥千粒重將下降0.3-0.5克。
而三月二十五這一天,如果晴朗無云的話,這也意味著副熱帶高壓北移遲緩,夏季風難以深入內陸,可能導致"空梅"現象,這并不是好的現象。
第二,三月廿五“怕刮風”。
為啥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我們同樣看老祖宗留下來的諺語:
①"三月廿五北風起,麥收時節淚沾衣"。
這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如果在三月二十五這一天刮了北風的話,那么根據老祖宗留下來說法,這也預示著到了今年夏天麥收的時候,會出現減產的現象。
這句諺語有道理嗎?
其實這句諺語,也是道出了冷空氣南下對灌漿期小麥的致命打擊。而氣象學研究表明,如果在谷雨時節,出現了5級以上偏北大風,那么這會使農田蒸散量驟增20%,并導致"干熱風"災害,這樣麥子至少減產15%,有的地方也會導致麥穗出現空癟現象。
第三,三月廿五“怕不打雷”。
為啥會有這樣的說法呢?我們老農諺咋說的:
①“三月雷,谷堆堆”。
這句諺語得意思是說,如果農歷三月出現雷聲的話,那么根據老祖宗留下來說法,這也預示著今年谷子收成非常的好,谷堆堆了。
其實雷聲在農耕文化中向來被視作一個天氣的預兆,按照現代農業科學的說法,在谷雨節氣前后打雷的話,那么:
雷電固氮作用每平方公里可增加1-2公斤氮肥,雷雨帶來的負氧離子能促進作物代謝。
但是如果三月二十五這一天不打雷的話,那么這也預示這大氣環流異常,可能形成持續高壓脊,導致出現"卡脖旱"的現象發生。
上述農諺"三月怕廿五"的說法,這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天氣禁忌,而是傳統的諺語。當我們在現代氣象預警系統中看到古老農諺的科學內核的時候,或許才能明白,其實諺語也是包含著科學經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