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殼被質疑壟斷。
文/每日財報 南黎
貝殼(02423.HK;BEKE.US)作為居住服務領域的頭部企業,其一舉一動都對行業有著深遠影響。4月17日,房地產交易和服務平臺貝殼控股有限公司(02423.HK)發布自愿性公告,貝殼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及控股股東彭永東擬捐贈900萬股A類貝殼普通股。
公告顯示,在承擔相應的納稅義務后,50%的稅后資金將用于居住行業服務者及其家庭成員的醫療健康福利,另外50%的稅后資金將用于應屆畢業生等租客群體的租房幫扶。
按照4月17日收盤價計算,貝殼港股報51.95港元/股,此次擬捐贈股份的價值約4.68億港元。
從股權結構來看,彭永東目前擁有貝殼的A類普通股和B類普通股合計約1.82億股,此次捐贈的900萬股僅占其持股總數的4.94%。由于貝殼采用A/B股架構,且彭永東持有的是具有超級投票權的B類股,因此捐贈并不會削弱其控制權。捐贈完成后,彭永東仍將是貝殼的控股股東。
“做難而正確的事”,是貝殼創始人之前常說的一句話。但時至今日,“正確的事”附帶的“困難”正在考驗著貝殼。
股權激勵存黑洞
在此次捐贈貝殼股票之前,貝殼高管曾因“天價年薪”被討論。2022年,樓市急劇下探,貝殼該年營收同比下滑24.87%,營業利潤同下降487%,歸母凈利同比下滑164%。該年,彭永東總年薪飆到了4.75億元,單一剛的總薪酬也猛漲到了3.55億元。
2023年財報發布,貝殼全年實現凈收入778億元,同比增長28.2%,經調整凈利潤98億元,凈利潤58.9億元,扭轉了過去兩年(2021-2022)連虧的局面。彭永東該年總薪酬從4.75億元漲到了7.13億元,單一剛該年總薪酬達到5.29億元,同比漲幅分別達到50%、49%。
2024年,彭永東的薪酬總額顯示為4億元,聯合創始人單一剛薪酬總額則顯示為3億元。
當一家企業高管的年薪足以覆蓋數萬名基層員工的全年收入(2024年貝殼經紀人年均收入降至6.8萬元),當平臺抽傭率超過中小商戶的生存紅線,這種畸形的分配模式終將反噬行業生態。
2025年4月,彭永東宣布捐贈900萬股(價值4.4億元)用于經紀人醫療和畢業生租房。然而,這一動作恰發生在“天價薪酬”爭議發酵后,被市場質疑為“危機公關”。
更值得警惕的是,貝殼未公布捐贈股票的具體來源(是否來自股權激勵池)及受益人監督機制,投資者難以判斷此舉是“真公益”還是“財務騰挪”。
貝殼被指涉嫌”壟斷”
貝殼誕生于國內地產高歌猛進的風口。2001年,鏈家第一家門店于北京開業。3年之后,鏈家已擁有30個門店。2015年,鏈家合并了11家房產中介,彼時還是典型的重資產企業。2018年,貝殼脫胎于鏈家,定位于技術驅動的品質居住服務平臺。
2020年8月14日,在紐交所掛牌上市是貝殼的高光時刻,此后市值一度突破600億美金。原本意氣風發,希望在疫情形勢下走出一條逆風飛揚的路線。
然而高光時刻轉瞬即逝,2021年接連遭遇兩大沖擊:年中創始人左暉因病離世,年末遭渾水做空報告指控財務造假。盡管后者最終被證明指控不實,但疊加房地產調控政策收緊,貝殼市值較峰值蒸發超80%。
權力結構在此過程中悄然重構。左暉家族通過Propitious Global持有22.7%股份,但通過委托協議將投票權轉移至彭永東、單一剛控制的百會合伙。由此形成特殊治理架構:彭永東以4.9%持股掌控22.4%投票權,單一剛以2.7%股權掌握10.2%決策權,職業經理人團隊實質掌握公司控制權。
平臺商業模式的異化更值得關注。ACN體系初期確曾提升行業協作效率,但當貝殼占據26%二手房交易市場份額(2021年數據)后,平臺規則逐漸失衡。
據內部數據顯示,每單交易收取12%-18%的平臺服務費,遠超行業早期5%-8%的抽傭比例。部分經紀人抱怨:"我們承擔帶看、維護等主要勞動,但傭金大頭被平臺截留。"這種價值分配矛盾,折射出貝殼從生態共建者向規則壟斷者的角色轉變。
一位上海的房產經紀人向《每日財報》編輯部爆料,稱貝殼如今的經營模式可以說涉嫌壟斷。他以一手樓盤渠道分銷代理平臺來舉例,貝殼因其各個城市加盟店、直營店最多,在各個平臺中具備市場支配地位。為了獲取更多的利潤,在具體的執行過程中,貝殼有很多涉嫌壟斷行為。他羅列了幾個事例:
1、要求開發商將樓盤只給他們一個渠道分銷平臺賣,也就是“獨家”,開發商不同意的話,他們就不合作這個樓盤,要求自己的加盟店和直營店不允許帶客戶看這個樓盤,阻止下游中介和客戶自由選擇。
2、在多個渠道分銷平臺共同代理的樓盤里面,貝殼要求開發商把其中一幢樓拿出來,只能給貝殼一家平臺賣,其他平臺賣不了,否則他就不合作這個樓盤了,不讓下游中介和客戶看這個樓盤。也阻礙了客戶的自由選擇權。
3、強行要求開發商二選一,比如開發商準備讓兩三家渠道分銷平臺一起來賣這個樓盤,貝殼不允許,要求必須把其他平臺或者某個平臺清理出去,這是阻礙了市場競爭環境,也是反壟斷法明確禁止的。
4、開發商一般會把傭金結算給渠道分銷平臺,渠道分銷平臺收取一定的平臺費,然后再給成功賣房的中介,很多城市的平臺費是15%,上海鏈家普遍是20%,上海部分樓盤鏈家的平臺費是30%多,而且貝殼內部各個城市之間,以平臺費高為榮,做排名,實際上都是壓榨上下游的利潤。為什么這么高的傭金,中介經紀人依然這么苦,開發商依然這么苦,在很大程度上被貝殼賺去了。這么高的平臺費是沒必要的,但是鏈家要求同一個售樓部的渠道分銷平臺跟他一樣收取20%甚至更高的平臺費,否則會要求開發商把這個分銷平臺踢出局,取消樓盤合作,必須跟他一起壓榨經紀人和開發商。開發商迫于無奈,只能要求別的平臺跟鏈家一致。
5、鏈家和貝殼要求開發商的銷售業務綁定圣都裝修,比如明明一個客戶買房可以拿到5萬的優惠,但是現在必須同時購買貝殼的裝修包,才能拿到原有的5萬的優惠,捆綁銷售。開發商實際上不想賣裝修包,但是迫于無奈,只能壓迫客戶買。有時候貝殼也會要求開發商直接購買他們的家裝包,否則也會減少對樓盤的客戶推薦。
這位上海經紀人抱怨道,加入貝殼,被壓榨,不加入貝殼,資源幾乎被“壟斷”,上游的開發商、下游的經紀人,都怨聲載道。
“一體三翼”喜與憂
在房屋交易低迷的背景下,2021年底,貝殼確立新發展戰略的核心是將房產經紀業務作為“一體”,家裝家居和房屋租賃作為“兩翼”。2023年7月,貝殼再次將戰略從“一體兩翼”升級為“一體三翼”,新增一翼就是貝好家。
目前來看,“一體三翼”的業務結構確實止住了貝殼收入下滑的趨勢。2024年,伴隨著國家“止跌回穩”的定調,房地產行業迎來政策釋放密集期,貝殼存量房交易2.25萬億元,增加10.8%,但新房交易額同比下降3.3%。
另外非房產交易服務表現亮眼,凈收入增長64.2%,占總凈收入的比例提升至33.8%,成為公司新的增長引擎。其中的家裝家居業務被上述上海經紀人所吐槽抱怨。
不過盡管收入依然保持增長,但是近一年來貝殼的盈利能力卻持續削弱。
2024年貝殼營業成本同比激增25.8%,其中房屋租賃服務成本暴漲121%,外部分傭及內部薪酬成本均增長超11%。盡管非房業務收入占比提升至33.8%,但家裝、租賃等新業務毛利率不足5%,難以彌補核心業務利潤下滑。
貝殼陷入增收不增利的窘境。2024年,貝殼的歸母凈利潤為40.65億元,同比下滑30.9%;毛利率也從2023年的27.9%下降至24.6%。
在資本的盛宴與基層的無奈交織之下,貝殼正站在未來的十字路口,猶豫不決。對于這個萬億級市場的“守護者”而言,真正的難題并非商業模式的創新包裝,而是如何讓財富分配的鏈條重新緊密相連。貝殼的下一步將如何邁進?《每日財報》將持續關注。
丨每財網&每日財報聲明
本文基于公開資料撰寫,表達的信息或者意見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僅供參考。圖片素材來源于網絡侵刪。
內容投稿:meiricaibao@163.com
電話:010-64607577
手機(微信):15650787695
投資者交流群:公號內留言微信號,由群主添加入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