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30個“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之際,廣東各高校及公共圖書館紛紛推出年度閱讀報告,在多個最新的“圖書借閱排行榜”中,新快報記者發現,《平凡的世界》《活著》等往年高居榜單前列的作品再次上榜。
都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喜歡一本書,不同的人是否也有不同的理由?近日,新快報記者采訪了不同年齡層不同職業的讀者,一起來看看愛讀書會讀書的廣東人心目中的這些人氣作品都有什么魅力?
連續幾年霸榜
經典文學作品備受青睞
哪些圖書最受大學生歡迎?根據近幾年的廣東高校圖書館年度閱讀報告數據,《平凡的世界》《三體》《活著》《百年孤獨》等作品常居“圖書借閱排行榜”前列。其他各類公共圖書館的普通類圖書借閱榜上,這些書的借閱次數也相當高。而備受青少年學生喜愛的文學作品和作家方面,《我與地壇》和史鐵生多次被推薦。
在新出爐的2024年度高校圖書館閱讀報告中,《百年孤獨》和《平凡的世界》分別登上廣州大學和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借閱排行榜,《活著》則出現在廣州商學院的圖書借閱榜上。而廣州中醫藥大學圖書借閱排行榜上,《我與地壇》《百年孤獨》《平凡的世界》位居前列。廣東技術師范大學2024年度借閱圖書TOP10中,《三體》和《平凡的世界》雙雙入選。
這些作品為何能“長盛不衰”,受到大學生和多年齡段讀者的喜愛?兒童閱讀推廣人、廣州市圖畫書閱讀推廣人、廣州公益閱讀創投項目想讀書會項目負責人小雨老師在接受新快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這幾部作品都是經典且能引發共鳴的獲獎文學作品。《平凡的世界》《活著》寫了時代洪流中的普通人,前者講的是理想和抗爭,后者講的是堅韌和承受。《三體》則有著非凡的想象力和格局,在人類文明危機乃至整個宇宙危機的背景下思考人性、思考未來。她說,“經典作品之所以能夠穿越時空,就是因為它們觸及人類共同的精神困境,讓不同時代、不同年齡的讀者產生情感共鳴。當然,這三本在近幾年的‘火’,也是因為它們都有相應的影視劇本,知名度比較高。”
■天河區體育東路一家書店里,一名女子在看書。 新快報記者郭思杰/攝
輕松有趣“共讀”
漫畫歷史成少兒類“頂流”
少兒圖書方面,《如果歷史是一群喵》《尋寶記》《米小圈上學記》等自推出后在少年兒童中積累了超高人氣。不久前發布的《2024年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未成年人閱讀報告》顯示,2024年少年兒童最喜愛借閱的前十種書中,借閱次數最多的是《如果歷史是一群喵》,其次是《廣東尋寶記》。文學作品借閱最多的則是《米小圈上學記·班里有個小神童》,借閱次數達到了2762次。
新快報記者在采訪中也發現,這些書在小學生中相當受歡迎,是課外書“頂流”。一個班級中,沒讀過《米小圈上學記》的同學寥寥無幾,有的小朋友更是一套書從一年級讀到四年級,樂此不疲。“真的是反復看,書都翻爛了,怎么就看不膩呢?”學生家長徐女士告訴新快報記者,家里一套《米小圈上學記》兩個孩子輪流看,已經看了四年。
對此,小雨老師分析說,《米小圈上學記》寫的是同齡人的校園生活,《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用漫畫萌貓的方式普及歷史,這類書讀起來輕松有趣,自帶吸引力。另外,同齡人之間的傳閱、交流,會使某一本書在班級出現“共讀”現象。“在閱讀初期,這類書可以引起兒童閱讀興趣,感受到閱讀的快樂。”
■南國書香節上,小朋友排排坐,津津有味地讀著自己喜歡的書。新快報記者夏世焱/攝
老師建議:
閱讀廣度和深度要持續進階
茫茫書海,遇到喜愛的書或許不太難,但如何挑選好書讀好書,卻需要花心思。
“選書問題,實際上是構建閱讀體系。”小雨老師認為,閱讀要講究“營養均衡”,一個人的書架應該有這兩種書:豐富精神的人文經典,以及提升認知或技能、對工作或學習有幫助的書。
在小雨老師看來,雖然《如果歷史是一群喵》《米小圈上學記》等童書多年來備受青睞,但孩子的書架上不能僅有這種書,閱讀的廣度和深度都需要持續進階,“要去讀那種‘跳一跳夠得著’的書。小朋友通過漫畫培養起歷史興趣,然后要去閱讀更嚴肅的歷史科普書乃至史書原文,要接觸更多歷史細節,進行深度思考,通過讀史拓展文史知識,獲得智慧。”
她建議,讀者平時要多關注這兩類書,逐漸形成自己的“興趣書單”,建立自己的閱讀圖譜。“小學生先要培養閱讀興趣和閱讀習慣,通過海量閱讀發展閱讀能力。既要閱讀兒童文學經典,通過故事認識世界、構建自我,也要接觸非虛構的優秀科普書,乃至時事,拓寬視野。中學生學習任務緊張,但也建議保留一定的閱讀時間。可以嚴肅讀物為主,以有限的時間來讀精品、讀經典。大學生當然也要堅持閱讀經典,修身養性。同時也要關注現實,閱讀一些對目前的學習和以后進入社會有幫助的書,例如做事方法、認知升級、個人成長等。”小雨老師說。
■家長帶著小孩到圖書館進行親子閱讀。 新快報記者郭思杰/攝
●讀者說
霸榜的書為何讓讀者“愛愛愛”?
連年穩居圖書館“圖書借閱排行榜”前列,這些書為何如此受青睞?聽聽讀者怎么說。
《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遙)
許鋒(70后教授):我是在20多歲開始讀這本書。那時住集體宿舍,晚上,我蜷縮在鐵架床的角落,“貪婪”地閱讀。油墨香穿透西北的黑夜,將我卷入黃土高原的蒼穹之下。當孫少平蜷縮在工棚煤油燈下讀書時,我床頭晃動的燈光也仿佛穿越時空——我不再孤獨,也不再迷茫,路遙的筆觸掀開了現實的真相。合上書頁時,我也醒悟,平凡不是庸常,是真實,是千萬個孫少平在各自的人生軌道上滑出的足印。我聽見了內心的聲音,必須努力,活出自己的模樣,寫出自己的文章,出版自己的書。二十多年過去了,這個目標真的實現了。感謝《平凡的世界》。
田祺(90后教師):通過生動的筆觸和真實的情感,《平凡的世界》為我們打開了一扇通往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中國社會的窗口,讓我們能夠深刻地感受到那個時代的脈搏與溫度。這種小人物與大時代的關聯,正是我們理解歷史、感悟時代的重要切入點。通過閱讀這部作品,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過去,珍惜當下,展望未來。
吃了就好(05后大學生):剛上大學的我,總是很焦慮,覺得大環境不好,內卷太難,自己永遠也掙扎不出來。當讀到書中那句“生命包含著更廣闊的含義,而不在于我們實際得到了什么;關鍵是我們的心靈是否充實”之后,我面對挫折與落差都坦然許多,滿足并自洽。我們還很年輕,生活還有無限可能,這是個平凡的世界,但我們都不只是平凡的人。
《三體》(作者:劉慈欣)
梁生(80后媒體人):我是在兩三年前看過此書,去年重新聽書一遍。《三體》以“黑暗森林”理論為基礎,描繪了一幅“宇宙冷漠主義”和“去人類中心化”的圖景,通過極限化的場景和情節思考了人類文明在宇宙中的處境以及渺茫命運,其巨大且全息的世界觀設定有比較堅實的物理學理論基礎,譬如對天體災難、星際航行、維度展開等的描寫十分具體詳細,讀起來很有硬科幻的味道,也能感受到其中各種的邏輯推演自洽,很有真實感。科幻文學有其閱讀門檻,經常被小眾化,而我認為《三體》是一部正兒八經的文學作品,科幻性與文學性結合得很好,它給人帶來的震撼遠不止是極限化的想象力,而是對人類生存極限化的思考。
曉曉(00后研究生):高中時的我,常陷入對未來的迷茫與對未知的恐懼,世界有很復雜的規則,而我無從把握。偶然間讀到《三體》后,我才明白人類在浩渺宇宙中不過是塵埃。只有知曉了自身的渺小,才更能懷謙遜之心去探索、前行。面對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困難,我不再膽怯,反倒激發了無畏的勇氣,敢于去追逐星辰大海。
《活著》(作者:余華)
何編輯(80后媒體人):我一向喜歡余華樸實的文字和他講故事的風格。二十歲讀《活著》,覺得福貴的種種遭遇距離自己很遠,頂多只會為他一生的苦難倍感同情;三十歲讀《活著》,發現書里所寫的,原來就是身邊的人和身邊的故事,甚至能從自己身上看到些許福貴的影子;四十歲再讀《活著》,想法只有一個——好好活著。
Nana(85后白領):第一次讀《活著》我還在上高中,那時候壓力大就會跑去圖書館。書是一口氣讀完的,哭著讀完的。“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活著的力量不是來自喊叫,也不是來自進攻,而是忍受”……剛開始品嘗到生活苦澀味的高中生,在此后的很多年里將作者的這些話記得很牢,慢慢積攢著與困境抗衡的力量。
郝一一(05后大學生):最開始讀《活著》是在初中,當時認為學習成績是天大的事,成績是價值的依傍、意義的顯現。直至讀到書中那句“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那種因為自己碌碌無為、普通平庸生起的愧疚和自卑感奇跡般消散。原來,人只是簡簡單單地存活在這世上就足夠了。
《我與地壇》(作者:史鐵生)
梓桐(初中生):這本書是語文老師推薦的,它讓我明白,我們可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與挑戰,這些困難可能是未曾經歷的,但我們要在心中樹立起一種理想信念,就是光,照亮前路的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應懷揣夢想,向光而行。
李盈(00后研究生):第一次讀《我與地壇》是在高中課本上,當時就被史鐵生對命運的沉思所觸動。大一剛入學重讀時,對“一個人,出生了,這就不再是一個可以辯論的問題,而只是上帝交給他的一個事實”這句話尤為感觸。史鐵生與荒蕪的地壇相伴,在苦難里求索生命的意義,我的挫折又算什么?如今,當焦慮在深夜叩門時,我已學會在月光里對它微笑,人生本就無需滿分。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作者:肥志)
芫茜妹(二年級):這套書我是在一年級上冊開始看的。故事內容很搞笑,還能從書中知道很多歷史知識,挺好玩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開篇的“盤古開天地”,還有后邊的“三皇五帝”等,我們班很多同學都有看過。
豆豆(初中生):通過這套書和電視劇,我們可以快速了解中國的歷史,感覺對梳理中國歷史的脈絡有一些幫助。這種形式也很新奇很有趣,可以吸引我不斷地看下去。書里面一些趣味的貼近生活的表達,讓我不知不覺中就記住了這些知識。
李老師(小學教師):作為歷史啟蒙讀物,它是以Q萌貓咪演繹歷史人物,用幽默語言重構復雜事件。適合給歷史零基礎的孩子作為歷史的啟蒙書使用。孩子們可以按照順序去讀,在過程中不光去看漫畫,也讀讀書中每章標注的典籍出處。
《米小圈上學記》(作者:北貓)
子航媽媽(家長):《米小圈上學記》主要是寫米小圈學習和生活中的故事,選材貼近日常,語言夸張卻貼近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日常對話。我家孩子是在上一二年級時看的,他覺得非常有趣。作為家長,不可能全方位實時陪伴,有一位書本中的朋友通過一些日常可能發生的事情,不著痕跡地給孩子正向引導,挺好的。
一一(四年級):我喜歡看“米小圈”,是因為我覺得書里的插畫特別可愛,內容也很簡單有趣,比較容易看懂。我是一年級開始看這套書的,現在偶爾也還會翻出來看。書中基本沒有生僻字,一年級的小朋友都可以看懂。
●數據說
39.12萬人 3000萬冊次
廣東中小學生有多愛讀書?
大數據告訴你
日前,由粵港澳地區高校聯合主辦的第三屆“典耀中華”閱讀大會在廣州大學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及教育、出版界人士等代表參與。記者從會上獲悉,廣東中小學生讀書作品分享參與用戶數近24萬人,位列全國第一。在推動青少年讀書行動方面,僅2024年,廣州全市新增注冊少兒讀者39.12萬人,少兒圖書外借量突破3000萬冊次。目前已有647所中小學與公共圖書館合作建立“館立方”閱讀場館。
讀經典愛創新有方法
中小學生閱讀答卷很亮眼
會上,教育部語用司副司長王暉,廣東省教育廳黨組成員、副廳長朱建華,廣州大學黨委書記歐陽謙分別就積極實施“典耀中華”主題讀書活動、以經典閱讀浸潤城市、將經典閱讀融入人才培養體系等方面作闡述。
近年來,在教育部指導下,廣東加大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推廣普及力度,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實施“典耀中華”主題讀書活動。包括聚焦時代主題,圍繞加強中華傳統經典、紅色經典和當代經典閱讀,開展系列讀書活動。開展“經典潤鄉土”活動,構建“1+1”長效建設模式,每年有超過1萬人次的師生面向全國民族地區、鄉村地區和邊遠地區啟動“誦讀引路人”項目,以培促教、以教促學,推動鄉村青少年親近經典、誦讀經典。
創新活動形式方面,廣東開展師生共讀、名家領讀、家庭親子閱讀、快樂讀書吧、經典名著、整本書閱讀、新課程閱讀等系列閱讀活動。開展“名家進校園”文化講座活動,邀請一批教育專家、科學家、歷史專家、知名作家,介紹黨史、國史、中外經典名著、優秀傳統文化、先鋒人物故事、科普知識等內容,培養大中小學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質。
此外,打造閱讀品牌并促進交流共享。連續六年舉辦中華經典誦寫講大賽,通過誦讀、詩詞講解等形式,帶動全省師生熱愛經典、閱讀經典。鼓勵各地各校開展書香校園活動,搭建經驗交流互動平臺,促進全省書香校園建設水平整體躍升。
朱建華透露,2024年,全省有61所學校被評為廣東省書香校園,有四個單位成功入選“典耀中華”主題讀書行動。全省中小學生讀書作品分享參與用戶數近24萬人,在全國名列第一。廣州市青少年學生的閱讀量也是位居全國前列。“這從側面體現了我們廣東學生是愛讀書、想讀書的。”朱建華介紹,廣東已在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建成智慧圖書館3200余座,流動書吧1700個,讓偏遠的山區的孩子都共享經典閱讀資源。
閱讀率居全國前列
少圖外借量破3000萬冊次
廣州市教育局黨委委員、主任督學蔡健安介紹,據統計,在2023年廣州成年居民綜合閱讀率達到90%,年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5.24本,均居全國的前列。
在推動青少年讀書行動方面,廣州答卷同樣亮眼。2020年,廣州市出臺全國首個中小學閱讀空間建設指南;2023年,廣州市入選教育部首批全國青少年學生讀書行動區域優秀案例;2024年,全市新增注冊少兒讀者39.12萬人,少兒圖書外借量突破3000萬冊次。目前,廣州已有647所中小學與公共圖書館合作建立“館立方”閱讀場館。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館立方”數量達18間,累計舉辦活動超過2000場,惠及未成年人群體逾50萬人次。
此外,廣州以典籍為根,傳承為魂,讓經典閱讀浸潤城市。去年,全市舉辦青少年“讀經典,我思考”等各類閱讀活動1.71萬場次。廣州還積極構建“市區校”三級聯動機制,以讀經典活動為抓手,扎實推動各級學校開展四類讀經典活動。廣泛發動師生在國家的智慧教育讀書平臺上分享讀書作品。
■采寫:新快報記者 徐紹娜 王娟 實習生 張蒙嬌 張韞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