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沒有天氣預報,他們是如何預兆天氣的呢?事實上,那個時候雖然沒有天氣預報,但是卻有自己的一套預測辦法,氣候是存在周期性的,就好比春暖夏熱秋涼冬冷,四季有四季的變化,降雨同樣也是如此,而諸多的俗語民諺也佐證了這一點。
我們村老輩人就經常提到“一年旱澇看廿六”,明日就是三月廿六了,今年雨水多嗎?農諺又是怎么預兆的呢?
農歷的三月廿六是谷雨之后,在干支歷當中,它是乙巳年庚辰月壬戌日,這個壬日就非常的特別。按照陰陽五行的說法,壬日乃是水氣強旺之日,有句俗語大家估計也都有聽過“冬至逢壬數九”,冬天的水為寒,春季的壬為水,因此,春季逢壬就容易出現下雨的情況。
壬為天干之一,與地支相配之后,就形成了六個壬日,分別為:壬子,壬寅,壬辰,壬午,壬申,壬戌。在這六個壬日之中,以壬子之水最強旺。明日是壬戌日,也是最后一個壬日,緊接著就會出現壬子。
壬戌的水,就像是春季的春雨,雖然力量不強,但是雨水多。老話就一直有:春雨壬子,秧爛蠶死。夏雨壬子,河滿水盈。雨打六壬頭,低田便罷休。也就是壬日有雨,則之后的降雨增多,低洼的農田就容易被水淹。明日三月廿六,剛好是庚辰月壬戌日,辰為水庫,壬為水,如果明日有雨,那么就容易導致之后的降雨增多。
明日是三月廿六,今年雨水多嗎?
古人則是通過觀察明天的一個天氣來進行判斷,如果說,明天出現下雨的一個情況,那么就代表著雨水增多,往后很容易形成夏澇的一個情況,也就代表著今年的雨水比較多,反之,如果是出現了大晴天,則容易出現干旱的一個情況,雨水會比較少。
以我們贛北地區為例,明日是雨天,那么壬日出現降雨,那就代表著往后的日子,雨水會比較多,尤其是接下來的春夏交接的時候,我們要注意提防洪澇的一個出現,以免出現澇災,影響作物的一個生長。
農諺是怎么說的呢?
廿六放光明,春旱要提防
說的就是三月廿六如果是晴天的話,那么就要注意春旱的一個出現,作物要及時的灌溉,這樣才有利于作物的一個生長。反之如果是出現下雨的話,我們就要觀察時間,以防止其出現澇災。
春逢壬日雨,十日難見天
這句農諺的意思也比較的簡單,如果春季的壬日出現了下雨的一個情況,接下來的10天之內,雨水都會比較多,霧雨蒙蒙,看不見太陽,那么這樣也會影響到作物的一個生長。
當然這些只是古人預兆天氣的一個方法,如今我們有了天氣預報,對于天氣也能更加準確的知曉,但是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筆者認為,還是可以去了解一下的,而且在干支歷當中,它并不僅僅指的是天氣的變化,而結合了日常我們的一個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