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吃什么?這可能是最讓現代人頭疼的宇宙難題。雖然各種食品飲料琳瑯滿目,但好像總找不到最想吃的那一口。好在,作為實至名歸的美食大國,我國的飲食文化蔚為大觀。不妨跟著古人,看看他們每天都是怎么吃的。
真·報恩點心
唐代筆記小說《盧氏雜說》載,新上任的尚食局令(主管宮中飲食的官員)有事求見宰相,足足等了一天,太陽快下山的時候,有位馮給事(負責審議百官奏章的官員)從宰相那里議事出來,看他還在等,就派人替他通報,這才見到了宰相。為了感謝馮給事,尚食局令主動提出,自己是尚食局的“造?(duī)子手”,愿意上門為馮給事做一次?子。這位馮給事也是個精于飲饌的人,就準備好食材和器具(大臺盤一只,木楔子三五十枚,油鐺炭火,好麻油一二斗,南棗爛面少許),全家一起等著看。
第二天一大早,造?子手帶著自己的名片,如約登門(至日初出,果秉簡而入)。他在客廳喝了一杯茶,就起身來到廚房(坐飲茶一甌,便起出廳),先穿戴整齊(脫衫靴帶,小帽子,青半臂,三幅袴,花襜襪肚,錦臂鞴),然后檢查臺面(遂四面看臺盤,有不平處,以一楔填之),都安排停當了,才開始施展廚藝:
取油鐺爛面等調停,襪肚中取出銀盒一枚,銀篦子、銀笊籬各一。候油煎熟,于盒中取?子餡,以手于爛面中團之。五指間各有面透出,以篦子刮卻,便置?子于鐺中。候熟,以笊籬漉出,以新汲水中良久,卻投油鐺中,三五沸取出,拋臺盤上,旋轉不定,以太圓故也。其味脆美,不可名狀。
短短幾句話,叫人幾乎聞到剛出鍋的油炸點心的香味了。想來這一天的馮府,一定是歡聲笑語、熱熱鬧鬧的,全家一起看御廚現場制作,然后享用剛出鍋的點心,想想都覺得幸福。
擺了這么大的排場,這款點心究竟長什么樣?
唐人的油炸點心(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截圖)
沒錯,就是這種圓圓的帶餡的油炸點心,類似今天的炸糕或者麻團。早在唐代,它就是人人都愛的報恩美食了。
抹茶、奶泡和拉花
有了美食,自然少不了飲品。我們都知道古人很早就開始飲茶,不過唐人飲茶的方式和今天稍有不同,并不是用茶葉泡水,而是將茶葉碾成極細的粉末(類似今天的抹茶粉),注入沸水(或者把茶末投入沸水中),然后慢慢攪動。在這個過程中,茶湯會浮出泡沫,古人稱為“湯花”。根據形態的不同,湯花又可分為三種:細而輕的叫“花”,薄而密的叫“沫”,厚而綿的叫“餑”。唐人飲茶,欣賞湯花也是品鑒茶藝的重要一環,劉禹錫曾寫詩說:“驟雨松聲入鼎來,白云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西山蘭若試茶歌》)喝茶前看一看,聞一聞,就足以令人心曠神怡。
綿密的沫餑(電視劇《鶴唳華亭》截圖)
到了晚唐五代,飲茶的方式有所變化,不將茶末直接投入沸水,而是先放在茶盞中,加水后用茶筅調成膏狀,然后再注入沸水。這種烹茶技藝的關鍵,在于注水的速度和落點,所以叫“點”茶。技藝高者,茶面上的沫餑能形成各種圖案,栩栩如生又即刻消散,變幻多端,饒有趣味,當時人稱為“茶百戲”(使湯紋水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即就散滅)。這種制造泡沫和欣賞泡沫的藝術,和今天人們比賽咖啡拉花的行為如出一轍,看來無論古今中外,“喝”并不重要,“玩”才是正經事。
用茶筅調膏(電視劇《鶴唳華亭》截圖)
白居易的船宴和快遞
除了食物本身,唐人還有許多與吃有關的趣聞。我們最熟悉的唐人,莫過于李杜韓柳等一眾文學家。他們的生活,除了筆墨紙硯,自然也有柴米油鹽。杜甫旅居京師十年,因為求官不得,生活相當貧苦,以至“日糴太倉五升米”(《醉時歌》),進入了吃減價太倉米的窮人行列。后來有一次,他的青年朋友王倚招待他吃了一頓“長安冬菹酸且綠,金城土酥凈如練”的飯,他竟然感激到“但使殘年飽吃飯,只愿無事長相見”(《病后過王倚飲贈歌》)的地步,讀來叫人心酸。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生活就好多了。他不僅有飯吃,還在自家池塘里泛舟飲宴,把酒菜包在防水的油布里,沉到水底,然后一道道陸續上桌。船行水上,不見煙火而徐徐上菜,可謂風雅之至(繞船以百十油囊,懸酒炙,沉水中,隨船而行,一物盡,則左右又進之,藏盤筵于水底也)。他不光自己好吃,還樂于跟朋友分享。任忠州(今屬重慶)刺史時,他發現當地有一家胡餅非常好吃,于是不遠千里寄給京城的朋友,附詩說:“胡麻餅樣學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爐。寄予饑饞楊大使,嘗看得似輔興無。”(《寄胡餅與楊萬州》)我們這兒有家燒餅特別好吃,寄給你這個饞鬼,看看和長安輔興坊的胡餅相比如何。
新疆吐魯番唐墓出土的胡餅,徑約19.5厘米
柳宗元的食堂
“食堂”可不是今天才有的,早在唐代就有“會食”的制度,起因是唐太宗發現,來上朝的官員退朝稍晚就要餓肚子,于是決定賜一頓飯,稱為“廊下餐”。后來就逐漸發展成各部門自行籌措經費、場地和服務人員,供本部的官員用餐,上自宰相,下至郡縣,無不如此。官員們在辦公場所一起吃飯,同時商議政事,很像現代的工作午餐。柳宗元就寫過一篇《盩厔縣新食堂記》,慶賀自己單位的新食堂落成:
乃合群吏于茲新堂,升降坐起,以班先后,始正位秩之敘;禮儀笑語,講議往復,始會政事之要;筵席肅莊,樽俎靜嘉,燔炮烹飪,益以酒醴,始獲僚友之樂。
通常這樣的文章會懸掛在食堂的墻壁上,有時也掛些業務準則、規章制度之類的,讓大家一邊吃飯一邊溫習。只能說,吃飯從來就不是為了吃飯,大文學家也躲不開這撲面而來的班味兒。
有社交壓力?也不盡然,有時候,聚在一塊兒吃飯喝酒也是死罪。比如猜忌心極重的唐德宗,他下令嚴密監視官員的私人交往,秘密報告,以至于“人家不敢歡宴,朝士不敢過從”。有些地方藩鎮則更加嚴酷。唐憲宗時,節度淮西的吳少陽、吳元濟父子為了防止下屬結黨謀叛,命令人們路途相遇不準講話,晚上不許點燈,聚會宴飲就要處死(禁人偶語于途,夜不然燭,有以酒食相過從者罪死);平盧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也是“禁鄆人親識宴聚及道路偶語,犯者有刑”。后來裴度、田弘正等人平定淮西之亂,解除了禁令,這些地方的官民“始知有生民之樂”。的確,無論升斗小民還是達官顯貴,吃吃喝喝,才有人生的樂趣。
當然,大唐的美食和故事遠不止這些,既有羊肉烤餅“古樓子”,也有用鼻子吸飲的“不祿羹”,有人因為當街吃東西而丟官(路旁見蒸餅新熟,遂市其一,馬上食之,被御史彈奏),也有宰相不厭其煩地記錄高級宴會的菜單(韋巨源《燒尾宴食賬》)。美食之外,唐人還喜歡華貴的衣服、軒敞的建筑,日常要看戲、健身、走親訪友,高考后要出門旅游,工作后要社交,要出差,有時還要和老外打交道。唐人的生活,有歡喜熱鬧,有憂愁苦悶,是繁華盛世,也是煙火人間。
◎本文轉自:“中華書局1912”,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