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深圳一些學校的高三也開始啟動雙休。
有家長給我私信,說對現在高三的雙休感到特別焦慮,心里慌得不行,主要是擔心多一天休息,就少一天學習,害怕孩子成績掉隊。
我理解家長們的心情,特別是在升學的檔口,成敗似乎就在“臨門一腳”。
但我想說的是,在面對政策無法改變的情況下,家長的焦慮除了能給孩子傳遞負能量外,一無是處。
現在絕對不是焦慮和慌張的時候。
01
其實,深圳除了高三以外,多年前開始早就實行雙休了。
這屆高三確實不容易,現在離高考僅剩2個多月,在全省其他城市沒有完全雙休的情況下實行雙休,家長們心慌也很正常。
但實際上,家長們大可不必慌。
不少學校對高三開放了自主自習,學生可以選擇在家自習或在學校自習。
到了最后的兩個多月,提高成績關鍵靠個人的吸收和總結,上課的用處已不太大了。
對于高三家長來說,現在最需要做的不是焦慮雙休問題,而是給孩子做好后勤保障和心理按摩,幫助他們平穩地舒心地度過最后的沖刺階段。
從知識掌握層面上來說,學生目前的水平已成定局,真正能影響考試分數的是心理、心態以及身體狀態。
高考狀態好,多考個二三十分很正常,狀態不好,少考二三十分也很容易。
一來一回就差了四五十分。
不少高中老師說,高考620分與580分的,本質上沒有太大差別,就是這個道理。
02
而對于其他高中年級,甚至小學初中的家長來說,就應該好好解讀和分析一下教育的政策走向了。
這一次的“高中雙休”并不是某一地的政策,而是全國一盤棋,這背后是教育本身在醞釀巨大的改變。
本質上是,傳統應試教育的模式要變了。
AI的發展,使得傳統考試選拔的人才無法很好地與新崗位相匹配。
現在大家都看到了,不管是美國還是中國,科技大廠都在裁員,哪怕是美國藤校或中國985大學的畢業生,都在喊“工作難找”。
而另一方面,很多公司也招不到想要的員工。
國家已經發現這個問題了。
傳統的標準化考試對應的是工業化時代的需求。
這種模式造就了工程師、醫生、會計師等職業,推動了工業社會的繁榮
傳統考試選拔的是那些把知識點記得牢、練得熟的人,因為他們能隨時調用大腦的知識,能極大提高生產效率。
但現在完全不需要這種“大儲存量的人形機器”了。
AI時代,越來越多行業對“靠腦力”的技能失去需求,辦公室白領(文員、會計、翻譯、律師、影像科醫生……),首當其沖成為被優化的群體。
因為人類再怎么努力練習,大腦的儲存量和精確度都不能與AI相提并論。
而另一方面對兒童進行高強度腦力訓練的過程,還容易造成心理創傷和身體疾病。
越來越多兒童青少年出現情緒和心理疾病,就是例證。
這便是國家強力推行雙減和雙休的原因所在。
這個方向是不會改變的。
03
想起,100多年前廢除科舉考試的時代,跟現在有點像。
1905年清政府宣告科舉廢除,很多舊學堂的讀書人、士大夫、家長們都感到天塌地陷一般,無所適從。
但與此同時,一批敏銳的家長迅速轉變方向,讓孩子扔掉四書五經,走進新式學堂,學習西方的科學、法律與哲學,甚至遠赴海外留學。
這些孩童里面涌現了一大批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包括魯迅、胡適、鄧小平等等,成為中國歷史上璀璨的群星。
其實,這些人并非真的多么天賦異稟,而是因為他們的父母及時順應了時代的變化,盡快選擇了與世界接軌的教育路徑。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選擇大于努力,“順勢而為”。
現在教育的趨勢已經非常明確:
1、刷題高手不是人才,國家需要的是拔尖創新人才(各個學校都在培養選拔這類人)
2、普通白領過剩(不缺普通腦力勞動者),但藍領稀缺。
3、當不了拔尖創新人才,也當不了稀缺的藍領技術人才,那就當一個身心健康、熱愛生活的人吧。
AI時代,單一領域的專家容易被算法取代,而跨學科的通才更具競爭力。
家長要鼓勵孩子廣泛涉獵,將通識教育和STEAM教育(科學、技術、工程、藝術、數學)結合起來,順應時代的變化,培養跨界多元人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