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云計算中心里數據奔涌,一個個好項目大項目印證著陽泉的轉型發展。劉勝攝
劉慈欣科幻文學館為科幻愛好者提供了沉浸式體驗科幻宇宙的好去處。劉勝攝
“跑馬排”的千年蹄音,踏響了陽泉市文旅發展的鏗鏘步伐。本報記者蘇曉晨攝
作為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紅色基因早已融入陽泉的血脈。劉勝攝
當“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內,銹跡斑斑的水泵廠車間被改造成光影交錯的沉浸式劇場,當娘子關電廠的冷卻塔被科幻迷們視為《三體》文明的現實投射……資源型城市的突圍,絕非簡單的產業替代,而是一場以文化為魂、科技為翼的文化躍遷。
當下,數字經濟的浪潮席卷全國,陽泉以“文化+科技”的雙螺旋結構破解轉型密碼,將深埋于地下的工業記憶、凝結于歷史的紅色基因、孕育于現實的科幻想象,熔鑄成一座城市的復興圖騰。從非遺工坊的織機聲到科幻園區的全息投影,從礦山遺址的斑駁鐵軌到紅色劇場的沉浸式光影,陽泉正以破圈之勢,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探索出一條獨特的文化突圍之路。
陽泉,這座曾以“中共創建第一城”紅色基因而聞名的山城,如今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蛻變。這一蛻變,本質是一場老工業基地轉型發展的“破局之戰”。
從“千年文脈”到“云端遠征”
看傳統技藝的現代重生
以馬蹄聲為鼓點,以青石街為舞臺。在正月十六當天,平定縣娘子關鎮下董寨村里,上演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時空對話。
騎手們身著古裝,策馬奔騰于狹窄的古道,馬蹄聲與鑼鼓聲交織成一首激昂的樂章,社火、武迓鼓、龍燈舞等非遺表演緊隨其后,將“年味”推向高潮。
2025年的春節,是中國“‘春節’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春節。將千年民俗與文旅創新深度融合,陽泉市叩響了世界的大門,娘子關鎮下董寨村的“跑馬排”,這項起源于唐代的民俗活動,在這個春節吸引了數萬游客。
更令人矚目的是,傳承千年的民俗,如今“云端遠征”——娘子關景區依托智慧旅游平臺,以國際化視野實現雙語直播“跑馬排”,讓全球觀眾透過屏幕感受非遺魅力。
敏銳捕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的巨大潛力,近年來,陽泉積極引入現代創意,巧妙借助互聯網資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發展鋪就道路。
一方面,陽泉市通過精心策劃民俗文化節等活動,將“跑馬排”與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集中展示,打造全方位的文化體驗盛宴,吸引更多游客目光。例如,陽泉每年都會舉辦大型民俗文化節,集中展示平定刻花瓷、平定黑釉陶瓷、陽泉評說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讓游客領略陽泉豐富的文化魅力,其間現場還會設置非遺技藝展示區、美食區、互動體驗區等,游客可以親身體驗非遺技藝制作過程,品嘗陽泉特色美食,沉浸在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中。
另一方面,利用短視頻平臺、電商直播等互聯網渠道,陽泉市大力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拓寬產品銷售途徑,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通過抖音、快手等平臺,直播展示制作過程,吸引了大量粉絲關注,眾多精美的手工藝品得以走出陽泉、走出山西、走向全國。其中,平定刻花瓷傳承人通過電商直播,將精美的刻花瓷作品展示給全國網友,訂單量不斷攀升,既實現了經濟價值,又推動了文化傳承。
文化的傳承,本就是在創新中永生。當“雙語”“直播”“帶貨”與千年非遺相遇時,古老傳統再次爆發出了驚人的魅力與活力。
不僅如此,陽泉的“非遺”不僅停留在活動中、表演間,更深入到一個個生活場景中。陽泉市圖書館、博物館推出“非遺賀春”系列活動,游客可親手體驗石拓、剪紙、糖畫等傳統技藝,連續舉辦了兩屆的“非遺購物節”則通過線上線下聯動,將烙畫葫蘆、平定砂器等非遺產品推向市場,其中平定佳韻紫砂公司推出的生肖紫砂杯,將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結合,更是成為游客爭相收藏的“文化伴手禮”。
一場全民參與的活動,讓陽泉的春節不僅是節慶,更成為一場文化傳承的實踐。
從“城市銹斑”到“文化地標”
看工業遺產的現代轉譯
漫步于“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時光仿佛倒流至20世紀80年代。復刻的陽泉飯店、東風劇場與興隆百貨大樓,陳列的春泉牌洗衣膏、桃河牌墨水,無不將人拉回那段記憶中的時光。這座由陽泉水泵廠改造而成的文化園區,不僅是老陽泉人的情感歸處,更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網紅地標”。
陽泉水泵廠的命運折射著一座城市的集體記憶。這座工業巨擘,在城市化浪潮中一度淪為“城市銹斑”。然而,2020年啟動的“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項目,讓這座沉睡的老廠煥發新生。占地23萬平方米的“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像一部用鋼鐵鑄就的時光典籍,每一道劃痕都是城市命運的注腳。
設計師以“修舊如舊”的理念,將高音喇叭、壓力表等工業遺存轉化為藝術裝置,復刻的東風劇場、興隆百貨大樓重現20世紀80年代的市井煙火。園區內,數字化全景沙盤與AR技術交織,將陽泉70年的城市變遷濃縮為一場時空穿越之旅。
這一轉型背后,是陽泉對“工業遺產+”模式的深刻洞察。通過“專業化重組”與“退城入園”,傳統產業騰退的空間被注入文化基因。工人大禮堂引入“劇團+劇場”新模式,承接省內外文藝表演;美術館與高校合作推出藝術展,讓工業美學與當代思潮碰撞。
正如園區負責人所言:“我們不僅保留鋼鐵的肌理,更在鑄造一座城市的靈魂?!?/p>
這種轉型的背后,傾注著陽泉市各級各部門的心血付出。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陽泉市聘請了專業團隊對遺留的蘇式廠房進行“創傷性修復”——刻意保留脫落的搪瓷標牌、龜裂的水磨石地面,用碳纖維網格加固危墻而非推倒重建,讓建筑成為“活著的工業化石”。
不僅如此,夜間經濟也成為這片“工業記憶”的二次激活點。陽泉城區重點打造“陽泉記憶· 1947”文化園“夜賞”場景,突出園區夜間文旅集聚區優勢,引入夜間特色主題演出、星光音樂會、露天觀影、創意市集等新潮文化業態,豐富市民夜間文化生活,打造夜間文化消費品牌。
作為山西省首批15家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之一,“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內,美食集市、禮堂演藝、美術展覽等系列活動常態化開展,還成功推出沉浸式體驗與研學游,以“劇團+劇場”新模式承接多項省內外文化賽事和文藝表演活動。
正如陽泉市委書記雷健坤在調研時指出:“要讓工業遺產成為可觸摸、可互動、可傳承的城市DNA。”
曾經“夜市橋邊火”,如今“千燈夜市喧”。當銹跡斑斑的廠房與全息投影的科幻場景相遇,如何利用好城市的記憶?陽泉的實踐或許給出了答案——工業遺產的活化不是簡單的物理修復,而是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對話。
從“地下礦井”到“星際遠征”
看科幻IP突圍賦能生態裂變
如今的陽泉,早已留下了“科幻”的深深烙印。
在劉慈欣的短篇小說《地火》中,主人公以近乎悲壯的方式試圖改變煤礦工人的命運。這部作品不僅是對陽泉工業文明的深情回望,更是對城市轉型的前瞻性思考。
如今,小說中的科幻設想正以另一種形式在陽泉落地生根——無人駕駛礦車穿梭于智能化礦井,清潔能源技術讓傳統礦區煥發新生,科幻的想象正在轉化為推動陽泉高質量發展的現實生產力。
自2023年首屆“劉慈欣故鄉科幻文化活動周”啟幕以來,陽泉便再次被注入了科幻的基因。兩屆科幻周累計吸引來自全國的465篇科幻文學作品、1728幅美術作品參賽,更有劉慈欣親自為獲獎者頒獎的高光時刻。
在“娘子關杯”作品大賽的頒獎盛典上,當《三體》的宇宙圖景與陽泉的太行山色交相輝映,人們看到的不僅是文學創作的繁榮,更是一座城市借勢破圈的智慧。
2024年10月,第二屆科幻周暨劉慈欣科幻文學館揭牌儀式在“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舉行。這座700平方米的“回”字形場館,猶如時光膠囊般封存著劉慈欣從礦工之子到科幻大師的成長軌跡。在這里,《地火》中劉欣點燃煤層的悲壯場景被全息投影技術生動再現,《流浪地球》的行星發動機模型與陽泉的工業遺產交相輝映,讓參觀者在虛實交錯中感受科幻與現實的奇妙共振。
陽泉,這座與劉慈欣深度綁定的城市,正將科幻IP的勢能轉化為文旅融合的動能?!皠⒋刃拦枢l科幻文化活動周”已常態化運營,在活動期間科幻作家論壇、科幻藝術展同步舉行,吸引著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幻迷涌入。陽泉文旅局負責人坦言:“我們要鍛造屬于自己的‘科幻生態圈’?!?/p>
陽泉深知,要實現科幻IP的破圈,必須構建起“科幻+”的產業生態。在政策層面,陽泉市設立專項扶持基金,將科幻產業納入“數智新城”建設的核心板塊,科幻元素正滲透到城市發展的肌理之中。
站在太行之巔俯瞰陽泉,這座城市正以科幻為筆,在時代的畫卷上書寫著轉型發展的新篇章。
從《地火》中燃燒的煤層到科幻周璀璨的星光,從工業遺產的厚重歷史到智能時代的未來之光,陽泉用實際行動詮釋著——當傳統與創新共鳴,當現實與科幻交織,一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星光璀璨。
從“紅色烽煙”到“文旅星河”
看紅色基因的時代嬗變
陽泉,中國共產黨創建的第一座人民城市,百團大戰的主戰場,紅色基因早已融入這座城市的血脈。
當歷史的烽煙與現代文明在此交融,陽泉正以紅色文旅為紐帶,將革命記憶轉化為發展動力,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紅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作為“中共創建第一城”,陽泉承載著中國共產黨探索城市建設的初心與使命——獅腦山上“中共創建第一城紀念碑”與“百團大戰紀念碑”的遙望呼應,似在訴說著那段光輝歷程。
如今,陽泉將這段歷史轉化為獨特的文旅資源,通過全息投影、數字孿生等技術,讓游客在“陽泉記憶?1947”文化園老廠房改造的展廳中觸摸歷史的溫度,在礦工宿舍改建的沉浸式劇場里感受城市誕生的艱辛。
獅腦山公園的建設是陽泉紅色文旅發展的重要里程碑。這座以百團大戰為主題的綜合性森林公園,將“紅色旅游”與“綠色生態”深度融合。獅腦山“五指戰壕”遺址經過系統修繕,最大限度還原了戰場原貌,配合VR技術重現的正太鐵路破襲戰場景,讓游客仿佛置身于烽火歲月。百團大戰紀念館內珍藏的數千件歷史文物,作為百團大戰的歷史見證,與英烈墻上4860位烈士的英名,共同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在紅色文化傳承方面,陽泉創新推出“紅色+研學”模式。平定七亙大捷紀念館經過升級改造,展陳面積進一步擴大,新增數百件實物展品,通過多媒體演繹完整呈現了伏擊戰的戰略布局與歷史意義;狼峪草帽山抗戰遺址的提檔升級工程,引入信息化設備與規范化標識,使其成為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
與此同時,依托陽泉干部學院,陽泉打造了覆蓋全市的55個紅色教育現場教學點,推出“十佳紅色研學線路”,這種“沉浸式體驗+場景化教學”的模式,讓紅色教育從靜態展示轉變為動態傳承。
從“中共創建第一城”的歷史榮光到百團大戰的英雄史詩,從革命文物的精心守護到紅色文旅的創新實踐,陽泉用行動詮釋著——紅色基因不僅是歷史的印記,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
從“蛻變之惑”到“航向之問”
看文化破圈的深層叩問
當我們沉浸在陽泉文化破圈的斐然成績中時,同樣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當我們在非遺直播中追求百萬流量時,是否應該為傳統技藝的傳承者保留一片純粹的創作天地?當我們在科幻周期間迎來游客時,如何建立長效機制讓科幻基因融入城市肌理?
站在更高維度思考,陽泉的文化破圈本質是一場關于城市靈魂的爭奪戰。當工業遺產被改造成商業綜合體,當紅色記憶被打造成旅游產品,當科幻想象被包裝為營銷噱頭,我們是否正在失去某種更珍貴的東西?文化傳承的本質,究竟是讓歷史成為可消費的商品,還是讓其在對話中延續生命力?
文化破圈不是簡單的流量游戲,而是需要在商業與文化、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創新之間尋找平衡點。
陽泉不僅僅需要“網紅打卡地”,更需要能讓市民與游客共同參與的文化生態;不僅要打造更酷炫的科技手段,更需要能真正觸動心靈的文化表達;不僅要做好宏大的產業規劃,也要讓文化基因有自然生長的土壤。
在“陽泉記憶?1947”的夜間市集,傳統糖畫攤位與VR體驗區相鄰而設;在百團大戰紀念館,歷史文物與數字孿生技術交相輝映。這種時空錯位的并置,恰是文化IP破圈的深層意義——在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中重塑城市精神內核。當紅色基因通過沉浸式劇場傳承,當非遺技藝借助電商直播煥發生機,城市便擁有了穿越時空的文化韌性。因此,文化IP不僅是營銷工具,更是市民認同的精神圖騰,這樣城市便獲得了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
當我們在商業與文化、傳統與現代、保護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點,當文化基因真正融入城市肌理,一座城市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必將星光璀璨。這不僅是陽泉的突圍之道,更是所有城市在文化覺醒時代的必答題。
站在獅腦山巔俯瞰陽泉,科幻的星光與工業的燈火交相輝映,非遺的鼓點與科技的韻律和諧共鳴。這座城市的轉型探索證明,文化IP破圈不是簡單的流量游戲,而是一場關乎城市命運的深度革命。
駛向未來,我們需在文化星海中不斷校準航向。
來源:山西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