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去日本旅游,你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畫面會是什么?
是拉面碗里熱氣騰騰的湯頭,漂著幾片厚實的叉燒;還是切開那塊A5和牛,油花在舌尖瞬間化開的滿足感?
對不少人來說,日本,簡直就是一個美食的天堂。
可沒想到,最近不少京都的旅館,居然悄悄把“供餐”給取消了。
不是因為成本太高,也不是人手鬧事——而是住客,尤其是外國人,不怎么感興趣。
“跟想象的日本料理不一樣”
“住一晚還得吃這些豆腐跟燉菜?”
“我還以為有壽喜燒或烤肉呢……”
“早餐就是一塊冷豆腐配根紅蘿卜?我以為自己進了醫院。”
這些聽上去有點夸張的評論,其實就是不少旅館這幾年面對的真實反饋。
游客期待的“日本料理”和旅館真正在做的傳統家常菜之間,落差太大。結果就是,從去年起,越來越多旅館干脆放棄原有的“一泊二食”模式,只提供住宿,餐食部分建議客人自己外找。
日本《東洋經濟》最近就報道了這個現象,引起了不少旅日華人和本地網友的共鳴。
在過去,很多傳統的京都旅館自帶廚房,有的甚至有專屬的料理長。晚飯、早飯整套上桌,精致擺盤,坐在榻榻米上,穿著浴衣,一道一道慢慢吃完——那是很多日本人記憶中最有“款待感”的時刻。
但現在,面對外國旅客占比超過九成的新局面,一切開始變了。
旅館明明是好意準備了傳統的山菜、燉豆腐、味增湯,可住客吃完卻一臉迷茫,甚至有點不開心。
有家旅館的負責人回憶,料理長退休后,他們也不再堅持原來的晚餐服務。哪怕留下的只是早餐,也屢屢被剩下——
豆腐咬了一口,胡蘿卜、香菇幾乎原封不動地被退了回來。
“很多人吃了第一頓,就說第二天的就別準備了。但材料都提前備好了啊,根本來不及臨時取消,只能倒掉。”
更郁悶的是——這些傳統料理,對旅館來說是“引以為傲”的代表,而客人卻在便利店排隊買三明治、面包,說“太好吃了”,還拍照發朋友圈。
旅館老板說得很直白:“我們做的一桌飯沒人吃,他們反而把便利店便當當寶。”
這種文化落差,對旅館來說確實挺打擊的。
但除了文化差異,背后還有一個很實際的問題:人手嚴重不足。
老廚師退休了,年輕人不愿意接班。就算還做飯,也沒人能用英語跟客人解釋菜單。于是,越來越多旅館干脆選擇分開:住宿歸住宿,吃飯你自己決定去哪兒吃。
這樣的變化,不只出現在京都,甚至已經慢慢蔓延到全國旅館圈。
對老旅館來說,做這個決定其實并不輕松。
有一家近百年的老店,以前最大的招牌就是晚餐那桌“正宗料理”。廚房是心臟,料理長是靈魂。
可偏偏,越來越多的客人點了晚餐卻又臨時取消,甚至拒付費用。流程麻煩,語言不通,平臺處理退款也不方便,員工疲于應付。
就在這時,料理長也到了退休的年紀。他沒多說什么,只說想回鄉下,和太太過點清凈日子。
于是,這家老店決定,正式告別料理服務。
他們試過用外賣便當替代、只保留早餐,可惜效果也不太好。連便當都時常被剩下,有客人還會抱怨分量或口味。最后,只能改為自助式早餐。
白飯、味增湯、幾樣小菜,還有點面包、咖喱飯——簡單點,起碼不浪費,剩下的員工還能吃。
其他旅館也在各想各的辦法:
有的旅館取消了便當,改為代訂周邊餐廳,還安排了懂英語的員工幫忙協調,滿意度反而提高了不少;
也有的直接不管餐飲,強調“住得舒服”,意外地獲得好評;
還有的則靈活一點,菜單里加入壽喜燒、涮涮鍋這類“外國人認知中的日料”,結果客人很買賬,省了餐廳預訂的事,也滿足了“吃日本風味”的愿望。
當然,選擇不做飯,也意味著放棄某種核心競爭力。
這幾年,京都迎來了大量新開外資旅館,它們主打“外國游客友好”:價錢實在、流程簡單、語言不設障礙。傳統旅館的優勢,在這種變化中一點點被稀釋。更現實的是——外國游客,也不是永遠都會來。
一旦熱潮退去,那些曾經放棄“日式款待”的旅館,還能靠什么繼續吸引客人?這是他們心里真正擔心的。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也走進京都的老旅館——
面對那份清淡的豆腐與燉菜,
你會坐下來安靜地吃完,感受一段舊時光?
還是提著便利店的飯團,窩在窗邊發呆,看著夜色下的古都?
無所謂對錯吧,只是選擇不同。
但你知道,在這每一頓飯的背后,有一些人,正在悄悄放下他們曾經守了一輩子的“待客之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