虜瘡,古人最早發現防治辦法的傳染病。 虜瘡,又稱“宛豆瘡”“天行發斑瘡”“豆瘡”,明清時則稱為“天痘”“疹痘”,即國際通稱的“天花”。
有關此傳染病的最早記載,見于晉葛洪《肘后備急方·治傷寒時氣溫病方》:“比歲有病時行,仍發瘡頭面及身,須臾周匝,狀如火瘡,皆戴白漿,隨決隨生,不即治,劇者多死。”
“虜瘡”這種傳染病非中國本土疾病。當時坊間傳,“永徽四年,此瘡從西東流,遍于海中”。為何稱為“虜瘡”?葛洪考證:“以建武中于南陽擊虜所得,乃呼為虜瘡。”但葛洪所記疑點多多,“永徽”是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建武”是東漢第一位皇帝光武帝劉秀的年號,在葛洪之前至少還有晉惠帝司馬衷等三位皇帝用過“建武”年號。
有學者根據光武帝劉秀時的名將馬援在南征交趾染疾死亡的傳說,認為“建武”是劉秀的年號,進而考證,天花最早是東漢時由馬援南征軍帶回來的。筆者查《后漢書·馬援列傳》,確有馬援“出征交阯(趾)”,得傳染病死亡的記載,但應是感染瘴氣(瘧疾),而非天花。
雖然葛洪所記存疑,但兩點事實應肯定,一是天花是外來傳染病,二是中國人對天花認識很早。
現代考古專家曾在3000年前的埃及木乃伊上發現天花病,并推測,天花在公元4世紀時從埃及或印度向外傳播。整個18世紀,歐洲超過1億人死于天花。天花雖兇,但由于中國最早發現了防治天花的辦法,因而天花在中國并未像在歐洲那樣造成空前的災難。據清朱純嘏《痘疹定論》記載,在宋代趙恒(真宗)當皇帝時,已有“王素種痘”的記載。
(文內配圖均已獲得圖蟲創意授權)
本文節選自《百科知識》雜志
點擊上圖,“百科知識知道”大擂臺,有問必答,有答必獎!
將好文“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